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本教练模式
8072100000016

第16章 反映真相

唐太宗曾经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是在谏议大夫魏征去世的时候哭着说这番话的。唐太宗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明君,他开明聪睿,从善如流;而魏征则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规谏,两人之间可谓高山流水,相得益彰,成就了恢弘盛世的“贞观之治”。

古代的君主能够“以人为镜”,今天的人们更应该用别人来做自己的镜子。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就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韩非子·现行》)人的长处是对身边的事情和人能够洞察入微,对别人的行为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却惟独难看见自己的容貌和心态,必须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

教练就是对方的一面镜子,把对方的行为和心态真实地反映出来,教练过程的第二步是反映真相。教练反映什么真相呢?教练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实际的情况,教练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真实地反映。在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去看什么是反映真相。

第一是反映出“我认为的”与“别人认为的”之间的差距。其实,人都是自以为是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眼光,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有的人认为自己是非常负责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谁觉得他负责任。有的人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无能为力,内心深处很自卑,但是旁人却觉得他是一个能力很强、敢想敢干的人。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经常有差距,可是,旁人一般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因为当他们坦诚了真实的想法,换来的可能是不理解和被记恨。教练就是这面真实的镜子,会把“别人认为的”反映出来,被教练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另外一面。

第二是反映出“使用的理论”和“拥护的理论”之间的不同。“拥护的理论”是人们口中说的理论,而“使用的理论”是人们的行动所遵循的理论。这两者经常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人却不知道。比如一位领导者在企业中倡导诚信,但是他却经常对员工说谎,也许他认为说谎,尤其是对员工说谎是很正常的,他的行动所遵循的是“不诚信”的理论。“拥护的理论”通常是以信仰和价值观的陈述形式表达出来,“使用的理论”只能从观察人们的行动,也就是人们的实际行为中推导出来。教练要将对方“说的”和“做的”之间的差距反映出来,帮助对方明白他的行为并不是朝着他想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是反映出“表象”与“事实”的差距。人只有两个眼睛,眼睛所能见到的范围是有限的,眼睛看到的总是某一刻或者是某一个时段的现象。可是人们往往将看到的当成是事实,将某一瞬间的现象凝固成为永恒不变的事实,然后以此作为信念,去推断和观察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当人们戴上有色眼镜,看到的一定是眼镜的颜色,以为看得很透,其实不过是看到了表象,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世界是运动的,事物是发展的,教练帮助被教练者拨开信念上的迷雾,清晰地看到事实。

很多时候,人们看不清自己,有两个原因,一是存在盲点,没有内省自己的习惯,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不对都是因为别人;一个是恐惧,不敢相信原来自己的真实状态不是自己所认为的,不愿意承认真实的自己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一面。教练反映真相,包括对方的信念、行为和情绪等,被教练者从中知道关于事件本身以及自己的盲点,了解到自己的位置,看清楚内心的干扰,洞悉现状与目标的差距。

镜子只会告诉人们的形象是什么样,而不会告诉人们究竟该保持什么样的形象、应该穿什么衣服。也就是说,镜子是客观的反映真相,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同样,教练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情绪,真实地反映出对方的状况。

教练如果不将“自己”放下,就会给对方错误的反映。“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战国策·齐策一》记载: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齐相邹忌问妻子、侍妾和客人:“我跟徐公谁美?”他们都说:“徐公不如您美。”几天后,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他,自以为不如;再照镜子看自己,更感差得很远。邹忌很感慨:“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侍妾说我美,是怕着我;客人说我美,是想有求于我!”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终于使威王听从。

如果教练本身没有“空”,没有“归零”,就会像邹忌的妻子、侍妾和客人一样,不能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真实状态,这样不仅帮助不到对方,还会为对方蒙上更厚的迷雾。领导者因为员工的表现不好而情绪烦躁,或者对员工心存愤怒,就会受自己情绪的影响而变得主观,教练过程就无法有效完成。

教练的所有焦点应该在对方,自己是中立和客观的,与被教练者之间建立起平等、互相信赖和真诚的沟通关系,这样才能反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