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本教练模式
8072100000014

第14章 可能性

世界上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的?一定是那些自己觉得不可想像,或者是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达到的事。世界上有哪些事情是可能的?要么是已经牢牢地握在手中的事情,要么是曾经实现了的事情,要么是衡量后觉得有把握的事情。毫无疑问,绝大部分人的回答脱不开这个范围。

是什么在划分人们的判断,让人们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做出选择?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书·乐广传》记载:乐广请朋友喝酒,墙壁上挂的弯弓倒影到酒杯中,就像一条蛇,朋友以为喝了一条小蛇而病到。乐广知道后,再次请他来,告诉他是弯弓的倒影,让他看个明白,客人知道真相后,心里的不舒服释然了,疾病也不治而愈了。

当我们把客人去喝酒看成一个起点,那么将产生两种可能性。客人“看见”自己喝了蛇,心理反应导致生病;客人“看见”自己喝的是弓影,而不是蛇,心理不会受刺激,身体就不会生病,或者是心理反应使得疾病痊愈。所有的可能性是因为客人的“看见”,是“看见”后带来的看法,与蛇没有关系。

同样,划分你的判断的,是你心中的信念,信念从哪里来?从你以前的“看见”而来。“看见”就是你曾经的所见和所闻,是你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你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信念,让你决定可能还是不可能。

“杯弓蛇影”给人们几个启示:第一,人们以为自己看见了真相,但偏偏就不是真相,但人们很有把握地相信自己的所见,很虔诚地把假象当成了真相,结果就像假象导向的方向发展。第二,冻结人的是人的看法和心态,人们很相信过去的经验,往往被过去固定了信念和心态,看不到现在,更看不到未来。第三,事情有多种可能性,只有愿意放下你固有的信念,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才会产生新的可能性。

可能性就犹如水的形状。《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放在河流里,就是河流的形状,融入大海中,就是大海的形状。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任何形状都可以是它的形状。水的形状有无数种可能。

很多事物就像水一样,本身是不固定的。可是我们却通过信念把它给固定下来了,认为只有这一种可能。有很多人,当他被骂的时候,情绪反应就是马上生气,然后回骂对方。在这些人的信念中,觉得被骂是不可忍受的,被骂就一定要回骂,你踢我一脚,我就要回你一拳。以前的经验积累告诉他们,被骂就是受人欺负,人不能受欺负,受欺负就要反击,绝对不能吃亏。当他们心里有这些信念,当他们有以牙还牙的心态,对骂就不可避免,甚至会升级到武力斗争。两人就此结为冤家。

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肯定有,对有些人来说,骂是无所谓的。你骂你的,我忙我的,一点不受影响,还笑微微地欣赏对方暴跳如雷的样子。对方对这个反应哭笑不得,怒气很快自然消退,双方依然是朋友。同样是被骂,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有不同的可能性,可是大部分人将它固定为一种:你骂我,所以我必须更加有力地骂你。

人的局限性就是往往只看到一种可能,而且认为这是惟一的可能。很多人的信念中经常出现的是不可能,结果不可能就成为了他的可能性和结果。面对一件从未涉足的事情,不少人的反应是“我不懂,做不来”,他已经在心中把可能性固定在“做不来”上了,行动上不会去做,结果肯定做不到。如果像这样在“以前没做过”与“做不到”之间搭起因果的桥梁,人的一生便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因为出生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经历过,什么都不懂!

人们习惯性地将这种因果关系套在自己身上,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和人生。比如:你讨厌我,所以我讨厌你;我出生在一个没有背景的家庭,所以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我很矮,所以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这些听起来顺耳的推理关系,让人们产生了宿命论:不是我不想努力,是因为先天的条件,决定了我这一生就只能这样了。

宿命论的特点是因果关系,因为 A,所以一定 B。A是客观存在的:你是很讨厌我,我的确出生在没有背景的家庭,我真的很矮。B也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就是宿命论者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我讨厌你、我没有太大成就、人们不尊重我的事实。但是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是人们自己给加上去的,认为是因果关系导致了B这一种结果。宿命论者以外在的原因或者别人的说法作条件,来推论和演绎。

