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地,人一生下来,就被环绕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它像呼吸一样,深刻而不留痕迹地浸润在你的生活之中。
与智慧佛缘相系的根脉,他们与生俱备。
纵观世间任何地方,宗教对人类的精神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藏地,藏传佛教更是深入人心。
在藏地,人一生下来,就被环绕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它像呼吸一样,深刻而不留痕迹地浸润在你的生活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讲,寺院更像一座让信仰成为此生唯一的修习精进的场所。即使不在寺院,你也可以随处见到摇转经筒的老人。
宗教信仰和神灵观念,对于形成藏民族生活习惯和人生礼仪产生着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古代藏区,人们普遍相信被认为是原始宗教的苯教。苯教崇拜日月星辰、高山峡谷、草原冰川、大江大河,相信万物有灵。苯教将宇宙天地分为三界,即天空是神界,地上是人界,地下是龙界;神、人、龙的关系是循环关联的,天神下凡成了人,人死后到龙界或者成了鬼神。这种观念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根植于藏族民间,至今仍流传有这种观念。7世纪后,佛教逐渐渗透到藏区,至10世纪后,与苯教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之后,在不同的岁月里,出现了被称为红教的宁玛派;被称为白教的噶举派;被称为花教的萨迦派和被称为黄教的格鲁派。藏传佛教逐渐成为藏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精神生活的主流。因此,佛教寺庙、神山神湖成为藏族各个地区宗教活动和民俗节日的中心,成为精神力量的支柱,影响到藏民族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方方面面。
在藏地,一个人从他的出生、成长、婚姻、劳动生产、衣食、住行直至死亡丧葬,无不与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的关联。在藏传佛教的观念里,灵魂是不灭的,只有肉体才会消亡。任何一个生灵都要在神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牧界、地狱界、恶鬼界六道中生生死死,循环往复地轮回,直至涅进入佛的怀抱、进入极乐天堂。因此,佛是至高无上的。一个藏族人从小就被教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只有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各种各样的化身,特别是生活在众生中的活佛才能拯救和超度人的灵魂,使之达到极乐的彼岸。
在藏地大大小小的寺院里,有着许许多多不远百里千里把人生最为华美的岁月奉献给佛法的男孩们,他们的志向并不是像我等这般的红尘俗人能够理解的,事实上也无需理解,因为与智慧佛缘相系的根脉,他们与生俱备。那些关于生的苦难与死的超脱最后会成为他们参透人生无常的钥匙,那些抛却灯红酒绿的清修,必将引导虔诚的心通往更加智慧的大圆满。在藏区,人们为精神活着,为信仰活着,为佛活着。藏区历代统治者袭袭相传的精神是他们的灵魂,这精神便是对佛的无比尊崇。在原始崇拜中,佛是自然力量,被设想为法力无边、精神支撑。像动植物或人一样的存在物。佛不是自然现象本身,而是支配和产生这些现象的主人,例如藏族人心中崇拜的英雄的象征物狮子、猛虎,象征吉祥和谐的双鹿,象征目光远大展翅腾飞的鹏等等。佛祖不是狮子、猛虎、鹿或鹏,但却是产生这些东西的神灵。
藏传佛教小弟子
大活佛
在藏地,一年到头许多的宗教民族活动,也都和佛祖释迦牟尼息息相关。例如藏历正月的传召法会是纪念佛祖战胜外道的胜利;藏历四月萨噶达瓦节是纪念佛祖诞生、成道和圆寂的日子;藏历六月初四的转山会,是纪念佛祖初转法轮;藏历九月的降神节是纪念佛祖从天上飞到人间造福亿万生灵的节日。
在藏地,神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神灵崇拜是西藏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山有山神;森林有森林神;庄稼有庄稼神;江河有江河神;村落有村落神。每个人身上都有保护神,男有男神、女有女神。连保护宗教都有专门的神,被称为护法神。
藏地的护法神有两大系统,一个是以白哈尔神王为首领的白色王系护法神,另一个是以则玛日为首领的红色魔系护法神。比起佛来,神要低一个档次,他们不能像佛那样超度,引导人的灵魂转生来世,他们只是利乐人的今生,因此藏族人认为他们不能皈依,只能供养,不能无条件地崇拜或信仰,只能有条件地利益交换。因此,供养、祭祀、娱乐神灵的活动处处皆是。
虔诚
藏地著名的神山、圣湖都有大型的民俗活动。相传冈底斯山(藏语为冈仁波齐)、玛旁雍措属马,念青唐古拉和纳木措属羊,扎日神山属猴,每逢马年、羊年和猴年藏传佛教信徒都会在这些神山圣湖举行大规模的朝山祭湖转经换幡的活动。
藏北牧区的赛马会、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转田会和望果节,是一年之中牧区或农区最为盛大的节日,同时也是集牧区、农区活动之大成。
藏区各地都有碉房,藏式平顶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入院内,犹如进入迷宫。但是,所有的碉房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散步、娱乐等等。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会在屋顶煨桑祭祀敬拜诸神。
藏地寺庙有着气势非凡的特色——富丽堂皇。这些建筑的顶层,尤其是重要的佛殿、灵塔殿上,一般都建有巨大的镏金铜瓦的金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顶灿烂辉煌。在金顶的屋脊,装饰有铜鸟、玉瓶、金鹿、法轮等,屋脊四角翘起,悬挂有一串串遇风便会叮当作响的铜铃和铁板。那无疑是代表了佛的声音,它将随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除了金顶,一些建筑顶部还盖有金阁、金亭。寺庙经堂门口,都设有装饰得非常精美的转经筒,不论是木制的、铜制的,还是皮制的,都会显示出壮观之美感。殿堂之内,除了高大威严的佛像,四壁还绘满了各种佛像以及有关佛教的花纹、图案及壁画,殿内殿外还有许多与宗教相关的雕像……这一切,无不产生富丽堂皇之感。
