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
8121200000024

第24章 边缘地带的理论对东亚和南亚格局的现实意义

斯皮克曼在其著作《和平地理学》中指出:“历史上的阵营总是某些边缘地区国家和大不列颠一起对抗另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和俄国,或大不列颠同俄国一起对抗一个边缘地区的强国。”国内学者吴征宇将之解读为海陆对抗模式的细化:一种对抗模式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即海洋国家及边缘地区盟友与心脏地带国家及边缘地区盟友的对抗;我理解的典型案例如十九世纪的英俄争霸,二十世纪的美苏冷战;

另一种对抗模式是,海洋国家与心脏地带国家联手同边缘地区强国的对抗;个人理解的典型案例如拿破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欧洲战场和亚洲战争。

在各个历史时期,哪种模式占上风,取决于边缘地区的权力分布状况。边缘地区弱势,则出现第一种对抗模式;边缘地区强势,则出现第二种对抗模式。边缘地带概念的引入以及海陆对抗模式的细化,是斯皮克曼的理论贡献,同时他又指出,两种模式存在先后转换的可能。在后冷战时代,尤其要注意这点。中国目前面临崛起格局,理论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关注最关键的海权国家的同时,一要注意心脏地带国家的动作,二要注意有可能被海权国家煽动以制衡中国的规模较小的边缘地带国家的动作,三要注意三者之间的互动。

在东亚地区,极有可能出现上述的海陆对抗模式的转换;冷战期间海权国家美国联合了边缘地带国家中国,对抗心脏地区国家苏联以及他的边缘地带的盟友。冷战结束,心脏地带国家相对衰弱,边缘地带国家中国却面临强势崛起的格局,海权国家如锋芒在背,心脏地带国家急欲重振雄风,周边国家忐忑不安,海陆对抗模式面临急剧转换的格局。当然,中国的对策就是要防止这种局面自动发生。

在南亚地区,基本延续了冷战格局;中国在南亚出现了角色的转变,由东亚的边缘地带国家转化为南亚的心脏地带国家,联合南亚的另一个边缘地带国家巴基斯坦,对抗南亚最大的边缘地带国家印度,同时美苏在不同历史阶段支持印度,实现了南亚的均势。

印度的尴尬在于,长期作为一个弱势的边缘地带国家,可悲地实现了所谓的“左右逢源”的国际局势,但即使如此,三次血腥的印巴战争,除了实现肢解东巴基斯坦之外,根本没有实现任何战略利益,通往中亚的陆地通道依然没有打通,简直就是对“左右逢源”的巨大讽刺。因为苏联支持印度,看重的是印度打通中亚就是苏联打通印度洋,当然这对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尼克松及时制止了印度的冒险。

同时,中印之间和印巴之间的领土争端使得印度的“印度洋战略”捉襟见肘;作为一个弱势的边缘地带国家,印度长期被看作羞辱或者对抗中国的工具,无论是受到苏联支持的冷战时代,以及目前受到美国支持的后冷战时代;美国甚至一再强调印度军事力量的发展符合美国利益,这本身就是对印度的极大讽刺。

但是印度本身对这个地位是不满意的。不过可以想象,一旦印度成为印度洋地区“有声有色”的大国,成为强势的边缘地带国家,势必受到中美两个大国的海陆夹击,其中中印之间存在领土争端,而美印之间在印度洋的冲突之剧烈,将不亚于中美在南中国海的冲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印度如果一方面期望在南亚次大陆伸张陆权,另一方面在印度洋“有声有色”,无疑是两面受敌,这种情况历史上多见,其结局可想而知。所以印度近来也想着搞缓和,不跟着美国人屁股后面走,这点是值得鼓励的。

回头说东亚问题,有利的是随着俄罗斯的衰弱,它退出了东亚的竞争,利益重心回到了欧洲,东亚的战略均势已经彻底打破;中国在陆地方面的安全形势一片大好,关键的北方和西北出现了一系列巨大的缓冲国,中俄之间的领土争端已经平息;而且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大国之间的边界变得神圣起来,所以现阶段除了极端民族主义,难以想像中俄之间在未来还会有巨大的利益冲突。

同时必须指出不利之处。首先,虽然现在中俄关系走势良好,但是不要忘记,二战前苏德关系也非常不错。即使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德贸易依然畅通,苏联的战略物资依然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德国也为苏联提供工业制成品,并为苏联培训军官,信誓旦旦的条约也不缺乏,每次德国取得胜利,斯大林都不忘发去贺电……但是希特勒还是一头扎了进去。当然前车之鉴和历史教训那么多,如果中国还要去重蹈覆辙,是难以原谅的。

其次,俄罗斯的确是衰弱了,但是其帝国思维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清算;从历史上看,俄罗斯承受过拿破仑的大军,但是沙皇进入了巴黎;俄罗斯承受过克里米亚战败,但是迎来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黄金时代;俄罗斯签订过最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新的意识形态给俄罗斯带来了新的帝国;俄罗斯承受过希特勒德国最庞大的钢铁洪流,但是红军杀入了柏林。现在苏联分裂了,势力范围丧失了,但是谁能保证这条咸鱼不会翻身?而且谁能保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俄罗斯再次得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海权国家的战略扶持?