人们将物理世界的因果法则投放到精神世界,制造了很多宿命法则来框定自己和别人的人生。有了宿命论后,人们总会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他的宿命论是对的,证明今天的结果是无可奈何的。

接着上面的例子,可能性就是:我可以讨厌你,也可以不讨厌你,还可以爱你,这是我的选择,与你讨不讨厌我没有关系;我可能有很大的成就,也可能平平淡淡,这是我努力的结果,与我的家庭背景没任何关联;我可能被人们瞧不起,也可能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我为人的结果,与我的身材没有直接联系。

可能性首先产生在信念和心态上。只有突破信念上的屏障,超越心态上的框框,改变宿命的因果推理,新的可能性才能出现,至于你的生命会出现什么状态,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正如弗兰克所说的,任何人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子,你成为什么人,是你内心抉择的结果。

可能性是因为“空”,产生可能性的出发点是谦虚,打开可能性的方式是探询。将可能性放在九点领导力的最后一个位置,有三个原因:第一,人生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教练就是帮助被教练者看到新的可能性,从而做出选择,开创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第二,前面讲的领导力,无论是激情、共赢和付出,还是其他领导力,其目的就是帮助领导者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第三,人们受控于“过去”,“过去”就是九点游戏中九个点覆盖的范围,可能性在这个范围之外,可能性的产生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思维。

“不可能”是因为“有”,有固定的信念,有关于不可能的判断;“可能性”是因为“空”,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有的框框。“空”不是没有任何东西,“空”就是各种可能性,就像水的形状,你不认定它是杯子的形状,那它就是各种可能的形状。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这虚空却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包含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此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老子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让水把器皿注得满满的,就会发生水满而溢的现象,也就意味着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和顶峰,接下来便是衰败的到来。因此,与其将水注满器皿,不如让它保持空虚,这样才会“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庄子·齐物论》),持有无限的用途。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人生和事物,会产生新的可能。《老子》第二十二篇对此说得很仔细: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

事物往往有各种表现形式,人们常常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里层。盲人摸象的故事很形象地演示了我们以片面来代替整体的过程。几个盲人想通过自己的触摸来认识大象,由于大象的高大而且盲人不能亲眼综观全貌,致使几个盲人发生了争吵,都认为自己触摸到的局部就是大象的整体,大象的形象被扭曲了。人们要想打开新的可能性,就应该放下自己认为对的信念,听听别人说的,从别人的角度去触摸大象,就会有新的发现。

执着于自己的看法,会被看法所迷惑。佛教强调面对各种外境,心能不被其干扰,有念头而又不执着于念头,就是无念。面对各种相状而不见,能无视一切外相的存在,则自性法体清清净净,是无相;对于世俗世界的善恶美丑,乃至冤家亲家,以及受到言语攻击、欺骗和争论之时,都能将这些看做不存在,不想报复,这就是无住。佛教的精髓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空是一种心态。空不是说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想的空是消极的。《坛经》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却除尽,一念绝即死。”假如只是百物不思,没有任何思维活动,一点心念都没有,那就是死了。“空”是佛教的境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此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净名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如要使自己能正确分辨各种物象,最重要是做到不动心念。

人的盈满是信念和心态上的盈满,昨天的“看见”形成了信念,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经验。心中填满了过去,无法空出来,看不到新的可能。沉迷于过去,其危机在于忽视现在,更会对身边的各种机会迟钝,对未来失去信心。人一旦因为看不到未来而自甘沉沦,便容易有满腹的怀旧愁思。如此循环,人就不断用过去将自己的内心填得更满,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教练说的空是放下过去,放下心中已有的信念、看法和判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归零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从而战胜经验,把生命扭转成一个内在的胜利。

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彼此是相互依存的。“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圣人不走划分是非、区分彼此的道路,而只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源。“空”就是跳出概念之外,观照人与事物的本源。可能性就是建立在这种动态的“空”之上的。

谦虚

执着于过去和经验的人,自信于自己的执着。其不谦虚是因为信念上的盲点,认为自己洞察世事,认为一切按照自己认为的规律在运转。世上之事分为四类:一、我知道的;二、我不知道的;三、我知道我不知道的;四、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其中后面三类都是未知的,连事情都不知道,怎么能够认为它是按照自己认为的规律运作的呢?

