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戎马一生建奇功:郭子仪
8073300000028

第28章 进取卫州,邺城新败(2)

其实,自从安禄山被杀之后,叛军内部的矛盾就已经是非常激烈,而史思明与安庆绪本来就有矛盾。当初安庆绪兵败洛阳之后,他的部众被唐军冲散,有不少将士逃回范阳,随即被史思明收编。当安庆绪从河南北逃时,其大将李归仁所率精兵“曳落河”、同罗及六州胡兵共约三万余人,逃往范阳,沿途大肆抢掠,所过之处,人财无遗。史思明闻报后,整军为备,并派出使者在范阳境内迎接招抚,“曳落河”及六州胡兵愿意归顺,唯同罗兵不从。史思明纵兵攻击,同罗兵大败,抢掠来的财货人畜全部被夺走,残余人马逃回漠北。这时,史思明控制的地盘有十三郡之大,兵力达八万余人,超过了安庆绪。安庆绪忌恨史思明兵力强盛,预感无法控制,心中极为恐慌。安庆绪担心史思明势力太强,于己不利,于是在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安庆绪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以征调兵马之名,前往范阳,企图借机行事,除掉史思明,将其所部兵马夺为己用。史思明闻其入境,料知不怀好意,于是立即与部下秘密商议。其手下节度判官耿仁智、裨将乌承瑾相继进言:“唐室复兴,是天下民心所向。安庆绪如同草叶露珠,难以长久。如果款诚归顺,洗刷过错,才能转祸为福。”史思明听后,点头称是。此时的史思明见叛军河南大败,军心动摇,又害怕安庆绪以伪帝名义召集诸将来攻,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史思明准备归降朝廷。

当安承庆和安守忠来到范阳时,史思明出动数万兵马开城列阵相迎,双方相距一里之遥。史思明派人传话,以温言软语诱使安承庆等人放松戒备,然后邀进城内宴欢饮酒,一同作乐。同时派兵将到城外,收缴了安承庆部下的武器装备,其愿留者给予重赏,分隶于范阳各军中;不愿留者,发给路费遣散。第二天,史思明下令囚禁安承庆和安守忠等人,并派其部将窦子昂奉表前往长安,以所辖十三郡和八万兵众归降,同时据守云中的高秀岩部也投降了唐廷。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窦子昂到达长安。唐肃宗喜出望外,下诏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封爵归义王。同时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和内侍李思敬一同前往范阳,传宣诏命,抚慰将士,敕令史思明率所部兵马,准备进讨安庆绪。但是,由于史思明是安禄山反叛的死党,唐朝廷中一些大臣对其是否诚意归降,持有戒心。河南节度使张镐上奏说:“史思明凶恶阴险,借叛乱窃据高位。如今大势将去又奉表归降,实在是人面兽心,难用仁德感化。朝廷切不可轻信其人。还有滑州防御使许叔冀,也是奸猾多诈之徒,临难必变,请将其征召人朝担任宿卫,以防再生枝节。”当时的大将李光弼,也认为史思明最终还会反叛。然而,面对这样的节节胜利和眼前的大好形势,再加上唐肃宗已经非常厌恶战争,所以在侥幸心理下,他没有听用张镐等人的建议。于是,李思敬和乌承恩奉使到河北后,一路宣布诏旨。

其实,史思明并不是诚心投降唐朝廷,而是缓兵之计。史思明知道,在这段招抚的时间里,唐军不会开战。同时,邺城南临黄河,西有太行山脉,处在山河交接的死角地带。史思明占据沼州、魏州之后,从北部和东部对郭子仪等围攻邺城的唐军,构成弧形的包围阵势,加上邺城尚未攻克,这对唐军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李光弼识破了史思明的战略意图,认为史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是想等待唐军疲惫松懈,然后乘机以精锐袭击。他主张抽调河东和朔方军直逼魏州,史思明也吸取了嘉山惨败的教训,一定不敢轻出。这样时间一久,邺城必然疲困不堪,必定为唐军攻克。邺城一破,魏州的史思明就更加孤立,更容易被唐军消灭。可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鱼朝恩,拒绝采纳李光弼的正确建议一再贻误战机。

