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清廷下诏各地在籍京官举办团练。冯桂芬与程廷桂等人闻诏而动,参与镇压小刀会起义,因功晋五品衔,1856年擢右春坊右中允,进京任职。后因请江苏巡抚许乃钊行大小户均赋法,遭名公巨卿记恨,借细故奏请开缺,于1859年托病辞官归里。对此,他并不懊丧,曾表示“前者被谤之举,为民为国,开罪于权门势族而不悔”。次年春,冯桂芬于苏州城外赁屋而居,课业授徒,从事教育活动。
冯桂芬“性恬淡,服官仅十年,然家居遇事奋发,不避劳怨”。1860年6月,太平军破清江南大营,攻占苏州。江苏抚藩移驻上海县城,江浙地主官绅纷纷逃往上海,于是“上海洋泾之上,新筑室纵横十余里,地值至亩数千金,居民殆百万,商贾辐辏,厘税日旺”。冯桂芬也于此时携带全家老小辗转逃往上海。
为保住上海重镇,上海地方官绅拼凑起一支千余人的洋枪队,招募了四五万兵勇。然前者仅足守松江而已,而后者“皆市井无赖,或盗窃或通贼”,皆不可恃。于是官绅商议向坐镇安庆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乞请援师,嘱冯桂芬执笔修书。书成,列名者有庞钟璐(内阁中书)、潘曾玮(刑部郎中)、顾文彬(湖北盐道)及殷兆镛、杨庆麟、潘馥等6人,冯桂芬以“不与公事,不列”。送递办法初拟派员赴皖,因人选难觅,又拟邮寄,冯桂芬力争不可,认为邮寄“是轻其事矣,必不可。且余以为此申包胥勃苏之任,宜重其选”。于是荐太仓主事钱鼎铭,“众以为得人,许之”。
钱鼎铭持援书赴皖,面呈曾国藩,“语次声泪俱下,叩头乞师,情辞哀迫”。冯桂芬所修求援书“陈沪城危状,及用兵机宜,累数千言”。“国藩读之感动”,且念上海是“朝廷膏腴之区”,“人民千万,财货万万,全东南数省不足比其富庶”,遂遣李鸿章招募淮军6000人东下。“既解沪上围,进克苏州,皆辟以为助”。
淮军到上海前,冯桂芬参与筹设了上海中外会防局,以“调和中外杂处者”。李鸿章到上海后,署理江苏巡抚,开设幕府,广延人才,冯桂芬被聘请襄办营务。冯桂芬学识非常全面,疏浚河道、建立学府、筹集粮谷,样样都有见地,各类文书皆出自他手,是李鸿章幕中的学者型人才。
时苏南几经战乱,“一望平芜,荆榛塞路”,民人流离,户口大减。冯桂芬“生长地间,深知重赋之苦”,故把“减赋”作为他的宏誓大愿。他曾将所拟“减赋节略”呈曾国藩,得其首肯。此时又“尝从容为鸿章言吴人粮众之苦,往往因催科破家”,李鸿章即请冯桂芬拟稿,6月与曾国藩联衔奏准,“有诏减苏、松、太米赋三之一,常、镇十一,著为令”。同年,冯桂芬又建议李鸿章“设广言方馆,求博通西学之才,储以济变”。不久,冯桂芬受命主持兴建了苏州试院,复建了紫阳书院,改建了正谊书院,并主书院讲席。1867年,他又主持重修了吴县县学。为表彰冯桂芬襄办军务和讲学著述的功绩,清廷赏其四品卿衔,1870年,赏三品衔。但冯桂芬从未再出仕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