人们对“自己是对的”毫不谦虚。现实场景是这样的:人们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在第二秒就能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是完全对的。心态如此,如何放下?

谦虚是一种心灵环保,可以排除杂物,保持心中清净,空出更多空间去学习,拓展自己的信念和视野,把更多的盲点变成已知。孔子说:“好学近乎知”,爱好学习,跟智慧接近。谦虚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是“远必自迩,登高自卑”(《中庸》)的循序渐进。

宿命论者很不谦虚地把因果关系作为自己生活的法则,很自信地说命该如此。他们如果要想有更多的可能性,应该谦虚地把过去放下,以下残局的人生心态规划自己的未来。下残局的人是什么心态?在路边经常可以看见有人摆残棋待人对弈,所有来应战的人,一定会集中精力想对策,如果不能攻破残局,只会内省自己的方法和能力。没有一个人会责怪摆局之人:为什么你要摆成这样?是什么让你摆成这样?

下残局的心态是不去责怪让你成这个样子的外界因素,不去纠缠让你成这样的过去和原因,而是接受此刻的局面,把现在当成起点——我就是这样了,然后寻找“破局”的方法,设计未来的人生。新的可能性会因为你的焦点在未来而很快呈现。

探询

在信念上坚信不可能的人,会找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的坚定信念辩护。领导者对此一定深有体会,每当提出一个新的想法,总是有人忧心忡忡地问:这怎么可能,然后列举一系列的理由证明不可能是别无选择的可能。

如果武断地压制住反对的声音,领导者又失去了新的可能性,也许反对的背后隐藏着更切合实际的想法和策略。此时要运用探询的方法,收集各种资料,深入挖掘对方的看法,洞察看法背后的真正担忧。

提出主张,进行辩护,保护自己的主张,证实自己是对的,这是人不能空的惯常表现。当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使用这种方法,那么就会各说各有理,辩护变成激烈的争吵,人们朝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用力,团队就像一张被扯开的网,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

探询是开放式的,不是去为自己的主张辩护,而是深入探索事情背后的真相,探索人们“不可能”信念所依赖的原始资料和推论路径。探询也是开放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人们的思维和语言驰骋,发现新的可能性,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在后面将要讲到教练的四步技巧和四种能力,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探询的方式,相互组合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工具,帮助人们有策略性和有方向性地探询出更多的可能。

九点领导力这个“罗盘”适用于教练和被教练者,教练按照罗盘上的每一个“指针”,可以清晰教练的方向和对方需要教练的地方。被教练者拿着这个“罗盘”,也可以清楚地对照自己的状态。实际上,哪怕是教练本人,在教练别人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教练自己,只有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了,才可能去更好地调整别人的心态。

用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教练的作用:教练像指南针、镜子和催化剂。教练是一个有方向的过程,这个方向是被教练者的目标,就像指南针一样,方向是大自然决定的,而不是指南针决定的,指南针只不过是准确地把方向反映出来。教练过程中的目标一定是被教练者自己的目标,没有方向就不是教练。教练会如实地反映对方当下的状态和心态,就像一面镜子,你的形象如何,你的表情是什么样,镜子可以很真实地让你看到,但是,镜子并不能改变你的形象,也不能改变你的心态,除非你自己改变。教练会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对方,相信对方一定能够达成目标,就像一剂催化剂,帮助被教练者更快更有效地取得成果。

有了教练“罗盘”,知道了教练的作用,这就具备了从技术性领导力到调适性领导力转变的基础。如果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练型领导,将调适性领导力贯穿到日常的工作中,就必须熟悉教练的步骤,必须在生活中应用和积累。

人本教练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教练过程归纳成四步教练技巧:厘清目标、反映真相、心态迁善和行动计划,这四个步骤是一个有效的闭路循环(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