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地球是烫的——低碳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8083500000009

第9章 引言 绿色生活新时尚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为大家的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从自身的衣、食、住、行来改变生活细节,以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更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

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只给人留下两个深刻印象:一是太平洋岛国代表声泪俱下的哭诉,二是气候门事件的曝光。

当哥本哈根这出大戏刚开幕的时候,相信全世界99%以上的观众都被那些代表的哭诉所打动,于是一时之间全世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与反思,低碳旋风瞬间吹拂过五洲四洋。当然,倘若剧情发展到这里就结束的话,这也算不上是一场大戏了。“气候们事件”为这场大戏提供了延续下去的动力:当气候门事件曝光之时,整出戏被瞬间推至高潮,你可以想象全世界媒体那扭曲的表情——正如吞下了一只苍蝇那样精彩。于是,人们一直所信赖的专家、权威、科学被击倒,越来越多的质疑使得哥本哈根大戏闹剧收场。

闹剧结束了,但低碳概念却延续了下来,毕竟气候门能改变人们对专家预测的信任度,却不能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环境理念,于是一夜之间,任何与低碳绿色有关的东西都顺理成章火了起来。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低碳含义的时候,却发现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百度查询了一下“低碳”这个词,给出的解释大概说就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叫做低碳。由此延伸除了低碳生活: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在这个概念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生活细节,也就是说,低碳生活的实质是于细微处着力下工夫,通过改变一系列不当的生活习惯,使新的生活习惯能尽量符合环保低碳的原则。然而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媒体所宣传的低碳生活大多是在介绍某某公司运用某某先进技术制造出了某某低碳产品,从而将低碳生活的含义转变为使用了这样的产品就是低碳生活了。是的,先通过介绍一个高科技的新花样,成功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然后转移到对这个高科技花样的详细介绍和对使用后美好生活的憧憬,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概念:使用某某产品就是在过低碳生活。

而事实上,低碳生活并非要靠某些高科技新产品来实现:在家里种上几盆绿色植物、夏天空调开高一度、关掉房子里无用的灯……数不胜数的家庭小细节都体现着环保低碳,而令我们遗憾的是对此鲜有媒体关注,或许在他们眼里,必须是高科技、新技术的,才称得上低碳。

即便是一些公司鼓吹所谓的高科技、新技术,也未必真实。正如日前发改委专家称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是低碳。事实上,无论是燃料电池、生物汽油、还是电动汽车,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都还做不到低碳。更多的是企业打着低碳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只要有噱头、有钱赚,管你低碳不低碳、环保不环保。

那么,作为个体的每个人、每个家庭,该如何倡导低碳、绿色生活?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短短三年时间,吸引了全球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参与,一股旨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潮流已经开始席卷全球。

2010年3月27日20:30,“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开展,有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参与这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行动。这次活动旨在号召每个人承担责任,为确保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行动起来,熄灯一小时,世界将因此而改变。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点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据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一小时,5万辆车跑一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仅仅一年之后,“地球一小时”就已经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

2008年3月29日,有35个国家多达5000万民众参与其中,并证明了个人的行动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全球有80多个国家、1000座城市、约10亿人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共同为地球的明天做出贡献。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少开车,少吃肉,少用纸张和一次性筷子,尽量节电……只要能从日常点滴做到不浪费,就可以实现低碳的绿色生活。

走进上海世博会,位于世博浦东园区的后滩广场,上海世博局自行主办的科技创新类主题活动,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展示了2015年的人类生活2015年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想知道吗?很近,就在世博园后滩区域“天下一家”,“天下一家”讲述2015年为起点的上海、米兰、北京三个小家的未来城市低碳生活故事。

到了家门口,不再拿钥匙,门锁使用的3D成像识别系统让大门自动为你而开;蔬菜水果可以随手采摘,因为由营养液组成的无土栽培田就在厨房;衣服使用寿命终结后埋进地下可以做肥料……世博园在展示世界各地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孵化未来的生活。汇集了“天下一家”、“全球青年创新之旅”等展馆的世博园后滩区域,就像未来生活的绿色、环保的孵化器,“天下一家”和“全球青年创新之旅”宛如数个鹅蛋的场馆造型,也预示着孵化未来的寓意。

“天下一家”的展示主题,直奔“低碳”这个全球最为“火热”的话题而来。“天下一家”展示中呈现出未来低碳生活的方向,给参观者启迪的空间。在“天下一家”展示中,家庭的成员不再携带钥匙,门锁使用的是3D成像识别系统,上海、北京、米兰三地能同时组装一辆小车,家中多余的电力可以转换提供给城市,甚至在厨房柜箱中就能种菜。

低碳概念涉及广泛,但有的人对此不明白,出现了误解。“有些人以为过低碳生活就是要回到苦日子,这是不对的,低碳生活也可以很时尚。”组织者杨胤说,“天下一家”就是希望将低碳可以让人生活更好的信息,通过演示传达给每个参观者。

其实,“天下一家”中所展示的部分生活,已经逐渐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早在2003年,奉贤海湾风力发电场并网发电,上海很多家庭就使用上了“低碳”能源。

而“天下一家”里用的未来智能电网,电力公司每月会依据用电量多少进行电力回收,退还结余电费,这样的电力系统部分国家地区也已经开展了实地尝试。

“未来就实现这些东西,现在很难说会有多快的时间。”杨胤表示,并不期望观众一看就成为环保专家,但只要观众乐于接受环保意识,建立起低碳生活方式的态度,“天下一家”就达到了目的。“不管生活使用什么方式,基于环保、融入环保的系统,就走向了低碳的目标。”

据介绍,开园后“天下一家”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几乎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从早晨9点30分开始至夜晚10点,门前都有观众排队进馆。杨胤说,目前的展示效果达到了设计时的预想,而展示中祖孙三代的设置,也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关联点。目前已有不少回头客多次参观“天下一家”。组织方介绍,持绿色低碳交通卡的观众,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进馆参观。

它以明星模拟家庭为蓝本,带给观众仿佛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以家庭生活为主题,模拟未来城市生活场景的“天下一家”馆,以其真实细腻的效果受到参观者的追捧,使人们感受到低碳科技改变生活的无穷魅力。

由国际研发团队研发的全球第一款家庭“低碳智能厨房”,依靠人性科技、生态环保和创新经典的“新欧洲生活美学”,以“天下一家”为核心主题,把“开心农场”引入现代厨房,营造家庭“天然氧吧”,并在采用水循环微处理和智能触摸视频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了未来智尚生态厨房的样板。

“家庭植物工厂”设置在上海世博会“天下一家”主题馆“低碳智能厨房”内,为全封闭智能环控型植物生产系统,电源采用“风光互补新能源发电系统”,利用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自然能源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为系统提供能量;栽培光源全部采用节能LED组合灯管;蔬菜种植在多层MFT水耕栽培床上,营养液通过智能检测系统按需供给;系统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智能调控,二氧化碳由人居生活环境自然供给。

低碳、绿色生活的时尚之风正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