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藏魂
8109300000055

第55章 八角街与大昭寺 (2)

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文成公主入藏后,为了安放从长安带来的金身佛像,填沼泽盖庙。文成公主深谙星象和五行说,她夜观天相日察地形,发现整个拉萨的地形就如仰躺着的罗刹女妖,而拉萨的卧塘湖正好是女妖的心脏,需填土建寺以镇之。依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文成公主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在藏语中,羊为“惹”,土为“萨”。为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人们称这座寺庙为“惹萨”。久而久之,“惹萨”演变为“拉萨”。其含义也由白山羊驮土转变成一座城市的名字。而在卧塘湖上修建的寺庙,就是大昭寺。大昭寺内原先供奉着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坐像,后来这座佛像移至小昭寺内。八世纪前半期,出于战乱和保护佛像的关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至大昭寺内供奉。

当年赤尊、文成两位公主入藏,各带来一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等身佛像是最为珍贵的陪嫁品。赤尊公主带来的为八岁等身佛像,文成公主带来的为十二岁等身佛像。但是,如何安置和保护佛像,成了当时西藏上层下层人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成公主建议修建大、小昭寺,以安置和保护佛像。文成公主亲自设计了大昭寺、小昭寺的图样,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小昭寺,作为十二岁坐缘觉臣小佛像的坛城。小昭寺大门朝东,以示面向文成公主的娘家。

大昭寺初建时,只有八间殿堂,15世纪宗喀巴在此创建格鲁派,寺庙的香火日渐兴旺起来。17世纪时,五世达赖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最终形成占地2.5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后又经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把以大昭寺为主体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的意思是“佛地”。在大昭寺门前,每天都可以看到众多的长拜者在那里磕着长头朝圣还愿,连地上镶嵌的石条都被磨出了与人体近似的凹槽,场面十分震撼、感人。由此,可以发现大昭寺以及供奉于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像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朝圣之心,在拉萨、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可以踏踏实实地安静下来的,因为它已经在千里万里的朝圣之路上得到了磨砺和修炼,可以说进入了另一层更为超然脱俗的境界,羽化为雪山之上的七彩祥云。

大昭寺外有两块被围墙围起的石碑,其中一块为“唐蕃会盟碑”,另一块是“种痘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

人说高原上的女人用阳光收敛尘土中长鬃的烈马踏过的黄金,从长安城入藏的文成公主则像佛教文化的策划大师,行走在大地白色绸缎的空寂上,用白度母神的胸襟,赋予这块沼泽地一座伟大的寺院。我们把抚育男人们成长的手和胸怀称之为女人,藏族同胞则把文成公主这个女人称为“白度母神”的化身。而文成公主更以“没有足够的身高,怎敢与阳光平起平坐”的胸襟,设计出这座伟大的庙宇,获得了藏族同胞真心的爱戴。

千年以来,朝圣的人们环绕着大昭寺的四周顺时针不停地行走,并不时地伏地恭拜。转经队伍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每一天都是一个朝圣的节日。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离别长安,三年后到达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时随身携带了许多有关天文历法、医药、工艺等书籍,以及许多精通造纸、酿造等工艺技术人员,为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看到文成公主四个字,我马上就联想起遥远的唐朝。

在一片无垠的沙漠中,一位年轻俊美的公主率领一支庞大的马队行走在烈日之下,虽说荒原寂寥,但她依然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她坐在汗血宝马上,一边行走,一边思索着唐蕃之间因自己的出嫁日益和善的关系,思索自己到了西藏如何把法力无边的佛法发扬光大。在她的身后,绵延数里的马背上,驮着唐太宗皇帝送给藏王的礼物和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更重要的物资,则是与佛教有关的文献资料金身佛像。

从此,佛教以及佛教文化开始在西藏大地传播开来。文成公主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成为藏族人民心中的白度母神。

