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品德教学课堂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情境,对学生参与学习将起到引发、引导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品德课堂中运用“三思一行”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的时候,特别强调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是要求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造各种趣境或奇境来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参与过程中感受主动探索之乐,成功之乐;三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各种悬念情境,让学生在欲罢不能的企盼、渴知心理状态下,产生参与欲望,进而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四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内涵丰富的尝试空白情境,让学生获得充分参与以及展示自我的时机,使之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猜想,自我创新。如教学《专心致志》一课时,便可创设一个尝试空白情境,让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儿歌《一只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说错的下台,直到最后一个。游戏结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简单的游戏只有一个同学能留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出示课题。这样,学生在这个尝试空白的参与情境中,积极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可见,通过在“思与行的互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异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置于与所提供问题的有关的情境中,从而触发学生产生想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
2、在思行互动中以“思”为桥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的教学环节中,将品德知识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信息材料中进行思考、辨别,深化认识,进而实现“三动”,强化其主动参与的行为。一是在“思”中强化学生的“动脑”行为。教学要重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改变以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想”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机会。二是在“思”中强化学生的“动口”行为。品德教学应重视学生“开口说话”。“辩说”能加深理解,“辩说”能训练思辨能力,“辩说”更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三是在“思”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行为。教学中的活动是学生具体动手的机会。“动手”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参与行为,加深对所学品德知识的认识、感悟和理解。以教《按时完成作业》为例,先提供信息材料如下:
①看课本第37页的6幅图,了解图中反映的内容。
②看图阅读课文第38页所提供的材料。
③放学了,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阅读两个故事。回到家,小红便在家找书认认真真地阅读起来。隔壁的小青跑过来邀小红去踢球,小红说:“还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呢!”小青说:“这算什么作业呀,又不交给老师改,不怕。”小红说:“阅读是作业呀,一定要按时完成。”小青无奈,只好一个人去玩了。
问题(辨别判断):
①对两个小朋友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②小红和小青谁做得对?为什么?
以上是运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教《按时完成作业》内容对“辨思”环节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答、辨析、判断、认识,实现了“脑”、“口”、“手”的多项参与活动,其参与学习品德的主动性得到了强化,这是运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的一大优势。
3、在思行互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拓宽学生主动参与的途径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课堂里,学生参与的途径是有限的,都是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获得参与权利。而“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则以其独特的结构组织形式,思行结合,有效拓宽了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的途径。可以说,学生的参与途径越多,课堂学习就会变得更为有效。比如,在“反思”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调控下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过去在这方面做得怎样,是否还存在问题,怎样避免自己今后不犯这方面的错误;然后,把周围的人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强化是非标准,提高行为能力。这样,学生就有了多途径参与的可能,即根据实际需要,他们有了“议一议”、“比一比”、“查一查”、“想一想”、“参观参观”、“体验体验”等多种途径的参与权利,完全摆脱了传统“被动回答、接受说教”这一单一的途径。以教学《按时完成作业》为例,通过在班里就这一主题开展互评活动,看谁完成作业最好,谁完成作业最差,查找班里存在的问题,同学间相互监督;让学生反省自己过去有没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事,认识自己的不足,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内心反省,并提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的过程。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相互监督和自我检查的过程中,渗透了“评一评”、“议一议”、“比一比”、“查一查”、“参观参观”、“体验体验”等多种参与方式。可见,在品德教学课堂中,运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拓宽了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的途径。
4、在思行互动中以“行”为归宿,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判断能力。“思”是学生全面认知品德知识的过程,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行”是学生按老师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及规范,在认识道德是非标准的基础上,接受老师、同学、家长的监督,并进行德育实践,是品德学习的归宿点。在教学中,强调思行互动,以思助行,以行激思,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标。比如,在“履行”环节中,利用学生自身及同事、家长、教师相互联系的机制,以及各种德育实践,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完成学生参与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为了达到这种目标,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以教学《按时完成作业》为例,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根据下表给予的任务,自觉接受同学、家长、老师的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
(2)根据行为跟踪的具体情况,集中召开有针对性的学生的座谈会,对其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及时纠正和批评教育,对养成良好行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3)在班里开展小组间的按时完成作业情况的评比活动。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会在认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一品德点的前提下,将其付诸于具体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认真做好了“履行”这个环节,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品德实践,满足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和能力,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行为细则自评同学监督家长监督教师监督总体评价
1、“今天的功课今天做,明天还有新功课。”这个道理记住了吗?
2、这一年来,你有几次作业没有按时完成?
3、在家看书,做作业,你需要别人提醒吗?
4、这一年来,你做完作业又快又好的有几次?
5、回到家,你的做法是:①边看电视边做作业;②看完电视再做作业;③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6、这一年来,你有抄别人作业的现象吗?
