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信念,自我离开家乡去往措那宗学经时,便一直模糊地存在。直至牵起心爱之人的手,脑海里闪过“佛家之人不应涉足红尘情爱”的告诫,那一刻,我深深地厌恶自己被拣选,成为一名佛家弟子。然而噩梦,并没有就此终结。
此时此刻,触摸祈福之人的头顶,阳光穿过指缝透出温暖的光,我的心中竟然生出久违的安宁,仿佛又回到幼年常去的山巅,与云鹤作伴,俯视世间众生,心中宁静而满足。我想某一刻,也许莲花生住进了我的心里,冥冥之中他牵引我去做应当做的事,偿还应当偿还的情……我的前世愧欠了谁,不是佛,是众生。
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
甚至不信我的人,
虽然他们看不见我,
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
燃灯节,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每年的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格鲁派教众举家在寺庙内外的神坛之上,在家中的经堂里,点起酥油灯,昼夜不息,诵经祈愿。
这年为藏历火牛年,我被正式公开五世达赖转世灵童的身份。此前历时十一年之久,即从被选为转世灵童伊始至如今长成朗朗少年的十一年间,我的身份一直隐而不宣。而比这更重大的秘闻,则是存活在西藏乃至更远地域人民心中的伟大活佛——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已故的消息。在我尚未出生时,他便已经过世了。他的过世带来第巴桑结嘉措寻找出身为转世灵童的我,带来日后我曲折而郁郁的一生。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这天,我被迎请登临无畏雄狮宝座之上。
我的活佛身份正式在色拉寺与哲蚌寺两大寺院同时公布——五世达赖喇嘛已于水狗年圆寂,而我,被确认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雾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一年,风平浪静,天空深沉如海,大海稀声,我离山海还有千里之远。我身在菩提,心如止水,受众人敬拜。“梵音海”是我的法名,“梵音”,佛之音,具有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五种清净相。“梵音海”,如大海一般广阔辽远的佛音。仓央嘉措,我喜欢这个名字,如海一般清静寂远。每当念起这个名字,便莫名心安,仿佛他并非我,而是一个与我感情甚笃的人……我的依靠。为我亲授“沙弥戒”的是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他是格鲁派与五世达赖并称的德高望重的领袖。第巴桑结嘉措迎请他来浪卡子为我剃度出家,亲授沙弥戒。我初次听“仓央嘉措”这个名字,正是从他口中念出。
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史上并列共存的两大宗教领袖。“达赖”,蒙古语释义“海”,“喇嘛”为“上人”,“达赖喇嘛”,渊博犹如大海一般的上师。“班禅”,梵语意为博学,“大班智达”,学识高深的大学者。达赖为“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为“月巴墨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我初见五世班禅,由他授沙弥戒。沙弥戒,藏语称“格慈”,汉语译为“求寂者”,受此戒表示愿意接受修持,过寺院生活。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世班禅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
原本,沙弥戒当在灵童七岁时授予,而我受沙弥戒时已经十五岁了。
看似平静而普通的人生,其实早已做好妥善的安排。我像一颗跳不出布局变幻的棋子,黑或者白,皆被牢牢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我与五世班禅的渊源,起始于浪卡子的受戒。彼时十五岁的我青春正盛,而五世班禅已步入中年,但这不妨碍我们彼此相知,成为师生与朋友。五世班禅如我的父辈与师长般殷切地关怀我,教导我。
后来,他确然成为我的老师,与我谈经论法,参悟人生。相比第巴桑结嘉措,我更愿亲近相距甚远的五世班禅,每当与他通信,便隐隐感到当年桑结嘉措与如师如父的五世达赖,也是如此亲厚无芥蒂。彼时登临大典,我与班禅互赠礼物,哈达、金塔、法衣、佛像、念珠、经书……在一片诵经之声中,完成最后的仪式。
翌日,我们起程,离开浪卡子前往拉萨城。我知道,拉萨城将有一项更为重大的仪式等待着我,而生命中注定遇见的那个人也终于见到。桑结嘉措,曲吉与多巴师傅从拉萨城带回他送给我的贺礼,无论我去哪里,他总会在第一时间得知我的动向。如果将命运的轨迹比作一条看不见的引线,我是那被引线牵系的风筝,那么,桑结嘉措便是握住引线的人。有时候我在想,倘若他不是那么急功近利,又倘使他能像五世班禅那样多听听我的感受,也许我们能成为非常亲密的师生与朋友。我与桑结嘉措在五世达赖居住过的聂塘扎西岗相见,这是我旅途的最后一站。
我之所以称为“旅途”,是因为我还可以聆听自然之声,还可以拥有一段生命的奢侈光阴。
天空之蓝,蓝得没有尽头。白云如江浪,横空挥洒,非常的壮丽。孤鸟飞翔,去往一个不知名的海之岛屿,那里有它的爱人抑或族群。日光夕照,斜阳绘制最美的山河,所有的景色笼罩其间,如梦亦如雾。
