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二年(777)春,元载因罪被除掉了。颜真卿的仕途出现转机,他再次回到都城长安,任刑部尚书,执掌司法大权。第二年,颜真卿七十岁了,他三次上书请求退休,均被朝廷驳回。代宗看他年龄虽大,但仍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身板硬朗,所以一心挽留。不久,他又改任吏部尚书,掌管人事。
大历十四年(779)夏初,代宗去世,太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颜真卿又兼任礼仪使,他老当益壮,写了许多奏章,对于制订和更正朝廷礼仪做了彳艮大贡献。此时的颜真卿官高二品,权势并重。因此,他踌躇满志,亲自撰写《颜氏家谱》以弘扬家声,寸巴敦化坊祖宅改为颜氏祠堂,又为他的父亲撰书碑铭加以颂扬,这就是后世称道的《颜氏家庙碑》。第二年秋天,颜真卿子侄八人同时加封晋爵,他兴奋之余,又撰写了《碑后记》。
新任宰相杨炎是元载的余党,当上宰相后便一心想报复当年反对过元载的人,首先遭殃的是当年参与捕杀元载的吏部尚书刘晏。刘晏是唐朝有名的经济学家,他大力发展江淮经济,增加了税收,使唐朝度过了经济危机。这样一位功臣,竟然被杨炎诬陷为反对德宗继位,冤枉致死。杨炎这样的宰相也是肯定不能容忍颜真卿的耿直与敢言,因为颜真卿是他们胡作非为的障碍啊!他说服德宗免去了颜真卿的吏部尚书职务,任命为太子少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已无实权。任命状中仍然称赞颜真卿“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忠谠罄于臣节,贞规存乎士范”。当年的任命状被颜真卿用楷书抄录下来,称为《自书告身》,至今尚存。
后来,杨炎因陷害刘晏的事情暴露,被德宗罢免杀死,卢杞接替成为宰相。卢杞是玄宗时的宰相卢怀慎的孙子、“安史之乱”中在洛阳被害的卢奕的儿子,也算是忠良的后代。但他阴险狠毒,为人处事与前辈完全不同。他对颜真卿的耿直严明非常嫉恨,免去了颜真卿的礼仪使,升为太子太师,成为一品。虽然名义上进一步提升了,其实完全剩下一个虚名了,这是对颜真卿的进一步排挤,并且始终觊觎将他逐出朝廷。年逾七旬的颜真卿,已经是历仕玄、肃、代、德四朝的元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大唐,却无奈这些小人的卑鄙行径。
当时各地的节度使大多是“安史之乱”中宣布归顺的叛将,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是地方割据势力。他们野心勃勃,可以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自行委派官吏,军队也不听朝廷调遣,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便造成了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的“藩镇之乱”。
唐德宗李适生于天宝元年(742),在安史之乱中,他与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因此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
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谋联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并亲自在长安设宴犒劳征讨兵马,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并在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儿子李纳被打得大败,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杀死,只有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成德镇的大将张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满。结果,形势发生逆转。
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
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为唐朝继玄宗、代宗以后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
泾原兵马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帝,年号应天。朱泚进围奉天,前线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从河北撤军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兴元元年(784)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所谓“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顺。低三下四的诏书,宣告了武力削藩的失败。
此时,卢杞早已盘算好了一个借刀杀人的诡计。他一直把忠心耿耿的颜真卿视为眼中钉,曾经派亲信试探颜真卿,问愿意到哪里去当节度使。颜真卿清楚他用心何在,当面质问他:“我因为性格耿直,历来遭小人嫉恨,被贬出朝廷已经不是一次了。我这么大年纪还能待在朝廷里,是不是得感谢你手下留情呢?当年你的父亲遭叛军屠戮,头颅被送到平原的时候,血迹满面,惨不忍睹,我不忍心用衣袖擦拭,低头用舌头为他舔舐干净。这样的人你难道还容不得吗?”卢杞张口结舌,惶恐四顾,起身下拜。此事之后,卢杞表面上敬服,实际上内心却对颜真卿更加仇恨,千方百计想把他逐出朝廷。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卢杞趁机建议:“朱滔等人刚刚谋反,又加上一个李希烈,事情非常麻烦。李希烈年轻气盛,不会把一般人放在眼里。假如能够选出一位朝廷重臣,奉旨前去宣示圣上的恩泽,讲清逆为祸、顺为福的道理,他一定能够革心洗面,幡然醒悟,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他归服。颜真卿作为以上三朝的老臣,为人忠厚耿直,刚正果敢,名声显赫,人人都信服他,是最好的人选!”
