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12

第12章 语文与文学审美

众所周知,语文课本的选文中文学作品的比例最大,且大都是名家名作。因而读解这些课文,就得讲究文学的审美教育。先说生活化阅读,就是用生活经验来解读。夏丏尊于《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中举例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里提及的信念,强调了语感养成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既是感觉,就不尽是理解的,更是体味的。从作者的举例来看,对于这些语词的解读,都是渗透了生活经验的。夏丏尊在《读诗偶感》中说:“文艺作品的有意味与无意味,理由当然不很简单,说法也许可以各人不同吧。我现在所觉到的,只是一点,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有意味,否则就无意味。”此种解读,正是基于生活立场的。接着作者举了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即李白的《静夜思》,认为:“这首诗从小就记熟,觉得有意味,至今年纪大了,仍觉得有意味。”不用说,这样的诗结合着生活经验,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有生活经验作基础,欣赏中较能引发共鸣。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就如把鸟儿放在林子里一样,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著名观点,此种教育可以沟通生活与书本,从而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活与书本可以对照着读。

当然,由于文本多种多样,而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就文学审美来看,又还得拓宽视野,这拓展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比如课内读了某一家的作品,感觉有兴味,课外就可多读一些。林语堂说:“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照林语堂的说法,就是找寻精神上的朋友。也只有这样的读书,才是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说得上痛痒相关。另一种方式是找寻优良的选本,从选本入手,也可识得许多名家名作。孙犁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中说:“我从来也不敢轻视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像这样的选家,这样的选本,造福于后人的,实在太大了。”为人所公认的优良选本,就是首选的读物。再由选本涉猎开去,就可拓开阅读的视野。还有就是突出一些经典名著,比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文学作品,举其大要,诗方面有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及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文方面有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辞赋骈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小说方面有短篇的“三言”与“聊斋”及长篇的四大名著,戏曲方面有杂剧与传奇,然后就是现代文学及外国文学。这些在课本的单元中都有涉及,只是分量不多。语文学习不局限于课本,而是要比课本多一些。文本的种类多样,且不管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或现代文学等,只要用心选择,不愁找不到个人的阅读兴趣。朱光潜在《谈文学》的序中说:“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这段话,可提纲挈领地表明作者对文学教育的看法。即除了强调多读多写外,就是很看重文学趣味的培养。何谓趣味,朱光潜在《文学的趣味》中说:“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这里就是用趣味一词,来兼指文学的欣赏与创作。

朱光潜在《谈趣味》中讲道:“趣味无可争辩,但是可以修养。文艺批评不可抹视主观的私人的趣味,但是始终拘执一家之言者的趣味不足为凭。文艺自有是非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不是古典,不是‘耐久’和‘普及’,而是从极偏走到极不偏,能凭空俯视一切门户派别者的趣味,换句话说,文艺标准是修养出来的纯正的趣味。”趣味的养成,不是一下子就能纯正的,仍旧是由杂趋一。至于负面的因素,则是要能抵斥低级趣味。朱光潜在《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中列有侦探故事、色情描写、黑幕描写、风花雪月的滥调及口号教条等,这些是内容方面的低级趣味。至于形式或表达上,《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中又列有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憨皮厚脸,油腔滑调;摇旗呐喊,党同伐异;道学冬烘,说教劝善;涂脂抹粉,卖弄风姿等。而一旦有了纯正的趣味,就可换一种眼光来看人生。朱光潜在《文学与人生》中说:“抓住某一时刻的新鲜景象与兴趣而给以永恒的表现,这是文艺。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得一个有‘道’之士。”人生的艺术化,是作者念念不忘的话题。他认为这与其说是文以载道,不如说是因文证道。人生或生活中最有味的,就是此种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