清风徐徐拂动彩色的经幡,不觉让我想起了五彩哈达。慵懒的女子,穿着美丽飘逸的裙装,裙摆阔大而绵长,绵延向天际。她的长发飞舞起来,璎珞轻轻作响,浓密的眼睫半睁半掩,嫣然一笑,化作最美的凤鸟翩然而去。日落西山的另一边,紫色的晚霞无声无息地涌动,映上山峰鲜明的轮廓,映得山腰绵延起伏的碧绿琉璃熠熠生辉……如此壮美神圣,与天相近。回首来时路,这真是一场漫长如年的路途,仿佛一生就这样走尽了。暮色缓缓降临,光与影开始交错,若明若暗。
我的前方,一列仪仗队缓缓行来,影影绰绰,层层叠叠。那当先领路之人,穿着尊贵华美的吉福,头戴象征身份与威严的冠帽,身形威武而挺拔。他,就是五世达赖亲封的第巴,桑结嘉措。他披着薄暮荣光,余晖在他坚毅如石的脸庞洒下一层金色的光辉,宛如神祇。反倒是我,一身袈裟迎风而舞,如初入尘世的少年郎。我们遥遥相对。他仰起头,勒马止步不前。长长的仪仗在他身后绵延万里,他们皆穿着庄重而统一的服饰,双手合十,闭目默念。他们的眼中没有我,或者说,他们的心中有我,透过我看到佛的所在。我笑了,笑容完美而宁静,没有人看出我的忧伤,但是,所有人都看出了我的寂寞,高处不胜寒。
桑结嘉措率先下马,面向我,日出东方的高台,深深膜拜。接着,成千上万的喇嘛诵经,朝我顶礼膜拜,一声又一声,煊赫犹如日月星辰。
最美的山河在我脚下,云彩散尽,深邃的天空透出隐约的苍茫。
大海,海之音,无边无际,我听到遥远的赞颂,西北、西南、东方的海岸……跻身于任何一个神圣的地域,心念如来。
“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我转脸看向东方,轻轻张开双臂,晚风扑面而来,细碎星辰落入眼中,化作晶莹的泪。我感觉自己将要飞起来,飞往一片陌生而神秘的地域,它是日出东方之城,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拉萨。
世界无边尘扰扰,
众生无数业茫茫,
爱河无底浪滔滔,
是故我名无尽意。
拉萨。每一个藏民的心中都有一座恢宏的拉萨城,它是日出之城,是破晓迷雾之城,更是如雪莲般圣洁之城。我幼时遥想过它的样子,站在东山顶,远望太阳升起的地方,晨起的飞鸟从我眼前掠过,翩跹的羽翼遮蔽耀眼的日光,迷雾渐渐扩散,我渐渐想象拉萨如同太阳的轮廓。
它始终在日光的边缘,迷雾的深处。
拉萨城,始建于吐蕃王朝,由当时的国君松赞干布命令建造。拉萨位于吉曲流域,即日后的拉萨河,而彼时的拉萨城被称作“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牛奶坝子”。
吉雪沃塘原是一片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原,松赞干布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和议会盟,都特意在吉雪沃塘停留二三日。他似乎特别钟情这片寥落荒僻的原野,时而纵马驰骋,射猎雪豹与麋鹿;时而跳进吉曲河的清波碧浪,在水中畅游;时而登上峻峭的红山之巅,久久凝望河谷流域云飞雾走、雪山起伏的壮美风光。这里是建造王城的绝佳地域,南北两侧山峦环抱,水草丰美,气候温和,适宜人群长期居住。更有吉曲河从东至西滚滚流过,提供无尽的水源。
河的北岸有红山、铁山与磨盘山,三座山峰拔地而起,如同雄鹰展翅,成为天然堡垒。而更为难得的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东邻大唐,西连波斯,南面是印度和尼泊尔,通商或者建立邦交均异常便利。作为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松赞干布深谋远虑,欲将国都建造于此,这便是日后举世闻名的拉萨城。“拉”意为神,“萨”意为地。“拉萨”,即有神佛的地方。拉萨的命名,源于唐朝时期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带来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自此,佛教在西藏兴盛繁荣。我第一次亲见圣城拉萨,心中涌现的惊动无可名状。再也没有哪一座城池如它辉煌壮美,也再没有哪一片天空如拉萨城的艳阳天,高远而明丽。日光倾城,日光倾城……果然。光照是诀别的雪,映入我的眼瞳,透出神山静谧的多姿。而在那犹如神山一般的红山之上,一座古老巍峨的宫殿缓缓升起,若拉萨是日出之城,它便是照耀城池的红日,布达拉宫。布达拉,梵语意为“普陀”,即观世音菩萨的居地。历代达赖喇嘛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们居住的宫殿,理所当然称作“布达拉宫”。
我被一行人簇拥着拾阶而上,登上布达拉宫。蓝天是它的背景,白云是它的点缀,凡人的眼中没有尘世与大地,只有一望无垠的天,与洁白如雪的云。它是冬宫,但在我的眼里,四季温暖如春。
春晓之花,开在柔光普照的天下,漫山遍野,艳丽如霞。
安宫花白圣洁,
不如酥油似雪。
酥油似雪犹香,
不如姑娘高尚。
杜鹃花红火烈,
不如萃如似血。
萃如似血犹盛,
不如姑娘赤诚。
我想起了家乡的歌谣,内心春情如朝露。我想要用精美的器皿将它盛放,时时刻刻搁置心间,永不忘却。
某一刻,我爱上了一种花,一片天地,一些人。我曾经赋予生活明丽亦如蓝天的想象,只可惜,是想象。若有一人,她不似世间众生向我俯首称臣。她明知我的身份,不厌弃、不退拒……如果时光的枯守只是为了将来的某日遇见她,那么,便在众人之上等待她。
藏历火牛年(公元1697年)十月二十五日,我于布达拉宫举行盛大的活佛坐床典礼。我穿着绣以吉祥花纹的金色法衣,头戴象征格鲁派黄教至高无上尊荣的僧帽,身披洁白哈达,端坐于日光殿。这一刻,千山万水,我独坐高台之上,耳边是声势浩瀚的诵经声,身前是俯身敬拜我的子民,遥远的帝都派来的使者呈献皇帝授予的封诰与敕书。
此时,此地,于日光之城,于红日神山,于观世音的圣殿,我是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