要求或建议:
综上所述,运用“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实践,为变革传统的“接受式”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构建新的“参与式”学习课堂,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教师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引导、点拨、组织更为有效和科学,更符合认知规律和德性发展规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四、主动保持与家长的教学沟通
“三思一行”教学模式及其理念特别强调家长的参与与助手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深入探究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地,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和道德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但若以这种环境影响的来源作为考察对象的话,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方面: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可见,在品德学科教学中,重视和研究与家长的沟通是很有意义的。那么,该怎样去进行联系沟通呢?我们的探索是:
(一)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这样的家长会与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和家访具有实质性的不同:我们过去的家长会一般仅停留在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而我们在这里提倡强调的家长会,重点是交流经验,探讨教育方法,让家长在“思与行”的理念下建立与孩子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提高教育素质。教师面对家长需探讨些什么,要根据家长的层次、需要,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具体情况而定,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下面,就以我本人的一次做法作一个透视,以供同行反思。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根据该班学生家长普遍不善于与孩子沟通的情况,在经验交流中,作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发言,并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以下摘录的便是我那次的发言内容,仅供参考: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我国古代兵家的经典名言。在此,不妨把它引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来,试试看,看它对各位家长是否有所启示!其实,要真正教育培养好一个孩子,的确不亚于打一场复杂的阵地战。
第一,有必要提醒我们家长克服认识上的误区
在切入正题之前,我先给家长提一个问题:你认识了解你的孩子吗?
也许作为家长的你会很不满意这个提法,甚至会想:胡说八道,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我还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认识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真这样想,或许你真的犯了一个很大的不该犯的错误。我这样说,只是在提醒你,而不是在责备你。如果你真心想回答好这个问题,请先别激动,也别太匆忙,请稍稍考虑几分钟,静静地问问自己:我还有一颗童心吗?我学会拥抱孩子的心了吗?或许你会不屑一顾,以为都是做父母的人啦,还谈那个?要是你真这样认为,我敢打赌,你根本不认识和了解你的孩子。假若某一天,你的孩子突然向你说:爸爸(妈妈),今天我不想去学校了。如果你能迅速及时地微笑着让孩子改变原来的主意,并并让孩子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去了学校,那么说明你已学会用一颗童心去拥抱住了自己孩子的心,证明你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孩子。相反,如果你扬着鞭子让孩子哭着鼻子去了学校,或是用金钱哄他去了学校,也只能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亦说明你并未真正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然,有的家长也许会承认,我们的确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时总是被孩子提出的问题搞得莫名其妙,可我们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又得做家务,哪有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去认识了解他们呢?这的确是一个客观问题,拼命工作对社会来说,是再美不过的事了,说明你很有责任心,有责任心是干好一切事的基础。作为家长,你既然已生了孩子,就不应该把他视为一种仅仅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认识到教育孩子也是你工作的一部分。有家长不是说,你有下班和晚上吗?那你为什么不用这闪光的一刻去认识、了解你的孩子呢?只要真正想去这样做,其实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你想想,你想和孩子经常呆在一起是不太可能的,不仅你有自己的工作,而你的孩子同样有他自己的工作——那就是学习。等你下班回来的时候,孩子也才能背着书包踏进家门,你为什么不趁孩子踏进家门,叫你爸爸(或妈妈)的一刹那,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和伟大呢?请记住:你只要拥有了一颗童心,你就拥有了孩子的心。
第二,别忘了攒点时间,留心一下孩子的愿望
如果你已学会用童心去拥抱孩子,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了。如果你一定要我概括出几招认识了解孩子的方法,那我只能对你说:攒点时间,留心一下孩子的愿望,让孩子讲真话,做孩子的听众和朋友。
关于怎样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我想举一个我的朋友的例子,以供各位家长思考。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高中教师,可说是够忙的吧。可他却能忙里偷闲,将孩子的个性、爱好、欲望、满足等心理变化记进自己的日记簿,随时掌握孩子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告诉我,他除星期天陪孩子玩玩孩子喜欢、高兴做的事情外,每天晚上都要和孩子呆上几分钟,谈谈孩子喜爱、热衷的问题,而且是以一颗童心去跟他谈。这样,他既让孩子知道了他不仅是爸爸,更让孩子知道爸爸是他知心的听众。因而,孩子无论有什么事,都喜欢跟他说,其结果当然是拥有了孩子的心。
第三,要让孩子真心地说你好
我的这位朋友能拥有孩子的心,这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他的孩子都是一件值得幸庆的事。当然,这并不是一概不变的规律,孩子的心理变化是随时随地的,我的这位朋友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要上课的时候,孩子突然说:爸爸,我想去公园,你能陪我去吗?他当时好生奇怪,但他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向他提无理要求的,便微笑着对孩子说:当然可以,只是要有意义;不过,你得跟爸爸讲清楚是什么事。孩子脸上露出喜悦,把嘴挨向他耳边,小声地说:老师今早画了一幅猴子,要我们也画一张,我想来想去,总觉得不太象,可又说不出,想去瞧个明白。当时,离上课时间还有半小时,他知道时间已不太来得及,便问孩子:老师说什么时候交?孩子回答:下午放学。他说:行,不过今天只能看猴子,而且是一个。说完,便把手伸到孩子面前,孩子领会了他的意思,勾着手就跑。他和孩子汗流满面地跑到公园,就指向那只最大的猴子,孩子眼睛转了转,自言自语地指了指,突然高兴地叫:爸爸,找到了。不容他多问,孩子拉着他就跑出了公园。他们到学校时,铃刚刚响,孩子非常兴奋,甜甜地对他说:爸爸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