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防微虑远:远离一切坏习惯
8079100000029

第29章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习惯

快乐是什么?它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

几千年前,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现代心理学家的实验也可以证明,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触觉也更细微。

快乐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现在。很多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企图按照一个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以为等到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之后、晋升高一级职称之后、买下房子之后、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完成某个任务或取得某种成功之后,就会快乐起来,但结果常常并非如此。快乐似乎仍是那么遥远。

其实,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态度,如果不在现在实践,将来也永远无法体会。因为快乐不是在解决某种问题后能产生的:生活中,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

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够如愿以偿。”平时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公共汽车姗姗来迟,要去郊游时偏偏下雨,遇到困难时该来帮助你的人没有出现,等等。很多人会习惯性地生气、沮丧、不高兴,让外在事物和其他人支配自己的感觉和反应。

当人们被问及有何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回答就是“我不过就是想活得快活些”。通常这不过是一个没有思考过人生目标的借口!他们希望躲进笼统的、难以界定的地方,而不是面对可以量化的具体问题。不过,确实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可以通往快乐。

约翰·A。辛勒博士对快乐的定义是:“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无论从医学还是从道德观点看,我都认为这个简单的定义无法再度完善。

亚伯拉罕·林肯说:“多数人由于下决心要得到快乐,所以已经离快乐不远。”

心理学家马修·N。查佩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制造快乐的不是物体,而是观点、想法和态度,而后者是个体与环境无关的自身行动建立的。”

除圣人之外,没有人能够在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正如萧伯纳一语道破的那样,如果任何时候都百分之百快乐,那么我们可能非常悲惨。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作出简单决定变得快乐。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想高兴的事,无论眼下有多少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多么让我们不快。从很大程度讲,我们之所以对无关紧要的苦恼、挫折以及类似东西脾气暴躁、发泄不满、心存怨恨、过于敏感,纯粹都是出于习惯。我们对这些东西一直都如此反应,以至于已经成为习惯。这些习惯性不快乐反应的来源,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将有些事情理解为对自尊心的打击。司机在不必要的时候向我们按汽车喇叭,有人在我们说话时打岔或表现冷漠;有人在我们以为她应该打招呼的时候却没有打。甚至连那些与个人无关的事也会被我们理解为对自尊心的公然蔑视。我们希望赶公共汽车,它却晚到;我们计划去打高尔夫球,老天却开始下雨;我们需要赶航班,公路交通却恰恰乱成一团。我们的反应于是便是生气、抱怨、自怜,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不快。

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来与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我们却非要让自己对号入座。

自我意象和习惯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改变这一个,也就自动改变了另一个。“习惯”一词最早的意思是一件外衣或罩衣。我们今天仍然还说“女骑装”和“行业服饰”(这两个词中都有英文“习惯”即habit的原型——译者注),习惯其实是我们的性格所“穿”的“服装”。习惯不是偶然或意外发生的。我们之所以具有习惯,是因为习惯适合我们。习惯与我们的自我意象以及整个性格模式一致。有意识地形成新的更好习惯时,我们的自我意象往往就会超越过时的习惯,成长并发展为新的模式。

当提到改变习惯性行为模式,或者将新行为模式付诸实施直到变成自动而为的行为时,许多人都变得战战兢兢。他们把“习惯”与“上瘾”混为一谈。上瘾指某件事你觉得不得不做,这种事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退化后果,即戒除上瘾的东西会让你退缩。如果你确实在生理、化学药物甚至情感上上了瘾而无法自拔,那么最重要一点就是:下决心去求助并立即展开行动,这并不表示你是弱者,相反,它是一种特别勇敢的表现。

从另一方面讲,习惯不过是一些响应和反应,我们在不必思考或决策的情况下就能自动学会使用它们。执行这些响应和反应的,是我们的伺服机制。

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信仰都有可能成为习惯。过去,我们已经“懂得”某些态度、感受方式和思想“适用于”特定环境;有了这些基础,现在,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遇到的环境被我们理解为与过去面临的环境相同,我们就会倾向于以同一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行动。

长期共同生活的夫妻或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争执也会成为习惯。你对我这样说,我对你那样说,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按照一成不变的“剧本”演出,在面临同一种刺激时,我们的反应每次都一模一样。

需要认识到的是,与上瘾不同,这些习惯是可以修正、改变或推翻的,其手段就是你要不厌其烦地去做某个有意识的决定,随后再去练习、实施新反应或新行为。只要愿意,钢琴家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弹奏不同的键,而舞蹈家也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学习新舞步——并且一点也不为此而痛苦。合作伙伴也可以下决心打破旧模式,在遇到类似争执时,在想象中巧妙地设计一个不同的结果。这确实需要不断观察和历练,直到新的行为模式已经彻底掌握,不过这个目标绝对可以实现。

通常,你在穿鞋时会习惯性地先穿一只脚,然后再穿另一只脚。在系鞋带时,你会习惯性地将右边鞋带拉到左边,与左边的鞋带系成一个扣,或者与此相反。第二天早上,你不用决定就知道先穿哪只鞋子、怎样系鞋带。现在,你要有意识决定:在今后30天里,我要养成一种新习惯,先穿以前后穿的那只鞋,并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系鞋带。当每天早晨决定遵循某种方式去穿鞋时,你都让这种简单的行为成为一个信号、一种暗示,提醒你在这一天去改变其他思维习惯、行动习惯和感受习惯。穿鞋时对自己说,“我要以一种新的更好的方式开始这一天。”之后,有意识地决定在这一整天里,你要做以下事:

1.我要尽可能愉快些。

2.我要与其他人打交道时更友好一些。

3.我要对别人的缺点、过失和错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忍让。对于他们的行为举止,我要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

4.在可能的范围内,我要表现得好像成功是一种必然,好像我已经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我要在行动和感受中表现得就像我真是那种人。

5.我不会听凭自己的主观看法以一种悲观或消极的方式去影响事实。

6.我要练习每天至少笑上三次。

7.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尽可能平静而明智地作出反应。

8.对于所有那些根本无法改变的悲观而消极的“事实”,我会完全对其视而不见,不让它们进入我大脑。

这些习惯的行为模式、感受模式和思维模式中的每一种,都会对自我意象产生有益而积极的影响。将它们付诸实施吧,坚持30天。检验它们的力量,看看担忧、愧疚、敌视的情绪是否减少,看看信心是否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