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言约旨远:练就一副好口才
8067400000063

第63章 深藏才干才是聪明人

有人说,想要“真聪明”,就要从“装傻”开始。一项关于在职场“装傻”的调查中显示,在被调查的400名上班族中,有超过七成的人都有过装傻的经历,其中55%的人认为,偶尔“装傻”有利于促进同事和上下级的关系,16%的人会经常“装傻”。

“装傻”不是要人们摈弃聪明、崇尚愚笨,而是主张善用聪明。善不善于运用聪明也是人生大学问。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邃观察,在他的《呻吟语》一书中说道:“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翻译成现代汉语,他的意思是说,对一个人来说,聪明、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关键是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自恃聪明、卖弄聪明的人,没有因为心里是绝顶聪明而表面上又深藏不露的人会得祸的。

这就是说,聪明是人自身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关键在你如何运用。财富可以使人的生活过得充实、潇洒,也可能毁掉人生。事物都有两面性,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不仅仅是脑瓜里有智慧、有见地、有主张,而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那些能够深藏不露,而在刀刃的地方上或火候已到的时机才适时适度表露的人才是真聪明。那种自恃聪明、卖弄聪明或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极了,因为那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家,谁不明白这个道理,谁就会吃亏、倒霉。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太多了。

历史上的曹操为人奸狡,且疑心很重,总害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他曾经吩咐左右:“我在梦中好杀人。只要我睡着了,你们千万不要走近我。”一次,曹操白天在军帐中小憩,不慎将被子蹬到地上了,一个值勤的侍卫赶紧过来捡起被子给曹操盖上。不想此时曹操从床上一跃而起,拔出宝剑一挥,剑落处,近侍的人头已搬了家,而曹操又上床睡觉了,在场的人谁也不敢言语。过了半天,曹操醒来,见一近侍躺在血泊中,装着大惊失色的样子,问:“什么人杀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实情相告,曹操悔恨梦中杀人,痛哭流涕,并命厚葬这位侍卫。大家也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误杀,今见侍卫厚葬之荣,不但不责怪曹操,还称赞曹操体恤下属。杨修却知道曹操绝非梦中误杀,而是有意而为,即证实他“梦中好杀人”狂言。杨修倘若只是悟出了曹操的用心,不表露出来,这倒是真的聪明;可他忍不住,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的聪明,便在为那位近侍举行葬礼时,指着近侍的棺材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到这句话,不再是简单地厌恶杨修,而是想寻机除掉他了。

杨修的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之时。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而且会疲惫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您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是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您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说真的,杨修也确实够聪明,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的表面的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他的小聪明使他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他太滥用自己的聪明;而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别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是会被人嫉妒的。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他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注定被人扔弃在权力的道路上,而成为荒野孤魂。

有人可能会说,杨修喜欢耍弄小聪明,其下场固然可悲,但我的聪明不积极表露、表现,别人如何知道呢,不知道我的才干,岂不会被埋没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自知,谁心里都会老大不高兴的,这是人之常情。尤其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使得人家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即使不能在全世界、全中国出名,也要在一个地方知名,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自己。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必须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用力,于是言辞锋芒、行动锋芒被视为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其实不然,不信,你看看你周围处世已有历史、经验的人,他们可能与你相反:“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材。他们也不愿久居人之下却又不肯在言语和行动上露锋芒,而事实上这样的人反而最先被发现是真人才,最容易受到赏识。为什么?因为这才是真材、大材,这才是真智、大智。

意大利人在评论真正聪明的人时,除了夸赞他别的优点外,还少不了说他表面上带的那一点傻气,更令人欣赏的也是那表面的一点傻气。培根先生在其名著《随笔》中也认为,这样表面上“有一点傻气,但并不是呆气,再没有比这人更幸运的了”。他还指出:“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

你也许又说,真要是如此而行。不是永无人知么?我们认为,劝人深藏不露才智、聪慧并不是永远不露,而是要注意把握“露”的时机,掌握“露”的“度”,只要有适合表现你本领的机会,你积极把握住它,做出过人的成绩,大家自然会知道。生活中、工作中、与人相处中,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患没有,只患把握不牢、不准,只患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而已。所以,你已有了真才实学,就留意表现的机会;你还没有什么真实的本领,就快快掌握真本领,千万不要凭一点小聪明,耍弄一点小聪明,干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蠢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