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24

第24章 文本与三维目标

语文教学有三维目标之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落实于文本之中,这里略为言说。先说知识与能力。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章读写知识及文学文化知识等。一般地说,知识的运用就是能力,但语文知识有其特殊性,即不是纯知识,不同于数理化,其作用不在于知识的单独运用,更多情况下是用来辅助文本学习。文本作为有条理的语言,比起人为设计的语言碎片来更便于学习。语文教学中,文本是绕不过去的存在。当然,教学中可以有一些知识性的了解,然后大可在文本中建构生成。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形容祥林嫂沦为乞丐时,有这样的形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里的“空的”,是倒装。若有语法上的一些了解,就知道这是定语后置,但不必转而讲解语法,其作用仍在强调祥林嫂的困苦。

不仅语言知识的讲解不见得会转化为语言运用,就是文章读写知识的讲解,也不会迁移成能力。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道:“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临时搬出一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要把整个儿的兴致分裂得支离破碎了吗?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的受用。”知识化为技能,必须养成习惯。或许此种习惯的养成,仍旧离不开对文本的揣摩。语文教学中,知识性的了解是必要的,但其作用还在于辅助文本,而不是代替文本。其实知识性的了解,除了在文本中生成外,还可结合文本,设计一些练习,因为讲练结合,仍是教学的有效手段。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罗列,以期通过记忆来巩固,此种缺乏文本参照的做法,等于过屠门而大嚼。

语文教学仍得借助于文本,且不管读还是写,而过程与方法这一维体现于操作中,主要的就是如何解读文本。一般地说,由于阅读的文本有着文体上的稳定性,教学中大都依托于文体来展开。教材的编排,也多按文体来组织单元,但依托于文体来展开,还得结合其他手段,比如方法的运用、能力的提升及问题的探究等。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文本适于朗读,就可加强朗读,从朗读中体会文气节奏;有的文本适于精读,不妨多一些讲解及练习;有的文本需要慢一些读,才便于领会;而有的文本则需要反复地读,才能加以巩固,等等。阅读能力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及评价等,都可结合文本进行训练。至于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还可展开探讨。探究中,除了把握文本内涵外,还可关联背景,以期认识上有所深化,或了解得更全面一些。

如何解读文本,曾经流行过一种模式,大致就是讲解字词、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再讲一些写作特点。这本来不失为一种教学法,但若形成了模式,就会将所有文本作千篇一律的解读。不用说,老是这样解读,是很乏味的,但此种模式解体后,对模式的渴望仍在期待之中。有模式便于操作,但模式又会使操作固定化,这是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其实语文教学中可以多一些操作的手段,但不一定要形成模式。而今较通行的教学观是一种对话理论,当然不是师生间的直接对话,而是通过教材来对话,那么只要对话能够较顺畅地展开,教学操作就是可行的。

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重于文本内涵的陶冶作用。先要能领会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态度,即作者表现了什么,再就文本中所反映的价值观作一些认识及评价。此一维的提出是要有助于人文养成,但强调人文方向,也要避免一些操之过急的做法。比如就文本中涉及的某个人文课题,展开专题探讨,这无疑是过于超前了。再就是人文的要义中有一种选择的自由,本不必强迫认同。如此回归于文本,阅读理解是更基本的,至于鉴赏评价则可以有一些个性的解读,即先要能读懂,喜好与否则不妨各有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