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得好不仅能打动人心、得到赞赏,更能够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良言一句三冬暖,好听的话不仅能让听者喜悦,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好听话不是虚伪的寒暄,也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腑肺之言,这样的话不仅能让听者高兴,更能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在与人交往时,应尽量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但个别时候也有可能用错词、说错话。如果不及时补救,就会使错话固定下来,被人抓住把柄,造成尴尬局面,影响自己的形象,损害组织的声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设法进行补救。
苏联中央电视台的女播音员瓦莲金姆·列昂节耶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和她在电视播音中善于随机应变、别开生面分不开。
有一次,在她主持少儿节目还没开口时,那只准备给观众表演的鹅就叫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她即兴发挥道:“小朋友们,你们听见了吗?咱们今天请的客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那么节目就开始吧!”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唯一没笑的就是坐在摄像机前的列昂节耶娃。
下面我们再来看著名节目主持人崔琦的机智口辩。
一位唱乐亭大鼓的演员,鼓板没打几下,便“砰”然落地,观众哗然。崔琦利用演员弯腰拣鼓板的机会,亲切地对观众说:“诸位,今儿个节目是临时的,这位演员没来得及带自己的鼓,用的是别人的,看来这鼓有点认生。”真是语惊四座。
又一次,一位杂技演员在表演《踩蛋》时,不小心脚下的鸡蛋被踩坏了一个,观众全都看见,演员很不好意思地又换了一个鸡蛋。崔琦忙打圆场:“为了增加艺术效果,证实鸡蛋是真的,所以演员故意踩碎了一个给大家看。”不巧的是,崔琦话音刚落,演员脚下又一个鸡蛋碎了。观众马上转向主持人:这回看你怎么说。只见崔琦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唉,社会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绝,看来不抓不行了——连母鸡都生产劣质产品!”
还有一次,崔琦要给观众介绍一位著名学者。画面开始播出,客人来到他的跟前,可就在这时,他把这位学者的名字给忘了。如果问人家叫什么名字,这实在不好,但这里又必须对观众介绍这位学者的姓名。这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微笑着说:“请您先对我们的电视观众做一下自我介绍,好吗?”这样就使节目顺利地播出了。
艺术家们的机智与记者相比,同样毫不逊色。
著名诗人莫非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举办学术讲座。莫非讲到自己的诗作时,准备朗诵一段,可诗稿却放在一个学员的课桌上,诗人便走下讲台去拿。由于是阶梯式教室,诗人上台阶时,一不留神一个趔趄倒在第二级台阶上,学员们顿时哄堂大笑。诗人稳住身子,转向学员,指着台阶说:“你们看,上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做诗亦如此。”这一哲理性的话语顿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诗人笑了笑,接着说,“一次不成功不要紧,再努力!”说着,装着用力的样子走上讲台,继续他的讲座。
又比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一次饰演《黄金石》中的田单时,因为赶戏匆忙,出场后才发觉忘戴乌纱帽。台下观众一见,正感诧异,不料他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念道:“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
还有一次,谭鑫培在《辕门斩子》中饰杨六郎,但这天饰焦赞的演员于匆忙间忘了挂须,上台后自己并没有察觉,谭鑫培一见,便生气地说:“你父哪里去了,快快与我唤来。”那演员一时警觉,赶忙下场挂须,观众顿时叫绝。
有时,人在紧张的场合最容易脱口讲出与自己本意相反的话来。口才不好的人往往懊恼不已、心慌意乱、越发紧张,接下去的表现更为糟糕。如果练好了口头功夫,不但可以完美地补救错误,还会让自己的话说得更漂亮。
在人与人交际中,总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所以就要学会如何打好圆场。日常人际交往中不失时机地打好圆场,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一个善为人“打圆场”的高手。《红楼梦》的第32回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情节:金钏儿在受了宝玉的调戏,反遭王夫人打骂并被撵了出去后,含冤饮屈,投井而死。这对王夫人来说,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有一点这老婆子心里是明白的,那就是一旦传扬出去,自己那“以慈善为怀”的招牌非砸了不可。正在她为此而挤出了几滴“忏悔”的泪水时,宝钗出来“打圆场”了:“据我看来,她并非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好个宝姑娘,一场人命官司,竟被“圆”得光光溜溜了。宝钗日后能成为王夫人的儿媳,不能说与她在关键时刻为王夫人“打圆场”没有关系。
打圆场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功能有: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打圆场必须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在交际中,怎样才能不失时机地打好圆场呢?如下技巧可供参考:
这里,不妨先讲一则小故事: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说:“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过: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在帮助别人“打圆场”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打圆场”要善用“吉言”以“动听”的话语来打动别人,求得别人的欢喜,是我们成功“解围”的首要诀窍。“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故事中的师傅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择用其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顾客的抱怨消释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抚”,“欣喜而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打圆场”应“扬长避短”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得体地“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师傅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打圆场”用语要幽默 幽默是化解尴尬的良方,幽默的话语常能令人转怨为喜,开怀大笑,并且能使人在笑声中有所悟,有所得。如故事中的那位师傅使用的“首脑”一词就颇为幽默。将头说成“首脑”,寓谐于庄,调侃中不失文雅,庄重中又含风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能不开心地大笑吗?
幽默的话语中又含带了“与时俱进”的因素,颇有时代气息,这就大大地增加了说服力,更易为对方所接受。
“打圆场”不是不着边际的奉承,也不是油腔滑调的诡辩,它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认真学习并掌握这种艺术,注意在特定的场合中“察言观色”,适时得体地“打圆场”,能有效地摆脱尴尬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