第二年六月,李光弼看出史思明终将叛乱,于是就请奏唐肃宗以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令他密谋除掉史思明。早在安禄山反叛之前,乌承恩之父乌知义曾任平卢军使。当时,史思明在乌知义部下为将,乌知义待其有恩。安禄山起兵叛乱时,乌承恩担任信都(河北冀县)太守,举郡投降了史思明叛军。史思明念及旧恩,保全了他的性命。及至安庆绪败逃河北,叛军势力衰落,乌承恩想立功赎罪,便劝说史思明归降,又散私财招募部曲,还多次男扮女装,暗中游说其他军营的士卒,此事被人报告给史思明。但史思明怀疑事证不实,没有追究。不久,乌承恩入长安,得以奉诏同李思敬宣慰河北,更想趁此机会,图谋诛杀史思明,以建大功。当乌承恩到达范阳后,史思明留其宿于客馆,又召其在范阳的小儿子到客馆相会。当日半夜时,乌承恩悄声告诉儿子说:“我奉皇帝之命来除史思明这个逆贼,事成之后朝廷就会任命我为节度使。”然而,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史思明对乌承恩的突然前来还是非常的怀疑。于是,他提前就派了两个亲信,潜伏在乌承恩和儿子相聚的房内的床下,以探虚实。果然,两人一听此谋,从床下大叫而出。史思明立即逮捕了乌承恩父子,责问乌承恩:“我有何负于你?你竟这样来对待我!”乌承恩为保住性命,妄言求饶说:“我知罪。这些都是李光弼的计谋。”于是,史思明便伪造了李光弼给乌承恩的密信、跟随史思明反叛的数百名范阳将士的名册、唐朝廷赐给安承庆共谋史思明的铁券等,然后召集将士官吏和民众,向西大哭说:“臣以十三万之众归降朝廷,何负于陛下,却要图谋杀死臣下!”遂下令将乌承恩父子乱棍打死,被牵连而死的有两百余人。只有乌承恩之弟乌承瑾闻风逃往太原,投奔李光弼,幸免一死。接着,史思明下令囚禁中使李思敬,并将此事情状上表于唐朝廷。

唐肃宗派给乌承恩的招抚任务失败后,不仅乌承恩身死,而且还使得朝廷陷入被动。然而事已至此,唐肃宗还是不忘他的招抚计划,于是再派中使到范阳去慰喻史思明:“此事本非朝廷与李光弼的意图,皆乌承恩一人所为,杀之甚善。”恰在这时,唐朝廷处置降敌官员的公告文书传至范阳,其中达奚葫、陈希烈等25人处斩或赐死。史思明心中更为忧惧不安,召集诸将商议道:“陈希烈等人原先都是朝廷重臣,如今尚且不能免死,更何况我们本来就是跟随安禄山起兵的叛臣,李唐朝廷岂肯真心赦免饶恕!”这一来,范阳将士人情汹汹,史思明遂上表唐朝廷,要求杀死李光弼,声言“陛下如果不为臣杀掉李光弼,臣将亲自率兵前往太原杀死他。”时在乾元元年(758)六月。其实,这个时候史思明的反唐之心更加的坚定了,而此时的这些请求无非是让唐朝廷陷入两难境地。

随后,唐肃宗深感招抚已经没有希望了,于是,遂下令郭子仪等节度使进取邺城。然而,邺城城池坚固,唐军自冬至春,久攻不下。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亲率所部攻城,被城上毒箭射中,死于军中。二月,郭子仪等筑堤两重,堵漳河水灌入城中,城内一片汪洋。叛军有的爬上房顶,有的构筑窝棚,数十日以后,城中柴尽粮绝,一只老鼠值钱四千。安庆绪不知所措,日夜盼望史思明来救。唐军以为邺城随时可破,产生了松懈情绪。史思明见邺城危急,遂从魏州领兵来救。

