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13

第13章 语文与人文养成

《世说新语》中记:“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对语文学习来说,知识要经由文本及读写转化为能力,但能力也只是中间环节,不是为能力而能力。由知识而能力及修养,才是渐入佳境。语文修养或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大体上说有文学教育、文化传承及人文养成。文学教育,是一个审美的空间。文化方面不止于积累,还有传承之义。至于人文养成,应是有益于身心的人格教育。

何为人文性,《周易》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有教化之义,就是通过教育或教导来养成。《礼记·学记》中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要转变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得由教育入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为人熟知的,强调的正是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正如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器。且看古人是如何教化的。《礼记·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话语大致说的是每年都有人入学,隔年考试学习情况。一年的学习,可考查经文断句及辨别主旨;三年学习,可考查是否专心学业及乐于相处;五年学习,可考查是否广博学习及亲近师长;七年则讨论学问及选取益友,是为小成。到了第九年,考查是否能触类旁通,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才叫大成。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除了学业的进展外,更重要的就是人文养成。

不妨再引《大学》中那段著名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里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地画出一个人的人生曲线。以修身为本,向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是正心诚意及格物致知。而修身,正是人的身心修养,即人格教育。《大学》中还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对君与臣、子与父及友朋交往,都各有行为方面的规范。人格教育,就是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或者说指导自己的行为。

《礼记·学记》中又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里所说,则有方法论的意义。即善于引导学生领会,并能举一反三,就可以说是继志了。所以,教化或教育中,又得警惕那种强迫认同的做法。人文中的要义,还有一种自由,这或许是最为可贵的。而人文陶冶,就在乎选择的自由。人的个性、尊严、品格、价值、信念、理想、追求、关怀等等,都可以是美好的,但在教化中采取强迫认同的做法,却不容乐观。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说:“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人文事业的追求,不是靠手执教鞭将你打,更不能在艰难的寻求中丧失童心。童心的可贵,可以让人尽可能地回复本真,或者说不至于离得太远。人文修养,只要有助于养成即可,不必过于预设生成。对于文本的人文内涵,强迫认同与拒绝接受都是极端的做法。但在合适的引导下,是可以有所陶冶的。其实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践性,都不可过于急功近利。比如语文课本,就不宜替换为人文读本。此种读本,往往人为的设计过多。换言之,语文课本仍以多样的文本为主,并尽可能地突出一些名家名作。体现于教学操作上,也不宜将语文课上成人文讲座,比如就某个人文专题展开探讨。人文内涵仍旧含蕴于文本中,通过文本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并有所养成。

人文精神,讲究以人为本,是人对自身及其种类或族类的关注。至于人文关怀,也就是要关注人的存在与价值,即真善美,还包括终极关怀。人文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诸如尊重、关爱、沟通、人格、人性等。而今的语文教学及人文养成,当然不大可能照搬儒家的那一套做法,但有没有一些较关键的说法呢,应当是有的,比如人生观方面。孙犁在《读作品三》中说:“人生观是作品的灵魂。人生观的不同,形成了文学作品不同的思想境界。”这虽然是就作品而言的,但也是人生及思想的体现。人文养成,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导向。至于自然与社会,还可视为人生的两个参照,有助于认识人生。其实成长的年轮,也就意味着人生观的逐渐形成。由人生观而世界观,则是关注范围的扩大,即对于人生世事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及选择。有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健康的人格。至于有了健康的人格,除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外,理当有用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