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00多块《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印版(原版已有800年的历史,今保存于德格印经院)上,梵文、古乌尔都文(南亚次大陆的一种语言,文字在当地失传)、藏文顺序排列,三种文字合璧,极其罕见。《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龙树菩萨所著。龙树菩萨是佛教大乘八宗之祖,也是现代藏传、汉传佛教共同的祖师。他常常会转世人间,在不经意的时候,突施妙手,点化有缘人。眼前这满目绛红色的印版,正是大师智慧的结晶,它对于研究南亚、我国西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文化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此印版已于2003年3月收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德格印经院最奇特的藏品是300多块古藏乐谱印版,所雕内容看起来像五线谱,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解读。据专家介绍,这些印版是收集来的,具体雕刻时间不详。
德格印经院收藏的印版题材十分广泛,不仅涉及佛经文学、音乐,还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印版之中。所藏画版大体可分为唐卡、坛城、风马旗三类。唐卡为藏式绘画的一种表现样式,内容多涉及宗教题材;坛城即曼陀罗,藏传佛教的宇宙观示意图;风马旗为成串系于绳索之上、或翻越山口、走过一座桥时抛撒的画片,上印有经文或图案。风马旗呈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规格有大有小,大如旗帜小如手掌。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为止,德格印经院收藏的印版多达30万块,其中大小画版6000余块,补刻的珍本、孤本和绝本83000余块。收藏的内容涵括佛学经典、佛本生传、佛学哲理、佛学伦理、道德修养、文学艺术、逻辑哲理、历史传记、天文历算、辞书文法、诗歌音律、医学气功、绘画工艺、建筑雕刻等等,各类典籍多达480余部、1380多册(函)、近5亿字。德格印经院的收藏不带偏见、不分教派、不排斥民间其他文化。
走进德格印经院,满目都是印版和经卷,随处可以感受到一份超然物外的祥宁与和谐。不带偏见、不分教派、不排除民间其他文化……即使在现代社会的许多艺术样式中都很难做到的,在德格、在德格印经院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长久如此自然如此平静……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襟呀!
刻印版的小工匠
置身于如此浩繁的藏版库,仿佛看见那些刻于版上静寂而不安宁的字符与所陈述的历史合和出一幅极致的深邃,让人顿生敬仰之情怀。藏版库宁静得茫然与恍惚,宛如陷入康巴藏文化历史发展之路的原点,渺茫、惊异而不见终点。那曾经有过的雕刻与审看、印刷和成书,那曾经雕刻印版的勤劳细致的双手,那曾经在印制过程的起伏与律动,那曾经有过的诵读和收藏……一切何处隐现?
雕刻印版和藏纸制作工艺在藏地有着悠远的历史,仅在德格地区至少已经延续了300多年。在登巴泽仁创建德格印经院之前的公元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经出资雕刻印版、印刷经书了。之后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德格印经院成为了藏地三大印经院之首。
制版包括材料加工和刻版两组工艺。材料多选用直顺的红叶桦木,截成100厘米长、4~5厘米厚的板块,经火熏、粪池沤制、水煮、烘晒、刨光等工序后,方可用于雕版。雕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将文字直接用笔反写在坯板上,然后交付刻版工人雕刻;另一种则是将透明度较好的纸裁成与坯板大小一致的纸模,由书法家将文字誊写在纸模上,再将经过校对的纸模反贴在坯板上,雕刻工人便可以依据纸模上的字进行雕刻了。第一种方法对书法家而言难度较大,且不宜文字的校对,现存于印经院的印版大都是用第二种方法雕刻而成。此工艺是在印经院内,由江达、德格的民间工匠世代相传。
藏纸制作工艺属于浇纸法。与内地的抄纸法不同,所选用的造纸原材料亦不同。藏纸原料采用一种叫“瑞香狠毒”的草本植物根须,取出粗皮和木芯后,留下韧皮做原料,并沤制一段时间。然后经过梳丝、煮料、捶打、二次煮料、捣浆等工序后制作出纸浆。接下来在清水池中将纸浆舀入纸帘中,用手搅拌,使纸浆在帘中均匀悬挂,拿起纸帘在阳光下晒干,揭下纸张就可以了。
由于所选用的原料有轻微的毒性,且纤维结实,用它制造的纸不会被虫蛀,吸墨性强、重量轻、韧性好,可以长时间保存或收藏。