史思明在魏州以逸待劳,估计唐军已经师老势屈,便开始采取行动。二月中旬,史思明指挥叛军进至距相州五十里处扎营,并下令每营击鼓三百面,威慑唐军而声援安庆绪;又令各营挑选五百名骑兵,不分昼夜,轮番到城下骚扰唐军,伺机抢掠。唐军出击时,叛军立即四散奔逃,于是唐军各营每天都有人马和牛车遭受损失,而且昼夜难得安宁,更为疲困。唐军数十万人马,野营征战将近半年之久,粮草补给所需甚为巨大。大军群集于相州城下一隅之地,樵采也日益艰难。时值天下饥馑,为供应作战,南自江淮,汾(山西汾阳),舟车相继,转输粮草。奸狡多计的史思明,又选派军中壮士伪装成唐军,分作小股,打着唐军旗号,深入到半途督促运粮民夫,借故斥责行路缓慢,随便杀人,致使运粮者人人恐惧,纷纷逃命,遇到唐军转运粮草的车船聚集之地,便暗中纵火焚烧。这些小股游击叛军,出没无常,忽聚忽散,而且有暗号相互辨识。而唐军的逻捕士卒既抓不到人,又侦察不出其行迹,防不胜防。结果导致围城的唐军各营粮供不继,人心涣散,咸思回归,斗志自溃。二月末,史思明停止其“疲敌”之策,指挥叛军大队直逼相州城下,与唐军约定日期决战。三月六日,唐军步骑兵号称六十万人,布阵于相州东面的安阳河之北。史思明自率精兵五万人前来交锋。唐军将士遥望叛军兵少,还以为是前哨游兵,并未介意。叛军虽然人数居于劣势,但养精蓄锐,士气方盛。史思明更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唐军以优势兵力,志在必胜。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将各率所部,首先与叛军交兵厮杀。双方激战多时,杀伤相当,鲁炅被乱箭所伤,退出战场。郭子仪带领朔方军继鲁炅之后投入战斗,布阵未就,不料风云突变,天气异常。骤然之间,狂风暴起,其势席卷沙尘,摧折树木,天地之间一片昏暗,人眼难睁,咫尺之内,人马莫辨。两军都大为惊骇,唐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退,各自奔逃,丢弃的兵仗辎重,堆积于路途,损失惨重。叛军因此摆脱了不利形势,安庆绪也暂时摆脱了困境。而对唐军来说,形势不容乐观,很多的将士早已厌战思归,受惊之下,遂成全线崩溃之势。而郭子仪威望实居于诸将之上,是故朔方军居后先溃,有牵动全局之影响。其余各节度使之兵,遂纷纷溃归本镇,并于沿途剽掠扰民,地方官吏无法制止。其混乱局势,十多天后才慢慢平定下来。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以军纪严明,约束有方,全军返回。朔方军退至河阳(河南孟县),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仗丢失殆尽。郭子仪下令切断渡桥,以保守洛阳。而洛阳城中的官吏百姓,风闻大军溃退,争相出城逃往山谷。东京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人,竟弃城远逃襄(湖北襄阳)、邓(河南邓县)。郭子仪准备坚守河阳,但士卒与民众相互惊扰,人心惶惶,遂又向西退至缺门(河南新安西)。待诸将陆续会齐,点检士卒,尚有数万。郭子仪与诸将商议放弃东京,退保蒲(山西永济)、陕(河南陕县)二州。此二州地处黄河南北两侧,西有潼关控制险要,可以据之御敌。都虞侯张用济建议道:“蒲、陕二州正闹饥荒,军需供应困难。不如坚守河阳,如果叛军来攻,诸军并力拒之。”郭子仪表示同意,立即派都游奕使韩游环带五百名骑兵,急趋河阳,张用济带五千名步兵继后。韩、张二人刚至河阳,叛将周挚也引兵前来争城,见唐军抢先一步,只好退回。张用济抓紧时间,督其士卒在河阳桥南北两端筑起垣墙,以便坚守。郭子仪与诸将上表朝廷请罪,然而,在这个复杂的局势下,唐肃宗深知不宜惩罚,于是,唐肃宗仍以郭子仪为山东、河东诸道元帅,东京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