昏聩的德宗听到这个不用武力的好办法,大喜过望,当即派颜真卿前往许州劝谕李希烈。诏书颁下,朝廷上下大惊失色。明眼人手口道,这无异于飞蛾投火啊!
颜真卿也知道这是卢杞排除异己的奸计,但想到朝廷的安危,自己前往劝谕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于是,他抱定以死报国之志,来不及向亲朋作过多告别,立即动身启程了,随行的只有侄子颜岘和家童数人。
颜真卿一行到达洛阳时,河南尹郑叔则曾经劝阻诡“李希烈造反已经到这种程度了,此去恐怕凶多吉少,不如先留在这里,看看形势再说。”颜真卿坚定地说:“我此行是受朝廷的委托,怎么能逃避呢?”并当即写了家信,嘱咐两个儿子要尊敬长辈,好好抚养弟妹子侄,然后毅然前行。
检校司徒李勉闻讯立即秘密上奏章给德宗,认为颜真卿此去很难生还,这样轻率地损失一位元老,是朝廷的耻辱,建议立即召回。同时,李勉还派人去追赶,想在中途留住颜真卿一行。但当派出的人员赶到洛阳时,颜真卿已经过去多时了。
建中四年(785)正月底,颜真卿到达许州,还未来得及说话,就被李希烈的手下团团包围起来,用刀尖指着他的鼻子谩骂,扬言要把他杀了。颜真卿纹丝不动,面不改色,大声呵斥这帮贼子无礼。李希烈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假惺惺地上前呵退众人,把颜真卿一行安置下来。
颜真卿宣读了诏谕,让李希烈以国家大局为重,停止与朝廷作对。李希烈连连说他并没有反叛的意思,还要颜真卿上书给朝廷予以解释。此后,李希烈还多次假托颜真卿的名义写了一些奏章,千方百计想洗刷掉自己的罪名,但这些奏章均被卢杞私自扣留。
实际上,对享有崇高威望的颜真卿,李希烈的心里仔细掂量过,如果长期扣留必然导致意想不到的麻烦,所以最初他的想法是让颜真卿归J顷或回长安替自己开脱。但颜真卿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决,无奈的李希烈只好打算放他回去,不料在临行的饯行席上,颜真卿再次见到了一个叫李元平的人,事情发生了变化。
李元平原来是湖南判官,稍有才学,生性傲慢。因为敢说大话,喜欢谈论用兵,被德宗视为人才,提升为汝州别驾。李元平到汝州后,立即招募劳工整治州城。李希烈暗地里让军中数百名勇士前去月良役,李元平没有觉察。李希烈派骑兵数百人突击到城下,里应外合,李元平被挟持而去。见到李希烈,李元平惊恐畏惧,瘫软在地。李希烈骂他说:“瞎了眼的宰相用你来抵挡我,真是太小看我了!你不值得玷污我的刀刃,饶了你吧。”李元平竟然捣头如蒜,连连称谢。
此前,投降后的李元平受李希烈指使,一心劝颜真卿归顺,不料颜真卿厉声斥责:“你受朝廷之命讨伐叛贼,不但没有完成使命,却在此苟且偷生,真是厚颜无耻!可十艮我现在没有兵士将你宰了!”这次一见面,颜真卿又毫不留情。无地自容的李元干恼羞成怒,劝李希烈改变了主意。
也就在这时候,自封为王的未滔等人又上表怂恿李希烈称帝。李希烈对颜真卿说:“现在冀、魏、赵、齐四王都推戴我,真是不谋而合啊!您看看这形势,难道我只能被朝廷猜忌而无地自容吗?”颜真卿气得浑身发抖,厉声说:“他们是‘四凶’,怎么能叫‘四王’!你不肯做朝廷的忠臣,反而与乱臣贼子相互追随,是要和他们一起灭亡吗?”李希烈心中大为不快。
叛贼派来的人也得意地说:“早就听说太师威望崇高,现在李都统就要称帝,而太师恰好到来,这是上天把宰相赐给都统啊。”颜真卿拍案而起,大声呵斥说:“说什么宰相!你们知道有个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他便是我的哥哥。我已经快八十岁了,只知道恪守臣节而死,难道会与你们这些贼臣逆子同流合污吗?”说罢拂袖而去。
做着皇帝梦的李希烈,气焰正盛,见劝诱不成,便又施一计,命令士兵们严加看管颜真卿的住处,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大坑,扬言如果颜真卿不屈服就要活埋他。颜真卿神色安然地说:“何必玩弄这些花样吓唬我!赶快一刀砍死我,岂不使你心中更痛快些吗?我要是害怕,早就不来了。”李希烈只好作罢。
