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藏魂
8109300000073

第73章 何谓佛?如何得以成佛? (2)

有一处地狱是专门为惩罚蠢人准备的。因为在佛教徒眼中,冥顽不化、蠢笨如牛也是一大罪过。

还有一些耍弄人的地狱。一些饿得发昏的死鬼的周围摆满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可是他们就是吃不到,因为他们的嘴仅仅是一个针扎的眼儿,吃进去任何一点东西,马上就会变成锋利的刀片和滚烫的铁水掉下去。

因此,释迦牟尼说“六道轮回”是苦海无边,只有修炼成佛,才能解脱这轮回之苦。

佛教认为“六道轮回”,包括做人都是奇苦无比的。所以就要舍弃人世间的富贵荣华去专心修炼。要使全人类都信佛的话,世界历史就得改写了,至少省去了不少纷争。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世界毕竟有那么多的荣华富贵在诱惑着人们。

有时我们走出家门,来到另一扇门前,即使进不去,因为吸引,我们还是会久久徘徊、驻足聆听,想着是否能叩开它,向往更深处。也许我们运气好,曾敲响命运之门视见人生的美丽。即使没能进去,也体验了人生的美景。

假若真的每个人都有前世的话,多半是良辰美景。

当我们想起自己的前世,脑子里多半会出现天堂的景象:美酒、花草、美轮美奂的殿宇、还有载歌载舞的欢乐人群。天堂和前世混为一体,在我们的意识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不过,这种蒙昧的意识似乎也给许多在今世里不快乐的人留下了指望——我们从天堂来到人间,不过是做个短暂停留而已,最后还要回到天堂里去的。只是,那个前世一定是修下善事的前世。那个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想去驻足一会儿的前世,我们却不知道它到底深藏在哪一块神秘的地方。

佛说:从来处来,往去处去。

一滴草叶上的露水,在看不见的时候来,又在看不见的时候蒸发,简单的过程里也必然包含了复杂的机缘,但是几乎无人会去过问它的来历与去处。就像身边的很多人,很多有过去的人,那就是他们从过去中来,无论多么不愿意,他们也似乎永远活在过去之中。甚至,过去将取代明天成为他们的命运,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过去。

即使我们的判断有错误,那么,另一个判断相信绝对不会错得太远:他们都是从冷清里来,又到冷清中去。

在佛像面前,人们都显得十分虔诚,举手投足都是那么令人感动,如果佛像真能体察人心,一定会饶恕他们的罪孽,赐给他们平安和快乐。

为什么许多人都会在一尊用某种物质塑造的佛像面前虔诚地顶礼膜拜呢?而人与人之间甚至是至亲至爱之间都会存在欺骗呢?许多的人在佛像面要么是忏悔罪孽,要么是期待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可以用一种平常心去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呢?这说明,人们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一定存在着死角。正是这被忽略的死角里,收藏着认识生活、改变生活观念的观念——以自强不息为特征。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支撑,内心的悲哀会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会散发出淡淡的诗意。

不能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重金属敲击的时代,人们内心所有的崇高感都被轻而易举地敲碎了。人们心中不再有英雄、不再有巨人,人们无力改变堕落和异化的命运。

而在藏地生活的人不是这样,藏地文化中有英雄格萨尔、有法王松赞干布、有白度母神一般的文成公主等等,宗教中有我佛释迦牟尼、藏传佛教巨人宗喀巴、莲花生等等,自然景观中有珠穆朗玛峰、冈底斯山、南迦巴瓦峰、纳木错、可可西里等等、等等。人类本性中应有的崇高感都在藏族同胞的心中深深埋藏着,并以最极致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做隐士比做总统要困难,而在藏地生活的人们几乎个个都是了不得的隐士,他们被冥冥之中的神灵震慑,表现出降服的姿态——双手合十的手势、低眉顺眼的表情抑或匍匐在地的姿态向自己所崇拜的世界致敬。祈祷者是谦卑的,但他们的内心却是极致的高尚:在这样的瞬间,他跟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一个意志达成了交流,并据此体会到永生永恒的滋味。崇拜和祈祷的过程,简直就是证明的过程——证实内心的真理,证实神的存在以及忘我的存在。对于祈祷者而言,每一次真诚的祈祷都能带来一次心灵上的洗涤和净化,从而发现莫大的安慰;每一次真诚的祈祷,就会获得无往而不胜的神恩。因为,天空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殿堂,就是神的家室。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无我+幻影+无所不在的崇高感=隐士。

隐士们常常像个幻影,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也没有欲望,他们投入的是身与心。这些,物质生活滋润的都市人、富人、掌握一定权力的人甚至总统,可以做到吗?

这些,藏传佛教的众信徒不仅做到了,并且每时每刻都在身体力行着。够高尚的吧!也是因为这种高尚的崇拜,他们在拜佛的时候、在磕长头的艰辛路途中,自己的欲望肉体已沉到世界的另一端,进入那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无我状态。

藏传佛教认为,人要承受六道轮回之苦,如果要免除,办法之一就是去转山。因此,不会有什么可以阻挡这些朝圣者,他们要用身体丈量完这世界上最圣洁的土地,表达心中最圣洁的虔诚。无论什么样的语言在这种行动中都会显得十分苍白,甚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这样的时刻也仿佛失效了。

如今的藏地,修了公路、新建了铁路,可还是有很多信徒按照以前的习俗,为了还愿,以自己的家门口作为出发点,走三步磕一个五体投地的长头。一路风餐露宿,历经春夏秋冬,跨越高山大河,向着拉萨、向着布达拉宫,一路拜去。他们以这样的热血方式表达自己虔诚,也能为自己争得无限荣耀,为后世积些功德。

雪山连绵,

江河奔流,

远去的白云使我热泪盈眶……

长拜之人一个个像探索生命真谛的苦行者,在单调的路上不停地行走,每一个头磕得都是那么认真,绝无懈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就如自己活着为佛死亦为佛那样,一生一世都为心中的佛。在他们的意识里,拜佛之路像一座座柔柔的桥,架在他们与天堂之间的峡谷之上,可以带领他们走到最后必须抵达的地方。

藏传佛教的信徒相当一部分并不在乎今天的苦难,他们在为死后而活着,不信你仔细看看他(她)们,他们中间有些人的目光是很豁达的,里面荡漾着诚实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和麻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在大昭寺门前,有一位从千里之外的青海治多县来的磕长头的佛教徒跟我说:“每次拜佛,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当我把目光移向大佛,他立刻就会和我对视起来。宽慰的感觉立刻流经双目传遍全身,整个人像沉浸在宁静的大海中,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过的幸福和快慰。我佛的胸怀之宽广,连我这样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小人物都不会抛弃,给我幸福、给我快慰,让我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哲人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佛法说: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一滴草叶上的露水,在看不见的时候来,又在看不见的时候去,简单的过程里也必然包括了复杂的机缘,但几乎无人去问它的来历与去处。

这正是:心境纯粹,宽宏大量,得道何须金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