印版雕刻完成了,纸张也具备了,接下来就是印刷的工作了。在印刷的过程中,一般是两人一组,一个负责刷墨和翻纸,另一个负责拓印,两人相互协作,一起一伏,配合默契流畅连贯。
印刷经卷 德格之所以称得起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因为它还以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五明学著称于世。康巴地区藏传佛教五大教派最高学府均在德格。
藏传佛教五明学所教授的学问从经论到天文学、诗明学、医药学、文法、历史、历算、绘画、工艺品等各项领域都有涉及,为培养藏传佛教人才作出巨大贡献。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相濡以沫、同促并举的宗教格局以德格佛学为代表和典范。
格鲁派:以更沙寺等五明佛学院为代表;
宁玛派:以竹庆五金·禅林协日森五明佛学院为代表;
萨迦派:以更庆寺、协庆寺五明佛学院为代表;(其中更庆寺为康巴藏区萨迦派的祖寺、德格土司家族所在地本家寺庙)
噶举派:以八帮寺、岔岔寺等五明佛学院为代表;(其中八帮寺为全藏区噶举派第二大祖寺)
苯波派:以基扎等五明佛学院为代表。
为了培养藏传佛教人才,德格境内的寺庙大都附属有佛学院。佛学院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佛学院,开设大五明课程和小五明课程。
大五明分为:工艺学明、医学明、声律学明、正理学明、佛学明;
小五明分为:修辞学明、辞藻学明、韵律学明、戏剧学明、形象学明。
“明”,梵文,意译为“学问”。“五明”,印度佛教教授学徒的五门学问。在藏地,高级佛学院普遍称为“五明佛学院”。佛教传播到我国藏地后,合成大、小各五明,为十明学。
一个事物能够生存并得以蓬勃发展,一定有其根由的。同样如此,康巴文化与康巴地区在藏传佛教的崛起与发展,也有其必然的轨迹。德格印经院、五大教派众多寺庙、各寺庙附属的五明佛学院,无疑在康巴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它们不愧为康巴藏文化的博物馆,藏族传统教育、藏传佛教传承教育的大学校。
一方面,寺庙是佛法的精进修炼之地,传授显宗、修炼密宗,追求脱离轮回之苦的圆满之果;另一方面,寺庙是文明和文化传播的集散中心,康巴藏区的每座寺庙都荟萃着藏族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技术;经院教育体系涵盖藏传佛教大小五明学科,使得藏传佛教和藏文化早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你无法将它们剥离开来。因此,寺庙往往又是人才汇集的地方。
哲人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觉悟和创造。正是由于人才的博学和觉悟、由于人才的创造和努力,才使得藏文化藏传佛教传承事业蓬勃发展。
在那千年的时空中,藏民族文化复兴、文化远扬,出现了繁星一般的圣人、学者、作家、画家、诗人、医生、工匠、高僧大德,使美丽的藏地罕见地闪耀出太阳般的光芒。他们为藏文化藏传佛教的传播、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德格之所以称得起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还因为它是藏医药南派发源地。藏医药是祖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大分支。在藏地有记载的行医是从古老的本地宗教苯波教盛行时期开始的,至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复杂与丰富,由于我们知之甚少而越加深奥。日月山河、风雨雷电、宇宙八卦、周易人生、医学医药、无处不在的思维感情和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我们能悟出的玄机,毕竟太少太少。在德格,我们见识了藏医药南派发展史之概要。
藏医药经典巨著《晶珠木草》、《藏药二元药诀》、《千万舍利》、《诀窍秘籍》、《四部医典注释》等成书于德格的有上百册。同时,从德格印经院清理出的3300多块藏医药典籍印版,也是“藏医南派”创立的砥柱和印证。毫无疑问,只要这些印版和典籍还在保有和流传,藏医药学的智慧就会如甘霖一样,治病救人、普度众生。
以德格(白玉、江达、原邓河、石渠、德格)为中心的甘孜藏医药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00年,在原始本土宗教苯波教盛行时就已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公元8世纪初印度佛教传入雪域藏地后,国外的医学理论与实践一并带入并融合,成为藏地藏医药的系统理论。这期间,出现了以珠刀伍金为代表的高级藏医药学家近百位。
