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泉任满而未有新官职时,颜真卿特地到洛阳向著名草书家吴郡张旭学笔法。此前,颜真卿在长安也曾师事张旭,认为未得其真传,故有此行。张旭能诗,与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仕至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常醉酒草书,“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杜甫《饮中八仙歌》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诗句再现其狂放神态。高适、李颀有诗赠张旭,赞扬其草书,可见张旭喜交友,且有忘年之交。颜真卿得以师事张旭,应与贺知章有关,因为贺知章是颜真卿父辈友人,张旭与贺知章是亲戚,更是好友。颜真卿晚年说:“张旭)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某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劝,告以笔法。”张旭也善楷书,当时和后世都有极高评价,有《郎官石柱记序》碑刻拓本传世。
这一次在洛阳,颜真卿在张旭住处住了一个多月,以九丈尊称,日日讲论,临行前恳请张旭传授笔法要诀。张旭平时对弟子说书法要从勤奋练习中领悟,不肯轻易传授,这时考虑许久,才郑重地答应颜真卿的请求,传授真、草笔法。张旭就相传钟繇所说笔法十二意提问,让颜真卿谈个人体会。笔法十二意含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十二字,本无详细解说,颜真卿一一答毕,张旭认为所言近之,加以指导,最后告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用笔妙诀,这妙诀是张旭的舅父陆彦远得之于褚遂良。张旭说自己起初不能领悟,后来在江边见到沙地平净,令人喜爱,顿生在沙上写字的念头,于是用刀锋画沙,从而悟出用笔须藏锋,这样点划沉着,力透纸背。据现代书法家的概括,这两个比喻“是说明下笔有力,能力透纸背,才算功夫到家”。从此,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又得到提高。他把这一次学习经过详尽地记载下来,题为《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几年后,张旭去世。
颜真卿在幼年以来所习颜、殷两家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学习,接受褚遂良书风的影响,又接受张旭的笔法,融入了盛唐时代的艺术精神。
开元末、天宝初,张旭书名大盛,应该说,在颜真卿书法艺术成熟之前,张旭草书是盛唐书法艺术的代表。同时,在相近的艺术门类中,绘画以“画圣”吴道子为代表,剑舞以将军裴旻称绝。
据唐人记载,张旭、吴道子、裴旻三人曾相遇于东都洛阳,裴旻率先舞剑,以助张、吴之兴,两人随即分别书、画寺院墙壁一堵,如有神助,旁观者赞叹:“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另有记载对裴旻舞剑加以描写:“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曼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张旭、吴道子通过观看裴旻舞剑而激发艺术灵感,是在艺术创作中从其他艺术门类获得借鉴和启迪。张旭自己说过:“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公孙氏就是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提到的公孙大娘,诗序中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张旭草书元气淋漓,到达艺术巅峰,得益于当时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的熏陶。颜真卿在书法方面继张旭而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颜真卿可能也见过裴旻舞剑。天宝元年七月,裴旻自河北的北平献捷京师,唐玄宗于兴庆宫中花萼楼设宴,酒酣,诏裴旻舞剑。颜真卿这年秋天应制举,也在长安。他有《赠裴将军》诗帖,不知作于何时,也不知裴将军是何人,然而古人大多认为即裴旻。从诗的内容看,此裴将军即使不是裴旻,也是一位善舞剑者。诗曰: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炬赫耀英材。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此诗应算是颜书中的另类风格,楷书、行书、草书舞于一纸,却又十分气势磅礴。行草书激越飞动,其线条恰与舞剑者矫捷迅疾之身姿相符合。颜真卿最终到达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是和盛唐时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发展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