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52

第52章 众人之助

734.众人之助

“原典”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有助,不能自举。(战国《韩非子·观行》)

“注译”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全句译意为:即使具有尧的智慧,但若没有众人的帮助,也不能建立大的功勋;即使有大力士乌获那样的力气,但若没有众人的帮助,也不能自己将自己举起。

“品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韩非子指出,有三个规律值得人们反省:一是智慧再高,也总是有做不成的事;二是力气再大,也总有举不起的东西;三是力量再强也有战胜不了的对手。因此,做事和成事还是要靠群策群力。“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矣。”(战国《韩非子·定法》)

735.以天下之目视

“原典”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春秋吕尚《六韬·大礼》)

“注译”全句译意为:如果能使天下人的眼睛都去看,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使天下人的耳朵都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消息;使天下人的心思都去考虑,就没有考虑不周的事情。

“品读”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战国《墨子·尚同下》)“寒温之变,非一精之所化也;海水之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独知也。”(战国《鶡冠子·道端第六》)“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君主要“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这样,天下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736.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原典”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战国《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即使是圣人考虑问题,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即使是愚昧的人经过周密思考,也会想出有益的意见来。

“品读”决策用事要广开言路,博采群谋,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也不要忽视、排除任何个人的意见。后世的贤者也有很多类似的语言:“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王充《论衡·自纪》)“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唐白居易《涧底松》)“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清刘开《问说》)

737.人主自臧,众谋不进

“原典”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安王二十五年》)

“注译”臧:善,称许;自臧:自以为是。全句译意为:君主若自以为是,那么众人就不提意见。

“品读”卫侯提出一项错误的计划,“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就说:“我看卫国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国家。”公丘懿子问:“何以见得?”子思就说了上面这句话。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认为,“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君主昏暗臣子谄媚,这样来统治人民,人民是不会拥护的)。子思言下之意,是说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鼓励群臣忠言直谏,使自己耳聪目明,明辨是非,扬善惩恶。像卫侯那样自以为是,喜欢阿谀逢迎,常此以往,“国无类矣”(国家必然灭亡)。

738.博采众议

“原典”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西晋陈寿《三国志·王卫二刘傅列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能成就千秋功业之人,一定能以近察远;智谋比独断者高明的,一定是不耻下问,博采众长。

“品读”曹操在长安时想亲率大军征讨蜀国,黄门侍郎刘廙(yì异)上疏曹操,说了上面这段话,希望曹操能采纳他的建议。刘廙根据当时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认为这时还不是征讨蜀国的好时机,劝曹操先“潜思于治国”,以使国富民安,壮大实力,然后可图征讨蜀国大计。“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独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元张养浩《风宪忠告·荐举第六》)

739.众力并,群智用

“原典”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务正》)

“注译”并:一起,合并;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万钧:犹言很重;庶绩:众人功劳;康:赞美。全句译意为:众人一齐出力,即使万钧之重也能举得起来;众人一齐出谋献策,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品读”只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战胜艰难险阻,创造辉煌的业绩。

740.日月有所不照

“原典”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东晋葛洪《抱朴子·辨问》)

“注译”有所不照:也有照不到的地方;有所不知: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全句译意为:日月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圣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品读”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只有依靠众人的智慧才能眼明心亮。这正是“能以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宋邵雍《渔樵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