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藏魂
8109300000071

第71章 藏族饮茶

茶的确是“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人间”,给藏族同胞带来美好的享受。

茶正式传入藏地,是在吐蕃时期。盛唐的丰富物质文化成果,不能不对吐蕃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文成、金城二位公主先后和亲吐蕃的直接推动,唐蕃之间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原的一种物质文化成果在这种交流中传入藏地是十分自然的事。

自6世纪吐蕃时期至今,藏地与内地联系更紧密,藏族饮茶习惯由此得到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众所周知,藏族居于高寒、缺氧、干燥的青藏高原,其膳食以糌粑、牛羊肉为主,缺少蔬菜。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其膳食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茶叶中富含维生素、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单宁酸、茶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对于常年以肉食和糌粑为主食的藏族来说,饮茶既可以解腻顺食、满足生理之需,又可使人处于一种快意舒畅的精神状态。加之茶的医疗作用、治病强身作用,这样,茶的确是“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人间”,给藏族同胞带来美好的享受。

藏族人视饮茶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藏族饮茶多采用熬煮的方式,与现今内地常用的冲泡法不同。煮茶讲究火候,以茶叶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佳。牧民喜欢喝浓一些的,农区和城镇的人则喜欢喝淡一些的。平时将茶装入随身的口袋或储于家中罐内。用时先将锅内盛水,投入适量茶叶,以猛火煮开,再以文火煎熬(也有水沸后放茶的)。熬茶时必须放少量食盐调味,藏谚有“茶无盐,水一样;人无钱,鬼一样”之说。可见茶中放盐的重要。这样熬出来的茶名为“清茶”。这是最普遍的熬茶法。

在康区,流行一种“茶卤”(茶母)的方法,即“将茶一甑(约五斤)或数甑揉散,内加白土(碱)及水,入巨釜炖之,殆水煮尽,然后将锅内茶膏晒干,贮于皮袋中,饮时取茶卤一掬,入开水于罐中,略一摇晃,即成黑色之浓茶,加盐饮用。”这种“茶母”最为驮脚远行商队喜用。

藏族谚语有“茶渣如油,给孩子吃”之说,至今在康区和安多牧区还有一种将茶叶连汤都吃掉的饮茶方式,称做“糌粑茶”。先将茶叶烘干,在臼中舂为细末,用时将茶末投入水中熬煮,待茶汁渐浓时,再撒入一些糌粑面和少量盐,使茶汤成为稀糊状。这种茶喝后令人体力骤增。

将牛奶或羊奶掺入清茶即为“奶茶”。方法是清茶熬好后(一般熬得淡一些),舀鲜奶适量倒入茶锅中,使茶、乳混融均匀,即可食用。这种茶奶香浓郁、味鲜带甜,牧区和农区的人都喜欢喝。

在拉萨等地,人们时常喝“甜茶”,虽仍以茶加牛奶做成,但略异于“奶茶”。颇似欧洲人喝的“奶茶”。此茶是近代以来首先在贵族中流行开来的。有加糖的和不加糖的饮法。

在藏地,最讲究的茶要数“酥油茶”。把熬好的清茶倒入专用的茶桶(藏名为“酷摩”)中,加入酥油、盐、鸡蛋、核桃仁等,用一个底端有带孔圆盘的搅拌棒(藏名为“加罗”),在桶内上下抽压,直至油、茶充分融合后既可斟饮。此茶入口酥润、香味四溢,能防止嘴唇干裂、增强体力、增加热量,最受藏族同胞喜爱。藏族同胞比喻其制作方法是“由般若而至法华,转熟酥而成醒醐”。

藏族谚语有“汉家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形容藏族人嗜茶之普遍,饮茶量之大。一般情况下,藏族无论贫富,“每天至少饮茶五六次,每次人必数碗”。农闲的时候,人们爱围坐在火塘前,边喝茶边话家常,一些老年人一边摇着转经筒,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一边悠闲地喝茶。饮茶与信仰、祈求来世与享受现实便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放牧的人饮茶另有情趣,当牛羊自由自在地于草原上食青草,便拿出小锅,捡来三颗石头支起锅便成灶,用羊皮风袋将干牛粪和荆枝吹燃,便悠悠然熬起茶来。

