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事先,指事前做好谋划或准备;立:成就、成功;废:败坏、失败。凡事预于先,谋于前,做足准备,往往能占据主动,确保事情的成功。否则,事发突然,往往让人手忙脚乱、穷于应付,甚至连可以避免的失误都避免不了,处处陷于被动之中。
冲动是人的一种情绪反应,理性控制薄弱的心理现象。它往往与鲁莽是如影随形的,其特点是遇事不够冷静,听不进别人的话,易动肝火,急于表态,轻易决策,不计后果。其实,当某种既发的事情已经形成,而促使你忧愤、伤心时,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静,而不是冲动。因为只有接受现实、冷静分析、认真的谋划,进而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国蜀主刘备,听说义弟关羽被东吴杀害,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要起兵伐吴,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冲动的心态所控制。
三国鼎立,从大局来看,魏国强大,蜀吴弱小,只有连吴抗魏,才能长治久安。
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国贼是曹魏,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陛下你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
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刘备却对赵云说:“孙吴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
赵云又劝说:“曹魏篡汉是大仇,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私恨。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
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呢?”
结果大家都知道,冲动不仅让刘备尝到了致命的失败滋味,而且,还因此一病不起。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这也是人之为人的特征。然而,刘备却忘了“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这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使事情被带入更复杂、更被动的情境之中。
做人要多思考,思考些什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导致问题的诱因是什么。只有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找到后,才能考虑解决的方法。问题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背景是复杂的,单凭直觉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况且还有被人制造假象,提供虚假线索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思维必须要精细缜密。
思考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还要再考虑,这就是“谋定而后动”的道理。谋就是计划、方略,是解决问题的方针和策略。只有行动方针确定了,才能采取行动。这种行动方针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那种冲动型行动。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亲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招待。一般来说,事情办到这种地步就比较到位了,但陶谦还嫌不够,他还要派兵五百护送。这样一来,好心却办了坏事。护送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了陶谦,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宝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虽然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但他并不是一时冲动,因为他虽然有杀陶谦之心,而更有图徐州之意。
当曹操率军准备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吕布率兵攻破了兖州,占领了濮阳,威胁到了曹操的后方。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沉着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寨退兵,去收复兖州了。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曹操却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与曹操截然相反,刘备伐吴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复仇心态之上,因此,其失败是注定的。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是能够成为云中龙还是草中虫,是大龙还是小龙,不仅仅是看他有无志气,还要看他在事处关键时,是否拥有冷静的心态。
奇伟和明远两人同时从一所酒店管理学校毕业,并一起进入同一家酒店工作,可是三年之后,两个人的差别却非常大,奇伟已经是酒店的副总经理了,而明远却还是一个一线的普通员工。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明远对奇伟说:“我就搞不懂,为什么我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三年的时间,却让我们之间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呢?难道你有什么绝招吗?”明远向奇伟请教他的成功之道。
奇伟说:“其实也不是什么绝招,只是从进入酒店的第一天起,我就为自己规划好了成长计划:三个月后要做到优秀员工,半年之后做领班,一年后做主管,两年之后做经理,三年之后做副总经理,五年之后要做总经理。制订好计划之后,在工作中我就以此来鞭策自己,比如我计划好半年之后要做领班,那么在成为领班之前,我就在思想、行为、日常工作等方面都以领班的工作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我现在还不是领班,但是只要我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了领班的标准,都按领班的要求做到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一定会成为领班。那么实现了第一个计划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实现第二个、第三个计划,当我成为领班之后,我就以主管的标准要求我自己,不久我就当上了主管;当我是主管的时候我就以经理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后来就当上了经理,一直到现在,虽然我已经做到了酒店的副总经理,但是我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我还会朝着目标继续努力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啊!”
做事之前要先谋划。只有事先做好了准备和计划,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并时刻以此鞭策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奇伟之所以成功的绝招啊,这个方法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呢?
大张和几个朋友聚餐,每个人都大发牢骚,感叹生活中的不顺利,不是抱怨自己的机运太差就是抱怨机会太少。
这个时候,有位学长对他们说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刚毕业那年,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但是没过多久,便开始对工作产生倦怠。当时,心情不好的我,为了疏解自己的郁闷和压力,常常会带着钓竿到湖边钓鱼。但是一次又一次,换了好几个地方,我都没有钓到几条鱼。于是,我的鱼篓子越换越小,最后我就只拎着一根钓竿和鱼饵就出门了。”
“有一天,钓鱼技术不如我的同事老王,约我一同去钓鱼,老王拿了一个大鱼篓,当他看见我几乎两手空空,便塞给我一个小鱼篓。我摇了摇手,对老王说道:不用啦,我每次都钓不到两条鱼,用线串起来拿就行了。”但是没想到,这天却出乎意料,我们竟然遇上了丰富的鱼群,鱼饵几乎都来不及装,那些大鱼小鱼可说是一条接着一条地甩上岸。我的鱼饵很快就用光了,幸亏老王带了许多鱼饵来。我看着老王装得满满的大鱼篓,自己只能用柳条绑住几条,不得不放弃仍在地上活蹦乱跳的鱼儿,为此懊恼不已。
当大家听完学长的故事时,什么感想也没有,反而扯开话题,嘲笑学长都35岁了,还想考研究生,未免太晚了。几年之后大家再次聚会,有人苦撑着小生意,有人勉强自己在不喜欢的工作环境中苦闷度日。至于学长,知道讯息的朋友们说,他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更是许多公司挖角的对象。当大家羡慕之际,大张这才想起学长说的那个“鱼篓子”故事,原来是有特别涵义啊!
这个故事的涵义是什么呢?这个故事的涵义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前准备、谋划,那么机遇才会青睐于你。反之,机遇只会永远留给那些事前有准备的人,所以当机遇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懈怠,谁能保证命运的光环哪一天不会将临到我们的头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