大昭寺建成后,成为西藏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庙宇,而能够到大昭寺朝拜一次,是所有佛教信徒终生的梦想。大昭寺中释迦牟尼佛是西藏最珍贵的佛像,是由文成公主入藏时用木轮车从长安驮来的。可以说,佛教传入西藏,离不开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

大昭寺,藏语称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佛殿”。“昭”在藏语中意思是“佛”,大昭寺就是大佛寺。

据史料记载,在史前时代,拉萨河谷一带就已经出现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大约在公元6世纪的后半期至7世纪初,松赞干布的父亲灭掉了赤邦松,占领了拉萨河谷,并把都城由雅隆河谷迁到拉萨,以拉萨为根据地,把势力范围不断向四周扩张,最终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当时西藏佛教刚刚兴起,还没有人出家为僧,仅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所以,大昭寺仅用于藏经供佛,不属于藏传佛教的任何派别。黄教兴起后,每年的传召法会,历代达赖、班禅受戒仪式、金瓶掣签仪式都在大昭寺举行。

大昭寺由大殿、主殿、配殿组成。

大殿高四层,上面覆盖着金顶,庄严辉煌。殿内由20根大柱支撑,柱上斗拱架梁,上有大象、天鹅等浮雕。可见佛教的包容有多么宽广,庄严辉煌的佛家大殿里,并没有忘记自然界的动物也需要一个生存的空间。

大昭寺内部古朴典雅,梁柱上雕刻精美。主殿四层,上覆金顶。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式建筑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藏式建筑风格;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出尼泊尔和印度建筑的风格特点。

大昭寺收藏有近千米长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入藏图》,收藏有《大昭寺修建图》。还珍藏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的两尊护法神,一幅是大承德金刚,另一幅是胜乐金刚,二者都是喇嘛教崇拜的天神。为难得的艺术极品。护法神有红脸的,龇着獠牙;有煞白脸的,面目狰狞。护法神的功效是保护宇宙万物不受外界的妖魔鬼怪侵犯。

大殿内主要供奉着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等身镀金塑像。释迦牟尼是佛教徒永远的偶像。

大殿宗喀巴塑像前供奉着1792年乾隆皇帝亲赐“金本巴”(金瓶),在达赖、班禅、呼图克图转世时使用。金瓶高0.34米,表面装饰着各种花纹。

配殿在二层,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

大昭寺位于八角街中央。相对于北京东路来说,八角街或许就代表了一种比较纯粹的传统了。它沿街的藏式建筑风格就说明了这一点。或许这样将更为贴切,八角街是一种混杂着不少现代元素的传统符号。大昭寺位于八角街,与布达拉宫一样,它也是独处的寺庙。它与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罗布林卡、八角街形成了人文景观上的平衡关系。

似乎不仅仅是人文景观上的平衡关系。因为有了大昭寺,才有了八角街;因为有了八角街,才有了拉萨这座城。

每天,大昭寺都有着源源不断的藏传佛教的信徒到这里叩头朝拜。如果遇到传召、燃灯等重大的宗教节日,来大昭寺朝拜的人流可延续至数十里之外。

如果说一种改变是不可避免的,那大昭寺所处的一方或许就代表一种比较平民化的,且具有示范意义的改变。它和街上的人群代表着一种自然、传统、现代的和睦相处。那里既有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影家穿行于人流,也有长拜的人专心致志地用身体丈量着与佛的距离;既有为一串工艺项链讨价还价的商贩、购物者;更有手持经轮嘴里呢喃有词转经的佛家信徒。

相对于八角街来说,北京东路俨然步入了现代化城市街道的行列,宽敞的水泥马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街头报亭以及卖酸奶的推车、熙熙攘攘的中外友人、巨大的购物超市、接踵而来的出租车……

这就是拉萨城里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格局。它是多元的,又是多姿多彩的;它是融合的,又是均衡和谐的。但它的主流依然还是那种藏风的自然和传统的东西、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景象。

这样的感觉真是美好。这里既有着让人感到温馨的人流,又有着让人心胸开阔、宁静的广阔的绿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