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追求灵动的品德课堂
8171300000006

第6章 “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建构——追求灵动课堂的起点(2)

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懂得要多动脑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道理。要养成爱动脑、多提问、善思考、勇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可进行一些知识游戏或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观点,激发儿童爱动脑筋学习知识的兴趣。通过智力游戏,让学生懂得,虽然有些知识在书本上没有学过,但动脑思考可学到知识,想出聪明办法,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学习要动脑思考的道理。

4、指导“学”与“做”

综观上述的教学设计,它给我们提供的是这样一种模式:阅读分析课文、了解事例→学文明理、揭示观点→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指导“学”与“做”,强化观点,提高行为能力。其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可操作性和许多优点,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以教师为中心,偏重教师的“教”(品德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学”(品德行为的真正养成);偏重品德知识的“售出”,忽略品行养成的“售后服务”,其结果只能是品德教育的“信誉度”得不到保证、最终导致品德教育“疲软”的现象。

(二)“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内容与过程

为克服品德学科中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在品德学科教学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在全面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合理吸收其有益养份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在此,我们以《思想品德(第十册)》(广西壮族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试用课本)中的《做人要讲信用》一课为例,具体说明一下“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内容与过程:

A.教学目标分析与确定:(略)

B.教学核心与重点的确定:(略)

C.教学资源准备或媒体准备:(略)

D.教学过程:

1.静思

(1)创设情境,指导分析材料。

①教师采用故事化的语言给学生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②请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打开课本阅读课文,然后用笔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画起来。

(2)发现思考,领悟观点。

①你认为俞伯牙是一位怎样的人?

②列宁在开会时为什么不等迟到的人?

③讲信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辨思

(1)提供信息材料。

①李明答应把《红岩》借给陈志看。第二天,陈志问他,他拍拍脑袋说忘了带来,第三天问他,他还是说忘了。

②小花把教室的门损坏了,班主任查问是谁搞的,小红答应为她保密而不做声,小花感激似的看着小红。

③小英家栽有兰花,小丽要求小英送她一棵,小英答应了。回家一看,因为施肥过量,兰花都烧死了,小英只好向小丽说明原因,并道歉。

(2)辨别判断。

①李明对陈志讲信用没有?为什么?

②小红的行为是讲信用吗?为什么?

③小英这样做对吗?理由是什么?

3.反思

(1)指导、调控。

(师)根据班里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用分组或集体讨论的形式,围绕“讲信用”的话题开展讨论。督促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检查自己,监督别人。

①让学生反省自己过去有没有做“不讲信用”的事。对讲真话的同学进行肯定,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周围的人,分别举一些“讲信用”和“不讲信用”的事例。

4.履行

(1)假定行为规范。

根据“讲信用”这一品德特征的履行范围,可设计假定行为规范如下:

行为细则自评同学监督家长监督教师监督总体评价

①做人要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说到做到,不该做的事不能答应别人。这些要求你记住了吗?

②教师布置的作业你说按时完成,你完全做到了吗?

(略)

在“讲信用”的问题上,你对老师或家长有什么建议?

①完成上表的任务,自觉接受同学、家长、教师的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

②根据行为跟踪的具体情况,集中召开有针对性的人员的座谈会,对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批评,对养成良好的行为进行及时肯定和表扬。

③写品德周记。

④进行悄悄对话。

我们把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作一个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后者从理论上吸纳了如下一些新的理念:

其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品行养成的“售后服务”问题。

在前面的第三章第四节已从结构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品德学科教学引入经济学中有关“投入”与“产出”、“服务”与“管理”理念的可能性问题。在实验中,我们主要吸纳了经济学关于“服务”与“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其效果是积极的。

众所周知,像长虹集团它的长虹电视销售量在国产电视中可能是最大的,它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同行企业也是手屈一指的。这种高效益的经济指数,固然离不开诸多经济因素的相互协调,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它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服务质量不能不说是它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原因之一。长虹集团十分注重售后服务系统的建设,只要有它产品销售的地方,就有它设立的专门服务维修点,而这是最让消费者放心的地方。在这样的售后服务中,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由厂家、产品、销售点、消费者、服务维修点组成的一体化的经济结构系统,一个相互需要的动态网络。比照分析一下,我们的品德学科教学效果为什么不太令人乐观,究其原因很多,但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售后服务”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实验中,针对每个品德知识点(每课内容),在“三思一行”中的“履行”环节中,或以行为规范跟踪监督表为工具,利用学生自身及同伴、家长、教师相互联系的形式,或以写品德周记、设立悄悄对话簿和参观访问等活动为形式,或以学习跟踪榜样和学生间的手拉手互助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自律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课堂教学中品德知识“售出”后,及时建立“售后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仅仅是给同行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后面的工作将更艰巨,有待于我们大家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其二: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的问题。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就思想行为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引述。在实验中,我们认为把思想行为学的一些先进理念引入品德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行为学所强调的“及时抓住思想苗子,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然后达到对人的行为的控制,使人的行为能按预期的方向、目标发展”的理念,为我们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探索中,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的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要想在课堂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优势,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之间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探讨中特别强调“根据教学需要,大胆调整教材内容”的理念,强调“思”学生所需,“行”社会所需的理念。

例如:由于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发现,立刻引来了中外科考人员、探险人员的光临。山旮旮里突然要来外国人,这一下给没有相关知识点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学生面对外宾该怎么办?社会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期望,即怎样对待外宾?可见,此时教学所急需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对外宾有礼貌,热情大方,不围观尾随”的品德知识点。对此,本人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安排了如下内容:

《谁做得对》

乐业是个好地方,乐业的山水好神秘,随着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面纱被揭去,我们见到了许多肤色不同的陌生人。

有一天,有一位外宾要去百货商场,但不知道该怎样走。他看见小红和亮亮,便上前问路。小红一看是个外国人,便嘻嘻哈哈,指手划脚地评论外宾的穿着、肤色,没有理会外宾的问话。而亮亮一看是外宾,大方有礼貌地给外宾指路,外宾微笑地道了谢。

请同学们评评他们俩谁做得对?为什么?

“三思一行”教学模式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出特点,是结合实际的思,立足实际的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根据教学需要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满足思行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行为能按预期的方向、目标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中吸纳行为学的理念才会变得有意义。

其三: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探讨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

在建构主义的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建构了品德学科“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其思路在前几节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将讨论一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以便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现代理念。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品德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自由选择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首先,学生是品德教育目标的体现者,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所追求的是学生品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和道德行为的改善与进步,这就决定了品德教学活动的实现主体必然是学生。其次,学生是品德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积极主动地去履行公民道德规范,教师的教才能起作用。再次,学生是品德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者。学生在品德学习活动中,要完成“知行统一”的问题,他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建构,最终走向成熟,所以,作为一个积极的反思者必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参与、指导作用。首先,教师是品德教学目标的实现者。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是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而且要通过组织和亲自参与学生的合作活动、通过利用诸如讨论等各种认知策略帮学生认识道德、道德发展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转化为自己的规律,这一切都应该由教师来统一组织。再次,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直接领导者。在品德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必然的角色就是直接领导好这个班集体。第四,教师是品德教学最优化的积极研究者。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很好地启动、指导和控制教学过程,尽量优化教学过程的结构和过程,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就奠定了教师是教的活动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这一角色同样得到了有效确认。

如果说,教学研究者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的话,教学艺术就只能是教师自主性的创造的成果。

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