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25

第25章 阅读教学面面观

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第一课就是《文章面面观》:“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至于所列的项目,有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收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

文章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又各有层次。先说内容层面,有背景及意图、对象、类别及具体内涵等。面对一个文本,先要了解相关背景,即关联到作者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人都处于一定的时代及环境中,知人还得论世,或者说论世更能知人。不用说,知人论世都有助于理解文本。鲁迅也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里讲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关联到作者及所处的社会。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关联到所处的社会或时代,就是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心里有一种苦于无路可走的彷徨。但有的论者说是作者家庭生活的苦闷,这就只见其小而不知其大了。还得了解写作的动机、意图及目的。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有对学生及烈士的纪念之义,但其用意还在于揭露反动当局的黑暗凶残,从而表达愤慨。再就是知其对象,简单地说就是写什么的,可揣摩标题。比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是写人的,写的是学者金岳霖,通过一些琐事来写出人物的性情及学养。又如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的是一次演讲,属于记事,但着眼点仍在写人的性情及学养。

时下的阅读指导,将文本分为社科类与科技类及文学类,又调整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都是着眼于内容的。对应于思维,也可分为抽象文本与形象文本,即社科类、科技类、实用类偏于抽象,而文学类以形象为主。就阅读上说,抽象文本重在理解,形象文本重在感知。抽象文本的解读,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从而梳理出内容的条理来,至于抽象文本中的事例,也有些形象感。形象文本,则显然以形象的感知为主。诗歌常常借助于意象来经营,而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中写到的物事。意象有自然事物也有社会事物,但这样的区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了什么内涵。诗情诗意的表达,主要就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完成的。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精心选取了金柳、青荇、潭水、彩虹、星辉等意象,用来表达一种离别时的眷恋之情。再如戴望舒的《雨巷》,其意象的经营主要是通过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用以表白相遇的渴望以及难以遣去的惆怅。小说有三要素之说,即人物、情节及环境。三者之间以人物为中心,人物的言行就构成相关的情节,至于环境则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以人物为中心,则各种事件及环境的表现,都要服务于人物的塑造。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就是先突出人物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然后便围绕着这个人物,讲一些相关的事情。散文中所写的人与事及景与物,大都是观感的印象。

文本内涵的把握,有大中小之分。大的方面就是思想感情及态度,小的方面是一些细节及场景,介于其中的则是理清思路及表现。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思想内容是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感情态度上则表达出无尽的眷恋,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小的方面则精选了若干场景,有小院赏秋、北国槐树、秋蝉残声、秋雨话凉及北方果树等,从而表现出那清与静及悲凉来。至于行文的思路,除了情感线索外,又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来展开。对于文本内涵的把握,大中小三个层次应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文章形式,包括文体、结构、技法、语言等层面。这其中当以文体为主,因为文体不同,结构与技法及语言也就不一样。关于文体分类,古来大致就是诗文对举的格局。诗有古体与近体之分,近体诗又有律诗与绝句之别,此外还有乐府、词及曲等。在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文体,这其中偏于记叙的有记、叙、传、状等,偏于议论的有议、论、辩、说等,难以归类的还可有杂体。至于介于韵散之间,尚有辞赋等。小说及戏剧,在古代不受看重。现代以来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提升了小说及戏剧的地位,因而文学上流行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这其中,不属于诗歌与小说及戏剧的都归入散文,散文中仍然文体甚多,常见的有小品、随笔、杂文、报告文学等。关于文体,古人也说过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因而理解上还要灵活或弹性一些。结构有内外之分,内结构是行文的思路,对于思路的把握,可理头绪及抓线索等。至于外结构,则呈现为相应的段落层次。分层次,就是合宜合理地划分段落。而划分段落所依据的,仍是文章结构的一般原理。文章结构,最基本的组合是三分法,即开头、中间与结尾;还有四分法,即起、承、转、合,比三分法多了一个层次。于是许多文章不是分为三层,就是四层。构成文本的段落有多有少,有的段落较重要,有的则只起过渡作用。分析文本结构,要注意过渡段的承上启下之义,至于结构关联着文体,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现代诗讲分节分行,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散文的结构则更为自由。

技法上,最为繁多。若由小而大,则有的修辞也是技法,如象征、对比、衬托等。关于修辞与技法的区别,或许修辞大都着眼于语句层面,技法则关联着篇章。表达方式也是技法,且还是最为基本的,有记叙、抒情、说明、议论等。文本解读中,有的技法较常见,比如烘托、渲染、抑扬、铺垫、伏笔、呼应,再如传神写照、情景交融、因事见理、托物言志、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小中见大等,但不少技法仍要结合文体,才更为到位。比如诗经有赋比兴,汉赋重铺陈,骈文讲对仗等。古诗多以意象的组合为主,并形成意境,于是意象及意境分析也就成了古诗鉴赏的重点。小说侧重于叙事,其进程很讲究悬念、巧合、误会、突变、逆转等,此外还有角度的选择及人称的变换。有的技法较特殊,比如曲笔,不直接或不便于说出才用的。语言方面,要注意语体的差别,除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分外,同为书面语,还有应用语体与科学语体及文学语体的不同。关联着文体来看,则诗歌的语言最凝练,散文的语言有书卷气,小说的语言可趋于日常化。语言还与作家的个性有关,呈现于文本中,就有风格之不同。

阅读教学对应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一般的做法是由形式入手,进而解读内容。但除了内容与形式的把握外,体现于操作层面,尚有方法的讲究,诸如预习、导入、朗读、讲解、提问、讨论、板书、练习等,都是经常用到的方法。就优化课堂教学而言,可依据文本特点,突出一些环节,而不必逐一演练。再如解词释句、划分层次、讲解内涵、问题探究等,此种教读法应当是最为基本的,且兼顾了文本的形式及内容两个方面,但操作中仍要有所侧重,切忌那种千篇一律的解读。又如多元解读,是时下较为流行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认可了解读正是多元的。但不管解读如何多元,仍是哈姆雷特,则其中就有共性的一面。多元解读与共性解读,也要有机结合。还有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也要适度。比如讲陶渊明的诗文,可以讲隐士的高洁情怀,但不见得要对隐士文化作专题讲解。延伸或拓展的前提,就是大可不必溢出文本之外。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则明显是由教读向自主阅读迁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