藏医药的发展因人的智慧、因人的钻研、更因雪域高原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的赐予,坦白着文火与武火交相夹击水深火热煎熬出的神秘;坦白着刀、夹、钳、锯、勾、搭、钻、镊精湛技艺妙手回春修炼出的绝妙。循着这些,我们大抵可以推开藏医药学的某扇门,找到些未被曲解和粉饰的藏地原生态的生活画面。
公元1350年前后,青藏高原藏医药业出现了两大发展中心,一是以德格为主的南派发展中心,一是以拉萨药王山为主的西派发展中心。从此,德格地区的藏医药因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发展成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的医学体系。自公元1450年在更庆寺由大成就者唐东波杰创办医学院以来,德格的藏医药集研究、临床、教学、药品加工为一体、有组织行医的历史已有550余年,藏医药南派从“口授耳传”到“师徒传授”以至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为康巴地区人民的医疗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司徒曲久、降央钦则翁波、贡珠云登加措、温呷玛硬乃、牛米榜郎加降措等百位著名医学专家,建立起康区独一无二的藏医机构——四川省德格藏医研究所附属医院,使得藏医药南派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层次,康巴藏区的百姓缺医少药的局面得以更大范围地冰释。
德格之所以称得起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因为它在整个康北“茶马古道”一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藏地这个大的地理概念中,包含着康巴藏区、卫藏地区和后藏地区(安多地区),藏地文化的划分,也是依据这三个地理概念划分的,称为康巴文化、卫藏文化和后藏文化(安多文化)。
德格在整个康北“茶马古道”一线中,不仅仅是康北线上突出的贸易货栈和枢纽重镇,也是连接、转运入藏物资和贸易互通的边陲要塞,同时又是连接青海玉树、西藏同普、昌都的集散地。从茶马古道的初兴至今,德格已有1400多年的茶马贸易历史。
曾记得,茶马商队用牦牛驮运货物、古道上马帮川流不息、牦牛坚硬的踢踏在雪山冰峰间回荡?曾记得,商贾们长途跋涉,将马、牛、羊、鹿茸、麝香、虫草、藏红花、各种土特产、手工艺品驮运出境,换回茶、酒、肉、盐、纸墨和衣物?曾记得,自康定(折多)到德格1200里古道,它的肚子里装满了辛酸与沧桑的故事?
我们知道,茶马古道不会向我们诉说任何语言,显得荒凉而冷漠;然而我们明白,茶马古道无疑是一个观察历史、观察世界、观察人生的最佳角度,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启迪。
显然,茶马古道川藏南线、北线沿途是多民族大交流、是不同民族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送带。生态地理环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及文化集团的格局。茶马古道川藏南线、北线延伸在海拔高度500米至5000米的广大区域内,纵占十多个纬度、横跨二十多个经度,众多的民族集团就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再加上河流的切割、山脉的纵横交错以及气候的垂直分布,构成世界上最奇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地理单元,大大地塑造了不同民族集团的独特民族文化。这一区域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给了各民族及文明文化制约与丰润的机会,而茶马古道南线与北线的网状贯通,又使这种文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得这一地区内藏文化以其特殊的绚丽色彩而闪光、浸润着康巴大地。
小贴士:理塘——德格约300公里
翻越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
“善地”德格,作为康巴文明发展的一个载体,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传承悠久。闻名于世的德格印经院、岭·格萨尔故里、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最高学府、南派藏医药学发祥地、雀儿山冰川群等,都是极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在德格可入住“雀儿山宾馆”、“绒麦昂扎宾馆”等。街上藏餐、汉餐都有,可选择。
出德格过金沙江,便进入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