饮茶更是僧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茶能使僧人“神智清醒、勤奋修行、增进智慧”。寺庙中通常每日要集体饮茶3次,即在早、中、晚3次诵经礼佛活动后,由司茶的僧人依次给每位僧人斟茶,一般为酥油茶。此外,在各种祈祷法会和祭神、跳神、讲经法会期间,因每日集会多达六七次,集体饮茶的次数也相应增加。寺院经常进行的辩经活动中也要给僧人施茶,当辩论得口干舌燥时,饮茶怡似甘露沁脾,令人神思飞跃、妙语连珠。藏传佛教僧人在修完一定课程后,有一个静修的阶段。修密法者在经过三年露台苦修后,要入暗室再静修三年。此间,一口茶锅、一袋糌粑、一些茶叶和酥油便成为其生活之资。当肢体麻木、神思困倦时,喝一碗浓茶,顿令气脉运转、倦意全无。密宗认为,在修习最高级无上瑜伽方便道时,食物能帮助“摄界归脉”,打通全身脉结,“生出乐、明、无分别的境界”。因此静修僧喝浓茶的行动,又具有“以欲乐为道”的宗教奥义。

藏族最随便的饮茶者是那些出行在外的人(如驮帮),他们走到哪里,就在那里支锅烧茶。

藏族最潇洒的饮茶是在“耍坝子”、“逛林卡”之间,人们或全家老少或三五亲朋,在草坪上在树林间,搭起五颜六色的帐篷,呷一口香茶润润喉咙、提提精神,便又唱又跳玩开了。

由于历史文化的陶冶,藏族成为一个极讲究礼仪的民族。

他们在日常饮茶中,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在公众场合,讲究尊卑有序。在日常家中,煮好茶必先为父母长辈斟茶献上;对于尊贵的客人,主人要当着客人的面用清水将茶碗洗涮一遍,揩干后再斟茶献上,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喝一口,主人立即又为客人斟满,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喝。亲朋好友、邻居生病或出行,人们一定要送上一壶滚烫的酥油茶,前去看望或送行。

藏族婚丧嫁娶都必须用茶。订婚时嫁妆中得有茶,茶的多少,成为女家财富的象征。婚宴中更是少不了茶和酒。生了孩子后,同村的人和亲戚都要带上茶、酒和酥油,前来祝贺。客人进屋先给婴儿献哈达,祝福吉祥,随即向产妇献茶、献酒表示慰问和敬意。孩子满月出门拜佛前,要先将家中茶锅上的锅烟子抹点在婴儿的鼻子上,据说这样不会被魔鬼看到。藏族丧俗要做七七四十九天法事,每日要以酥油茶款待做法事的僧人和来客。

寺庙中饮茶更有严格的规矩。集体饮茶时在大殿内以僧职高低、修习等级按序坐下,由司茶僧人依序给每位斟满一碗,喝完后将碗略向前伸,静候司茶僧人再来斟满。饮茶者不能出声,不能东倒西歪。集体饮的茶来源有二,一是本寺发放,二是施主布施。后者称为“熬茶”。熬茶者有政府官员,也有富商信徒。据记载,清代每任驻藏大臣均要定期向三大寺“熬茶”。“熬茶”者有亲自前往的,也有折款交给寺庙由寺庙代办的。这种集体饮茶和“熬茶”,给每位僧人分配的茶要平均,如果锅里有剩余但又不够每人一碗,则宁可将茶倒掉也不让有人多吃多占。

嗜喝茶的藏族,其文化也必定与喝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藏地,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十分丰富。藏族三大格言(萨迦格言、水树格言、格丹格言)中,有不少以茶为喻的格言、警句。专门描述茶与酒、盐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文学作品有《茶酒仙女》、《茶和盐的故事》等。

藏族用茶分为砖茶、金尖、金玉、金昌、粗茶等五等。俱属发酵类茶(红茶)。入藏的砖茶中,相当一部分用嫩叶芽制成;金尖略次,仍为上等茶;金玉茶内杂有少量茶梗,金昌则茶叶粗大、杂梗较多。粗茶多为老梗寻常。

藏族茶文化是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交往、相互通商和相互了解的结晶。但是藏族茶文化在内涵上则与内地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族饮茶讲究“逸”、“悦”。而藏族茶文化则体现为“敬、逸、和、静、怡”,即献茶有礼,是为敬;用茶不羁,是为逸;以茶调食,是为和;饮茶宁心,是为静;茶事寓乐,是为怡。

藏族的茶文化特点显著,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

注:入藏的茶称为边茶,由于长途转运的需要,各种等级的茶都制成砖形,统称为砖茶。与汉地的“砖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