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流中,人们说话的随意性很强,说话时的外部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良好的口才,总离不开对话“机”的把握。它要求说话人善于根据变化的话“机”,见机而行,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应答的内容和方式,以期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生活中的随机应变、巧妙应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根据对方言语内容调整应对对方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出生于中亚的莱普沙克斯,他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跟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军队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急于想拯救他的故乡,使它免遭兵害。一天,他为此觐见国王。亚历山大早就知道了他的来意,未等他开口就说:“我对天发誓,决不同意你的请求。”
“陛下,我请求你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他大声地说。莱普沙克斯终因他的智慧幸免于难。
亚历山大先发制人,企图以明确的表态来封住阿那克西米尼的口,睿智的哲学家借他的“决不同意”之言,出人意料地来了个反向进攻,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爱尔兰剧作家谢里登从朋友家回来,走在伦敦街上,迎面遇上两个皇家公爵。这两个人平时总要挖苦这位作家出身的议员。他们很亲热地与谢里登打了招呼,其中一个拍拍他的肩膀说:“喂,谢里登,我们正在争论:你这个人是更无赖呢,还是更愚蠢?”
“哦,”谢里登立即一手抓住他们中的一人说,“我相信我正处于这两者之间。”
谢里登巧借对方言语中“无赖”、“愚蠢”的语意,对答中配合身体语言,把对方的贬斥不动声色地踢还给了对方,使他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根据语境中的事实情况调整应对对方
歌唱家帕迪拉举行独唱音乐会,那位钢琴伴奏者自顾自弹得很响,以致经常盖住帕迪拉的声音。帕迪拉虽频频向他示意,可他竟全然不觉。演唱会结束后,帕迪拉拉住钢琴家的手谦虚地说:“先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参加你的钢琴独奏会,并用歌声为你伴奏,特表示衷心感谢。”
帕迪拉的话是根据对方的表现而说的,可谓感事而发,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措词十分巧妙。
贝恩斯在泰晤士河上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了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一个铜板的报酬。围观的人被这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说:“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
同样是见事而发的一句话,因切合语境,有着丰厚的言外之意:这个富翁只值一个铜板!话中隐含了说话人对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富翁几多的贬斥和憎恨。
有位病人刚给医生送去“妙手回春”的锦旗,不料第三天就旧病复发。他找到医生,不时望着自己送的锦旗问医生:“大夫,真想不到今年春天就这么两天!”
这位病人触景生言,以自己赠送给医生的“妙手回春”锦旗为契机,机智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批评了医生的医术。
怎样迂回曲折地提出问题呢?在人际交往中,问话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表情达意的形式。从信息沟通的角度看,交谈是为了获得信息,是为了知道彼此在想什么,要做什么。通过彼此问答的内容去获得信息,同时也从彼此问答的方式、态度、情绪等其他方面获得信息。善于提问能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趣,有时又能使对方含糊不清的想法变得明晰,还可以给人以灵感。在一般交谈中,好的提问可以使交谈愉快、顺利;在有目的交谈中,好的提问可以像一根线,把散乱的信息像珠子一样串起来,使不相关的东西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一般情况下,提问应当开门见山,要了解什么,就问什么。可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直问反而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曲问,曲问是一种迂回曲折问法。正确运用曲问,可以增强言辞的艺术魅力,达到“曲径通幽”的妙境。
具体运用中,有如下几种技巧可供参考:
技巧一:声东击西
有这样一则小幽默:
一位顾客坐在一个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招待员说:“你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招待员来到那个顾客桌前,彬彬有礼地问道:“先生,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
招待员的问话,明为关心,实则暗示那位顾客这样做是不文明的。由于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曲问法,显得委婉含蓄,既完成了经理指派的任务,又不会得罪顾客。
技巧二:投石问路
有时,为了了解对方心中的秘密,又不便直问,可以用“投石问路”的曲问法进行试探。有的人健忘,自己的东西不知丢到那儿去了,但直接问人又显得冒昧,也可以用引导法来试探,如问:“你没有借过我的××吧?”表面说“没有”,其实是问“有没有”,对于一些敏感的人来说,问者便显得谨慎。
投石问路之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审讯之中。法官往往先向受审者提出一些看起来琐碎、与案情关系不大的问题,麻痹受审者的警惕性,同时以之试探受审者,当受审者露出马脚时,再提出实质性问题,使之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供出案情。
技巧三:欲正故谬
有时,要通过提问启发别人思考某一问题,运用欲正故谬的曲问方法,可以收到比直问更好的效果。
比如,某语文教师讲杜牧的《山行》一诗,讲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问:“这句中的‘坐’是‘坐下’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是的。”教师讲道:“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我停下车来,坐在车上,喜爱枫林的晚景’,难道作者原来不是坐在车上吗?这样讲语意就有些重复。大家不要望文生义,查查字典,看‘坐’有几个意思,这里应讲作什么?”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了这里的“坐”应讲作“因为”,这句诗应解作“我停下车来舍不得离开,是因为喜爱枫林的晚景”。
由于教师运用了欲正故谬的曲问法,使学生对正确答案的印象更深了。
技巧四:欲实先虚
有时,与人争辩可先虚设一问,让对方摸不清虚实,只好顺理而答,然后抓住对方的话柄,以此类推,得出结论。对方既然无法否认自己刚才说过的话,当然也就无法否认由这话引申出来的结论。
例如,《墨子·公输》记叙了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而和楚惠王的一段对话。
墨子问楚惠王:“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楚惠王觉得好笑,脱口而出:“必为有窃疾矣。”于是墨子以此语为根据,转入正题。他由楚、宋两国地域窄小,物产贫乏,然后顺理成章地类推出“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敢情是患了偷盗病。其结果必然是“伤义而不得”,楚惠王这才发觉上了当,然而已经理屈词穷了,不得不口称“善哉”。
总之,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曲问作为一种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大有研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