李希烈的谋反不得人心,颜真卿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大家,部分将士与朝廷的军队取得秘密联系,准备突袭李希烈,归顺朝廷,不料事情败露,这些将士被残忍杀害。颜真卿在囚室为将士设祭,听了那凄婉的祭词,看押他的兵士无不落泪。
年底,李希烈攻下汴州后,开始准备称帝的有关活动,便派人向颜真卿询问即位的仪式,颜真卿当然不会告诉他,说“我的确曾掌管过朝廷的礼仪活动,但只记得诸侯向天子朝见的礼仪。”
第二年初,李希烈称帝后,再一次胁迫颜真卿,他派人在寺院中点燃柴火堆,叫嚷道:“你既然不肯屈月良,就投火自焚吧!”颜真卿此时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一言不发,径直向火堆走去。来人本想威吓一下,不料没有奏效,急忙将颜真卿拉了回来。
在颜真卿被扣押期间,朝廷上下的许多正直之士都非常忧虑,并想了一些办法进行搭救。当时,李希烈的一些亲眷也被朝廷关押在长安的大理寺里。忠义之士写了《请赎太师颜真卿归朝疏》,请求朝廷以此赎回颜真卿,但奏折均被宰相卢杞无声无息地扣压了。
兴元元年(784),朝廷平定了朱泚叛乱,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等均被处死。一直在叛军手中的颜真卿,处境变得更加险恶。年底,李希烈部将失利,军队节节败退,便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州)。
贞元元年(785)初,七十七岁的颜真卿被李希烈一同挟持到蔡州,关押在龙兴寺中。他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已经是凶多吉少,曾指着囚室的墙角对人说:“这里就是我的葬身之所!”并且提笔给朝廷写了遗表,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和祭文。
在此期间,颜真卿还书写了平生最后一件书法作品《移蔡帖》。在帖中,悲愤的颜真卿写道:“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表达了对朝廷平定叛乱的信心。
八月中旬,面对态度一直异常坚决的颜真卿,李希烈放弃了所有的企图,李希烈决定缢死他。来人对颜真卿说:“圣旨到!赐你一死!”颜真卿说:“老臣当死,但不知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来人答:“从大梁来。”颜真卿愤怒地说:“原来是叛贼,何必多言!”说罢从容就义。与李希烈的斗争成为颜真卿一生最为壮烈的一幕,面对叛贼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为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贞元二年(?86),李希烈被部将毒死,淮西叛乱平定。
听到颜真卿壮烈就义的消息,唐德宗异常悲痛,决定停止朝会五天,以表示哀悼,并下诏称赞为国捐躯的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赠谥号为“文忠”。
颜真卿英勇就义后,人们写了大量的诗文进行纪念,还将他的文章和书法作品分别汇集成册,各地纷纷设立了祭祀庙祠、碑坊、雕像以及墓园,它们承载着颜真卿的崇高精神,虽经过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沧桑变幻,至今有许多仍旧被保留下来。颜真卿把他的全部忠心献给了唐王朝,成就了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坚贞刚直、鞠躬尽瘁的忠义美名,作为一个光辉的典范将永远为后世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