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说话必须要注意场合,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
说话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如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绪色彩。若能结合自然情景来组织话语,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国家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浑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里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生活中,巧变之功还有免除尴尬、激活气氛的效用。比如,某些场合由于临时事变,给当事人设下难题,此时如能就地取材,巧借环境,便能激活气氛,摆脱困境。
1984年的一天,马季和赵炎在山东省潍坊市演出相声《吹牛》。两人正“吹”得不可开交之时,礼堂天棚上有盏大灯突然炸裂,灯下的观众被洒了一头玻璃碎片,不禁大吃一惊,其他观众听到响声也把注意力转到天棚上。眼看一场精彩的演出要告吹了。
面对此惊吓,马季镇定自若,灵机一动,把这场惊吓巧妙自然地转化成相声的内容。只见用手一指天棚,装着得意洋洋的情态,对赵炎说:“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电灯吹碎!”观众听后先是一愣,接着全场爆发出海涛一般的掌声和呼声。这是观众对马季随机应变的由衷的赞许。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表演也得以继续。看得出来,马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相声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机智应变的高手。
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题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原问题困死而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利用场合说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颇具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场合,并善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等营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说话环境。
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会有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是无意造成的。但是也有另一种“误解”,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对某些词句有意进行的一种歪曲的解释。这种“误解”,人们谓之“曲解”。一般的误解是语言交际中的障碍,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而曲解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的机智,一种说话的技巧。
在生活中,妙用的“曲解”能够帮助我们应付困难问题,摆脱尴尬处境。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谁都免不了随时可能发生的言语失误。虽然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技巧:
技巧一:及时改口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过玻利维亚,但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
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
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
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技巧二:顾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老师们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大家都看到了吧,某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老师们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技巧三:借题发挥
据说,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了自己的母亲!”
放荡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地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哗然,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巧妙地平息了众怒。
在现实生活中,借题发挥也大有用武之地。
某中专学校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答错后,她特错就错,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
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
技巧四:认真地进行辩解
做错事情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自我羞辱一阵,然后去向人低声道歉,接着便灰溜溜地离开。但许多情况下,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谅解的。
有一次,博拉在与同事谈话时称其上级是“机器人”,结果被上级知悉。于是博拉给上级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级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备感悔恨。”博拉向上级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词汇,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级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
上级为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