在原始崇拜中,神是自然力量,被设想为法力无边和精神领袖,像动物或像人一样的存在物。神不是自然现象本身,而是支配和产生这些现象的主人。例如大昭寺门庭上的铜钟、护神的鹿。佛祖不是钟或鹿,但却是产生钟或鹿的神灵。
在德格印经院,位于法轮左右守护法轮的是两只罕见的孔雀,而不是常见的鹿(羚羊)。听与我们同行的县官员介绍,用孔雀在当时是经清皇特许的。藏地寺院护佑法轮,最尊显的用狮子,次尊显的用孔雀,再次的则用鹿。我所见过的守护法轮几乎全是鹿,那是第一次看见孔雀守护法轮了。当然,用孔雀或许是另有说法的。而用鹿的另一种说法则源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说法——转法轮的史料。法轮和对卧的鹿象征着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初次说法。
虽然藏地寺庙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但由于各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藏传佛教各教派仪规的不同,寺庙建筑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每座寺庙都会有其特别的建筑。比如山南的桑耶寺,这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寺庙,其建筑布局有别于其他寺庙,主殿居中,其他建筑围绕主殿而建,所用砖瓦为吐蕃时代的产物。又如萨迦寺,这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其椽木强调为整根笔直的大圆木。而扎什伦布寺则有一座高九层的喇嘛大食堂……
更庆寺是德格地区藏戏的发祥地,代表作有《哈热巴》和《罗桑王子》。
竹庆寺坐落于两山相依似扶手椅的落座处,雪山、森林、草甸掩映着金色的寺庙,仿佛呼唤着迷茫漂泊的众生寻找心灵皈依的地方,寻找到幸福最终的源泉。
竹庆寺更是格萨尔藏戏的发祥地,《岭·格萨尔》是始创于1870年的戏种,一直是世俗百姓了解这位魔幻英雄的主要途径。人们一边观看一边痛苦或笑逐颜开,为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或虚拟中的主角、配角们流泪,为今生依然在万丈红尘中苦苦挣扎的生命默默祈祷。其中《赛马登位》是最为精彩的一组,由七个章节组成。它让格萨尔在矛盾中出场,表现出格萨尔对待贫困生活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对待爱情的诚挚热情、对待仇敌的机智勇敢。这正是古代藏族人民把对美好生活的称赞、对社会道德标准的理解,用艺术手法体现在理想人物身上的代表之作。
在藏地,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观:
微风轻拂着路上行走着的僧侣们绛红色的袈裟,淡紫色的野花娇弱地把留给春天的香味涂抹到粗糙的僧鞋上。在这里世俗人们也大多是信众,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得到如此之多灿烂而明朗的笑容。
佛家偈语:诸法无常,诸行无我——一天当中,我做了许多事,说了许多话,也认识了许多人。然而,哪一个行动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呢?
有一天夜里研佛者豁然开窍了,他觉得自己从日常研习的佛法中领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幸福无比。什么是幸福,他这辈子迄今未曾体验过。在日常的打坐诵经中,他都难得脑子出现热血漩涡,心满意足。可是现在他幸福得全身颤动,血脉贲张,漩涡连连,由于沉浸在幸福的漩涡之中而不能入眠。他觉得自己仿佛是第二次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不,不是第二次,应当是初生。因为在这之前,自己只是像动物一样生存着,对于自己已生存意义的认识纯然是矇眬的。但是今天他开窍了、明白了,觉得终于知道了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有了意义、目的,以及更高的、佛赋予的使命——日常的研读,多种积累,不寻常的记忆是种才华,这一切才使得自己对佛法中最经典的涵义要了解,这涵义神奇地包含了构成一种法力无边的一切:渊博、包含、容纳、宽宏大量、普度众生、持久、深入、多样性、文化延伸,并具有巨大诱惑力的神奇。他已经找到了自己今后生活的导航手册。像所有高僧大德最初那样,通过一个外部事件的启迪,把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律彻底打破并导入佛法法力无边的巨大感召力之中。
从此,他不再想离开布达拉宫,不想离开精研佛法的寺院,他认定已经认识到自己命运的方向。
他彻底明白了,他为什么如此坚忍不拔地克服着各种困难,活了下来。他必须做一个佛法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宣讲者。不只是随便一个守护、传播和宣讲者,而是一个可以让后人景仰的最优秀的传播和宣讲者。
当天夜里,他最初是醒着,然后是矇眬入梦里,回忆起他所能回忆起的一切。把快乐的、喜悦的、庆幸的、苦难的、辛酸的、委屈的、不堪回首的生活片段系统地归类,喜和乐的归为好的,归于佛的赐予;怒和哀的归为不好的,归于磨难予以忘却。把佛法中可以感召人生与后世的,归于轮回;可以启迪灵魂与思想的,归于博大;可以建筑起佛法精要宏宫伟殿的,归于智慧……一个才智过人、知识渊博,从斗转星移到太白初上,一位拥有更高使命的高僧大德在藏传佛教寺院里成长起来了。
佛法最大妙处,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诵经悟道是种修行。
很多时候,佛经是情感的出口,也是精神文化的途径。
闭目自嗔,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
长的是人生,短的是年轻,年轻的阳光、年轻的空气,郁郁青山无数,悠悠白天无数,潺潺流水无数,艳丽格桑花无数,山水盈盈中,淡淡南柯中,一尊携着一纸一笔的研佛者的身影渐渐清晰,双手合十,跪拜在我佛悠长的睫毛下,感知菩萨清明的目光,直到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