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民主是基础、是前提。在对某一品德行为的讨论认识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进行质疑或辩解,这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具体落实。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品行认知、质疑、辩解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品行导向都是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偏离道德准则的认识、质疑、辩解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经过反复辨析,纠正错误的东西,发挥积极向上的东西,决不能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种庸俗化的教育民主泥潭中去,要有一个集中统一的导向,用教育集中来保证教育民主的效果。但这种教育集中必须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的集中。比如,在培养学生“做人要讲信用”这一品行时,我们首先要讲究民主,在师生的对话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对“讲信用是好是坏”、“讲信用的条件”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辩解,然后针对学生中提出的“讲信用吃亏”、“讲不讲信用要看对自己有没有利”等错误观点,采取教育集中这一手段,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然后联系实际把学生的意见集中起来,站在引导者的角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讲信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不讲信用”是被世人唾骂的一种不良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讲信用”这一品质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品德教育活动中,只有将教育民主与教育集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既生动活泼又纪律严明,既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的局面。在此,尤其要注重面向后进生。后进生的心理体验中笼罩着较多的批评和训斥,自卑感较强。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要防止那种对后进生只有“集中”,对“先进”学生才有“民主”的现象,要让学生体验到民主的广泛性和集中的明确性。
(二)建立起“放”与“督”相一致的新型师生观
师生关系中的“放”是指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强烈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中体验到自身的独立存在,真正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激励出发,放开手脚,让学生思想“活”起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以求最佳的育人效果。这也是实现创新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师生关系中的“督”是指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要用教育手段去约束、调整、督促学生,把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引上健康之路,避免教育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并建立师生间相互监督的机制。
在品德教育活动中,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掌握其内心的变化,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而任意涂写。要改变那种“放了怕飞,捏了怕死”的旧有理念,应当把学生看成是一只只自由放飞的小鸟,使学生在品行的天空中,从最初的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摆脱固有束缚,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比如,在教学《不受骗上当》这一内容的时候,就要放开手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认识社会上形形色色骗子的骗术,让学生主动去思索那些骗人的东西或可能出现骗人的东西,防患于未然。当然,在品德教育活动中,还要重视发展“督”的师生关系,即在约束、调整、督促学生的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监督,形成师生间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比如,在进行《注意环境卫生》这一品德的养成教育时,利用教师促督学生、学生监督老师、同学间相互监督的办法,不仅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原来的不太注意环境卫生的状况。
在师生关系中,“放”和“督”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一致,缺一不可。这是实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很重要的一对关系。
(三)建立起“表率”与“表心”相结合的新型师生观
师生关系中的“表率”就是指在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修炼自己的言行和加强品德修养,力求做到宽容、严格、真诚、热情、正直、善良、整洁、卫生、有秩序、大公无私、平等待人,提高“表率意识”。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我们应更多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不要进行空洞的、抽象的说教,而是要理解学生,懂得学生。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风貌去感染、熏陶、教育学生。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热爱、崇敬之情,积极效仿之心,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和有力的鞭策。比如,有一次上品德课,由于开会的缘故,我上课迟到了两分钟左右,一走进教室,我就向同学们道歉。我的话音刚落,全班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代表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事实上,我的品德课很少有人迟到。
在品德教育活动中,“表率”只是师生关系中的一个层面,而另一个层面就是“表心”。师生关系中的“表心”就是教师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必须做到用“心”去交流。教师要力求做到以情感人,用尊重、理解、爱护架设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消除师生感情的隔阂和对立情绪,相互理解。比如,在一次上五年级品德课的时候,有位平时很少迟到的同学突然迟到了半堂课,我当时就利用“表心”这层关系,悄悄地询问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情?”她稍稍停了一下,脸带愧色地轻轻地对我说:“老师,真不好意思,睡死了不懂得醒。”对此,我没有说什么,仅是善意地轻轻拍了拍她的肩。此后,这位同学一直保持品学兼优,没有做过任何令教师遗憾的事。反思一下,如果当时不是这样处理,而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批评她一通:老师迟到了都要道歉,你怎么能迟到?也许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也许这位学生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跟你说真话。可见,在师生关系中把“表率”和“表心”结合起来,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四)建立起务实与创新共存的新型师生观
师生关系中的务实是指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以满足品德教育的需要为宗旨,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活动。例如,在上三年级的一个班品德课时,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不爱帮助人,便组织学生开展“到附近村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的专题活动,并在每次活动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把学生当成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受到教育。结果,学生都乐于参与,教育效果不错。
