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追求灵动的品德课堂
8171300000005

第5章 “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建构——追求灵动课堂的起点(1)

一、概述

(一)“三思一行”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不管是什么时候,搞好德育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德与才之间,德是灵魂,是统帅,德调节着才的运用,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曾被认为是教育学奠基人的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就说:“不能达到德行与虔信的教导,那是何等恶劣的一种教导啊!因为没有德行,文学技巧算得了什么呢?凡是知识上有进展而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在我国古代,教育都是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和德育成了同义语。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非常辉煌的有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的教育学著作《学记》早就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他把讲道德仁义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学问只是放在次要的地位。《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的“四教”之中,德育占三。《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对教育目的的主张,是从“性恶论”出发,而以教育作为手段,化性恶为性善,所以他对教育理解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余明炎:《加强德育,培养新人》,接力出版社,1992年。可见,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我们所着力实施的素质教育,其一个最深刻的内涵就是要我们克服那种“重智轻德”的弊端。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上足上好品德课是时代的呼唤;深入实践和研究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已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对品德学科课堂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斗胆抛出“三思一行”教学模式,旨在抛砖引玉,使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不断向纵深方面发展。

另外,随着国家新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具体化,学科课程之间的不断整合化趋势的发展,品德学科最终迈上了与生活、社会课整合的步伐,这无疑给我们的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及其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其崭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位搞基础教育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去贯彻落实它,更有责任去研究这门课该怎样上,如何上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得以走向深入实践和不断完善的另一个背景原因。

(二)研究思路

关于“三思一行”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思路,我们可以用一个流程图来表示(见图表3—1):

从流程图的关系可以看出,整个研究思维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形成理论假设,进行多次实践,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三)“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内涵

对教学模式的界定,其说法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教学模式既是理论系统的具体化,又是教学方法的系统概括;有的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它是在教学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且高于具体经验的理论,同时,它又不是纯理论,比“教学论”要具体,有着程序、结构、方式、策略、要领等丰富的内涵,

而且是用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给人们提供了可以“照着做”的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也有的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基于这些认识,本人是这样来给“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作界定的。所谓“三思一行”教学模式是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其中一种,它是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从品德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出来的一套可供品德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所遵循、参照的程序化了的结构方式和教学运作原理,是融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思维、教学方法、认知情感、学科特点、新型师生关系于一体的具体化、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教学活动思路。“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包括“静思、辨思、反思、履行”四个因素。这一模式关注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感知材料和学生本身的旧有经验进行感悟和思考,发现问题,领悟道德知识(静思);注重向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思考、辨别、深化认识(辨思);重视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对别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以此强化道德动机,提高行为能力(反思);强调在学生认识道德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品德实践和评估,让学生自己及同学、老师、家长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跟踪,最终实现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真正转化和养成(履行)。

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符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同时它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理论,即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从人的德性结构发展来看,在德育力量的作用下,它总是呈这样的的变化:最早他人教育力量最强→他人教育力量较强,自我教育力量较弱→他人教育力量渐弱,自我教育力量渐强→自我教育力量最强,达到自我修养境界。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中,把领悟道德知识为基点,以规范道德行为为核心和归宿,是符合人的德性发展及德性培育理论要求的。

二、“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结构

“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可以用如下的教学流程图表示(见图表3—2)。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静思、辨思、反思是“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的基点,履行是“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的核心和归宿。共分为四大环节。

1、静思阶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创设一个儿童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教材内容(或实例、实物及其他直观材料等)进行阅读、思考,发现问题,领悟、归纳出教学目标所指向的品德知识。

2、辨思阶段: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不同(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材料,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用所领悟的品德知识去辨析、判断现实生活问题,对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东西进行肯定和学习,对坏的、消极落后的、非健康的东西进行否定和批判,以使所学观点和品德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3、反思阶段:学生在教师的组织、调控下,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过去在这方面做得怎样,是否还存在问题,怎样避免自己今后不犯这方面的错误;然后,把周围的人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强化是非标准,提高行为能力。

4、履行阶段:学生按教师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及规范,在充分认识道德知识和是非标准的基础上,接受老师、同学、家长的监督,并主动进行德育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化。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和归宿,尤为重要。但目前我们的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在这一环节的操作上还存在很多缺陷,给人一种措施不力,操作不够科学的感觉。因此,我们应在这方面进行更深的研究。在“履行”这个环节的实践中,其形式多样,根据实际需要,可分为五种:①强化认知性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作品展示等活动;②情感体验性活动,如写品德周记,设立悄悄对话薄进行对话,角色体验活动,竞赛和重大记念性节日的感染体验等活动;③评价引导性实践活动,如以假定行为规范监督表为纽带的自评和互评活动,生活中的道德发现等活动;④行为习惯养成实践活动,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间的手拉手活动,榜样跟踪学习活动等活动;⑤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探究性学习活动等。

“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的提出,其意图就是要克服那种“今天说教,明天忘”的传统教学弊端,解决好言行一致的问题。

“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和策略,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为助手的多边活动为原则,始终以学生品行的自我主动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目标。

三、“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在品德学科教学研究中,要使“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进行一些描述性的探讨。

(一)传统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内容与过程

在此,我们以《思想品德(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中“爱动脑的爱迪生”一课为例,先看看传统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内容与过程的情况。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爱迪生能成为“发明大王”,是由于他具有勤学习、爱动脑、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要像爱迪生那样,从小爱学习,勤动脑,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教学要点:

1、学习要爱动脑,勤钻研,多提问,善思考。

2、“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任何发明创造离不开人们的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要向爱迪生学习,养成勤学习、爱动脑、善思考、多实践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分析课文,了解事迹

为了使学生对“发明大王”爱迪生有所了解,可简要介绍爱迪生发明的东西,有留声机、电话谈话记录装置、灯泡、电报、电车、活动电影、油印机、蓄电池、发电机、保险器、旋转开关、扩音器等1300多种,不愧是“发明大王”。

2、深入学习,揭示观点

(1)爱迪生从小爱动脑、多提问、善思考,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明白。这就说明了“动脑筋,脑子灵,想出办法最聪明”。由于爱迪生从小爱动脑,所以促使他长大后成为“发明大王”。

(2)爱迪生开动脑筋,想出办法让房间亮堂堂,使医生顺利地为其妈妈做手术,使妈妈得救了。教师启发学生,凡事都要动脑想一想,多重要啊!

(3)“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是天生的,一个人的成就,也不是靠点小聪明就能获得的,而是要靠艰苦努力,流血流汗来获取的。这对爱迪生来说,一点不假。

3、联系实际,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