再次,有些人满脑子冷战思维,以为美俄之间是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仇人,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美俄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早先我是透过欧亚大陆的均势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但是通过边缘地带理论,可以清晰地指出,当心脏地区国家(即俄罗斯)处于战略守势,边缘地带国家强势崛起,从而严重威胁海权国家利益,同时一定程度上冲击心脏地区国家利益的时候,美俄联手扼杀边缘地带强国崛起的共同利益将急剧放大。最后,就现实的世界格局而言,一旦美国相对衰弱,他就有可能收缩防线,让俄罗斯恢复原苏联的某些势力范围,压缩中国的活动空间,凸显中俄矛盾,这点不可不防。而且就目前来说,美国事实上已经握有大把的筹码(东欧、波罗的海、高加索、中亚),这些筹码对于美国来说相当廉价,但对于俄罗斯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渴望重新回到自己手里的东西;一旦释放出来,中俄关系就显得不大牢靠了。我们可以注意到苏联分裂的时候,俄罗斯远东地盘丝毫未动,美国人的伏笔埋得很深。

美国人说过,帝国化的俄罗斯绝对不可能是民主的俄罗斯。诚哉斯言。对于俄罗斯以及美俄之间互动的战略分析和判断,将考验中国政治精英的智慧。

同时,也要防止某些核心较小,但是与中国存在潜在冲突的边缘地带国家被海权国家动员起来遏制中国。首先是日本,日本的态度可能在犹豫,在选择,日本政界任何非日美联合的倾向毫无疑问都是中国的胜利。而美国的对策无疑是构建中美日三角架构,重新实现均势;这个时候,为了实现平衡,美国不得不放弃卓然的地位,把自己也投进来了,而且对于日本的立场,美国也已经没有十足的把握。

其次是越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儒教国家,拥有类似的意识形态,越南跟中国的对抗只能说明是文明冲突的特例,国家利益高于文明认同;同时鉴于两国在南中国海上的领土概念差异,相对弱势的越南存在引入外部势力制衡中国的极大的诱惑;美国对于越南金兰湾的地理位置极为挂念,急于接手;对于越南来说,最近的经济危机是极为有利的局面,中越联合声明内容极多,值得参考;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危机,应该让越南知道,谁才是东亚的柱石。老老实实接受芬兰化,越南才有未来。否则只会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再次是菲律宾;作为美国的传统殖民地,美国在菲律宾的根基是很深的,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撤出了苏比克湾,但是目前为止,依然在棉兰老岛保持了战力,辐射整个南中国海;对此,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战略思维极为清晰:“我们的基本兴趣是,必要时,我们可以进入菲律宾,可以在菲律宾降落我们的战机,可以越过菲律宾领空飞行,可以做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的事。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在菲律宾国内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基地。”

现在美国整天打着联合演习、人道主义救援、反恐行动等幌子,几乎一年365天都有军事力量集结在菲律宾,同时借口演习,修筑机场跑道、深水码头、高标公路等基础设施,一旦有事,可以立即转为军事用途,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与越南一样,菲律宾跟中国主要存在领土争端,有了美国背景,菲律宾的喉咙都粗了不少。所谓的“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的事”,反映了菲律宾典型的均势思维。我认为菲律宾已经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走得最远的国家。

最后是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国家,新加坡引入美国势力倒不一定是为了对抗中国,而是对周边的穆斯林国家不放心;但这种行为在客观上对中国产生了制约;樟宜海军基地规模庞大,远超新加坡海军的需要,现在是美国舰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战场之间穿梭的重要的补给中心。

当然新加坡对于中国来说还是比较遥远,人家追求多元化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厢情愿于事无补。希望将来有一天,中国可以代替美国对新加坡行使国家安全的承诺。

总结一下,印度的困难在于,已经意识到了印度的未来在于印度洋,但是现实中,他没有办法摆脱陆地上的纠缠;中国的未来同样在海洋,而且关键的是,中国有可能摆脱大陆主义的旧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为了捍卫独立完整,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中印战争、珍宝岛冲突、对越战争,包括其他大大小小的遍及边疆的战斗,过去我们在西方人眼里甚至比今日的伊斯兰更加好斗,更加推崇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中国的国土安全可谓有史以来最佳。从历史来看,大陆政策是血腥的,投入大而产出少;获胜的最终都是置身事外的海权国家。

完善的大陆政策和安全的周边环境,将推动中国战略方向的转移:由大陆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