在师生关系中,务实很重要。但仅有务实还不行,还必须在务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师生关系中的创新是指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根据时代、环境的不同和育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其中体验到一种距离的美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个班级里,由于各种原因,总有部分学生与教师关系较近,有部分学生与教师关系较疏远,师生关系的不断创新对学生心理有着较大的影响。师生关系中的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体现在形式上,比如,平时与教师关系较近的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只须在进行教育的同时拉大一下与他的距离,便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相反,对于平常受到批评较多,与教师关系较疏远的学生可反用此法,缩短师生距离,使学生从师生关系的变化中,体会到被尊重的甜头,感到自己稍做努力,便能与老师的关系很近,有利于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容上,比如,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师生关系,有时像朋友那样随便,有时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35页。像兄弟姐妹那样亲切,有时要像领导与部属那样严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既要保持师长的尊严,又要蕴含父母式的关爱,更要进入知己和朋友的角色。再一个方面体现在方法上,育人的方法要有选择性、科学性、针对性、趣味性,要常变常新,同中求异,异中求新,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品德教育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务实和创新是师生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东西,将务实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条极重要的原则。
(五)建立起教育情感与教育理智相互补充的新型师生观
师生关系中的情感是指在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尽量使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与学生诚恳相待,平等相处,富于学生信赖感和亲切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只要教师的教育情感到位了,即使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比如,我在上六年级品德课的时候,我就碰到这么一件事:
有一天去上品德课,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教室里有一位男同学说了一句“×你妈”的粗话。我借上课前的一分钟,带着遗憾之情对全班同学说:“刚才我听到一句十分难听的粗话,也许这位同学是无意的,但这话却伤害了所有的母亲,反正我是很尊重我的母亲的,同样也很尊重别人的母亲,真的!我不知我们的同学是否也与我一样尊重自己的母亲和同样尊重别人的母亲。我很伤感。好,上课。”我说话的时候,全班很静,显然我的话触及了学生充满挚爱的心灵。下课的时候,突然一位男同学红着脸把一张纸条递给我,我一看是一张检讨书。实际上我当时几乎已经忘了这件事。这位同学在检讨书中这样写到:“蒋老师,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不再讲粗话。”我想,能够取得这样好的结果,应该归属于在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教育情感这一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与此同时,在师生关系活动中贯彻教育情感这一理念时,亦不能过份放纵学生,不能让学生在“爱”的包围中迷失了方向。也就是说,该鼓励时就鼓励,该批评时就批评,该说理时就说理,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教育理智。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情感和教育理念总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遥相呼应,缺一不可。这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一条原则。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教育发展的不同要求,师生关系所体现的内容和原则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发展的理念去探索和构建其相应的师生关系,不断丰富我们教育活动中的师生观。
三、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中,其课堂教学结构是以“告诉为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课堂组织形式,明显存在着学生无法参与或参与不够的教学缺陷。因此,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主动发展的氛围这一课题已摆在我们面前。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的“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基于这样的背景,“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的构建,将学生的生活、活动与课堂、课本学习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基本要求
如何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得课堂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遵守如下一些教学基本要求:
1、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要求
学生是认识实践和发现的主人。尊重学习者自己主动学习的权利,提供给学习者自己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不断帮助学习者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记住自己是处于引导角色,学生是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机会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愉悦留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较多思考、提问锻炼的参与机会。
2、落实品德教学的实践性教学要求
在品德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打破“呈现—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教育,并在读书悟道、沉思默想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实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施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要求
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形式,必须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学习过程开放,具有动态性;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开放,具有多样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课堂上使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形式多,教学手段多。
4、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教学要求
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影响,便于学生形成宽松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我表现和自我完善的氛围,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和生活积累解决学习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自由、活泼、融洽、积极的气氛中进行,满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实践“三思一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具体的教学策略是:
1、在思行互动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