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是一种论争,是一个双方都想让对方按自己意图行事的过程,有很强的对抗性。大家既然坐到了一起,想为共同关心的事达成一个协议,说服合作则是首选。因此凡是优秀的谈判者,无不重视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但是,在谈判中,遇到突发事件,对方的政策突然改变,怎么办?
那最好就是采用拖延的方法来想出对策。那对方看出你拖延不更糟?那就需在语言上表达的不露痕迹。
“争分夺秒”有它的优点,“拖延时间”也有它的用处。两个法宝兼备,是谈判人员应有的谈判艺术。
有一位谈判“专家”,当双方刚落座不久,寒暄已毕,对方提出一个很苛刻的条件,这位“专家”根本没有资格来作这个重大决定,于是,就很客气的说:“今天先休息休息,不谈了吧,我们这儿的风景名胜很多的哩。”
当谈判相持不下,势成僵局,“专家”忽然又说了:“不谈了,不谈了,今天的卡拉OK我请。”于是莺歌燕舞之际,觥筹交错之间,心情舒畅,感情融洽了,僵局打破了,一些场外交易也达成了。这位“专家”奉行的这一套,据说极为有效,许多次谈不下的业务,经他这么三拖两拖,不断延期,居然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完成了。
但是,任何形式的融洽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私谊是公事的辅佐,而公事决不能成为私利的牺牲品,这关系到一个谈判者的根本素质,这种素质也正是不少谈判者需要下大力气培养的素质之一。
在谈判中,经常会有谈判者采取拖延的方法。事实上,拖延时间已经成为谈判中一种常用的手段。不同情况下的拖延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柯南道尔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他生性固执,在写完探案集第四卷后,执意不肯再写,用实际行动,让笔下的福尔摩斯与罪犯莫里亚蒂教授同坠深谷,“一了百了”了。
柯氏的出版商梅斯是个精明人,知道柯氏只是厌倦了这种通俗文学的写作,对于这个给作者带来过巨大声誉和利益的福尔摩斯,柯氏还是情有独钟的。于是梅斯一面牢牢抓住版权代理不放,同时拼命做柯氏的工作,不时向他透露福尔摩斯迷们的种种惋惜、不满之情;同时又以一个故事一千镑的优厚稿酬。双管齐下,一年以后果然有了成果,柯南道尔又重新执笔,让福尔摩斯从峡谷里爬了出来,再演出一段精彩的探案故事。
试想,如果当时梅斯不是给柯氏一段缓冲的时间,而是心急火燎,不断催逼,恐怕侦探文学史上将会失去一颗亮丽的巨星。
当然,有的谈判中的阻碍不是表现在表面上的,往往隐蔽在种种堂而皇之的借口之下,不易被人一下子看破,这就更需要我们先拖一拖,缓一缓,从容处理这种局面。
美国ITT公司著名谈判专家D·柯乐比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次,柯尔比与某公司的谈判已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对方的态度却突然强硬起来,对已谈好的协议横加挑剔,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柯尔比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对方代表并非那种蛮不讲理的人,而协议对双方肯定是都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某公司为什么还要阻挠签约呢?柯尔比理智地建议谈判延期。之后从各方面收集信息,终于知道了关键所在:对方认为ITT占的便宜比己方多多了!价格虽能接受,但心理上不公平的感觉却很难接受,导致了协议的搁浅。结果重开谈判,柯尔比一番比价算价,对方知道双方利润大致相同,随后便签定了合同。
有时候,人的意志就好似一块钢板,在一定的重压下,最初可能还会保持原状,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慢慢弯曲下来。拖延战术就是对谈判者意志施压的一种最常用的办法。突然的中止,没有答复(或是含糊不清的答复)往往比破口大骂、暴跳如雷更令人不能忍受。
20世纪80年代末,硅谷某家电子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其先进性尚不能被公众理解,而此时,公司又负债累累、即将破产,这种集成电路能否被赏识可以说是公司最后的希望。幸运的是,欧洲一家公司慧眼识珠,派三名代表前来洽谈转让事宜。诚意看起来不小,一张口起价却只有研制费的2/3.电子公司的代表站起来说:“先生们,今天先到这儿吧!”从开始到结束,这次洽谈只持续了三分钟。岂料下午欧洲人就要求重开谈判,态度明显“合作”了不少,于是电路专利以一个较高的价格进行了转让。
硅谷公司的代表为什么敢腰斩谈判呢?因为他知道,施压有两个要点:一是压力要强到让对方知道你的决心不可动摇;二是压力不要强过对方的承受能力。
如果谈判者一方在实施拖延时间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会消磨对方的意志,最初可能还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可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屈服下来。
假如在谈判过程中,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可以利用拖延时间的办法,稳住对方,寻找时机改变现状。
早些年前,香港一个客户与东北某省外贸公司洽谈毛皮生意,条件优惠却久拖不决。转眼过去了两个多月,原来一直兴旺的国际毛皮市场货满为患、价格暴跌,这时港商再以很低的价格收购。有很多商家,在谈判中故意拖延时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家百货商场与某洗衣机生产厂就购买洗衣机问题进行谈判。这两个商家曾经有过关于销售洗衣机的协议。厂家的洗衣机性能优良,洗洁性强,使用寿命长,很受客户青睐,百货商场最初购进500台,一个月的时间即一售而空。于是,百货商场准备再次购进500台,但希望价格能和前一批一样。洗衣机厂获悉百货商场的销售情况后,决定抬高洗衣机的价格。
就这样,因为价格问题双方举行了一场谈判。百货商场派出了以经理为主的五人代表团,而厂家却只有一人赴会。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众寡悬殊的谈判,其实就胜算的把握而言,厂家要大于商场。商场急于要货,因为洗衣机销得快利润也就高,如果耽搁时间将导致一笔不小的损失。厂家当然是把洗衣机居为奇货,尽管一人在场,却成竹在胸,最终商场经过艰苦的谈判,并适当地增加了价码,才达成了协议。
平心而论,场外沟通作为拖延战术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总是随着身份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作为对手要针锋相对,作为朋友促膝倾谈则肯定是另一番心情。当双方把这种融洽的关系带回到谈判场中,自然会消去很多误解,免去很多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