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要素除人物、情节及环境外,还有主题、情感、结构、细节及场景等。这些要素体现于文本中,往往各有特色,相应的也可成为教学的侧重。这里以鲁迅的小说为例,谈一谈各要素及侧重点。先说人物,以塑造性格为主,情节及环境等,都要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比如《孔乙己》中,就是先突出人物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然后围绕着这个人物,讲一些相关的琐事。比如偷书,偏说窃书不算偷,强为辩解。又如喝酒从不拖欠,显得品行比别的酒客好。再如分茴香豆给小孩吃,却说什么“多乎哉不多也”。这些琐事都很有表现作用,显出孔乙己不失质朴,却又不能安于小事过活。至于人物的最后出场,则是坐在一个蒲包上,极为落寞,从而活画出一个深受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形象。小说的人物形象有扁形与圆形之分,扁形人物多突出一些性格侧面,圆形人物则较为复杂。大体上说,像孔乙己这样的形象还是趋于扁形的。但如《阿Q正传》中的阿Q则就是圆形人物,其性格被归纳为精神胜利法,包含着许多在对立中互相转化的性格要素,如自高自大与自轻自贱、渴望革命而不理解革命等。
且就情节本身来说,有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局之分,有的还有序幕与尾声。但小说叙事的讲究,还表现在头绪或线索可以多元化,从而形成复杂的格局。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表明各有线索,却又不无关联。比如《药》中就有两条线索,可作明暗之分。而两条线索都由药即人血馒头关联起来,既点明华老栓买药治病的愚昧,又暗示着革命者夏瑜的被杀以及平民百姓对革命的不理解。情节的开端写华老栓买药,暗线则是革命者夏瑜被杀。发展写小栓吃药,暗线却是革命者的鲜血成了治病的药。高潮写茶客们谈药,明线是谈药效,实质上谈的仍是革命者。结局写上坟,明线自是华大妈上坟,暗线则由夏四奶奶的上坟引出坟头上还有一圈红白的花,从而表明对革命者的纪念,也预示着革命后继有人。
环境方面,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比如《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绘就是社会环境。“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通过爆竹的燃放,写出新年及祝福的氛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祝福的忙碌,显其隆重,因为关系到来年的好运气。祝福那么隆重,可见在鲁镇人心目中的重要,但正是这样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对祥林嫂的生存构成了一种逼迫。她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也即被挤出了那个似乎人人都有份的祝福圈子。祝福,再加上只限于男人拜,祥林嫂便处于神权与夫权的双重压迫之下。从更大的背景来看,则是处于神权、政权、族权、夫权这“四大绳索”的捆绑之中。
主题的归纳。比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人力车夫撞倒了一个老女人,在坐车的“我”看来,事情并不严重,但车夫并不这样认为,而是主动地承担了责任。这个突变,使得车夫的形象在“我”的眼里变得高大起来。“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个题旨,不用说是升华了的。而从情感态度入手,也是贯穿文本的一个方式。因为情感及态度,往往在行文中自成一条线索。比如《故乡》,文中写“我”于深冬之际回到故乡,卖了老宅,举家迁移。此一行踪串起若干人事,颇多感慨。回乡本为搬家,由于心境不同,便显不出故乡的好来。“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心绪的黯淡,引出的人事也是琐细无聊,比如豆腐西施的行为。就是与闰土的见面,也被一句“老爷”叫出隔膜来,于是便只有向记忆中找寻一些美好。只当少年闰土的形象在下一代的水生身上还有一些体现时,作者才感到一些慰藉。“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里讲到的生活之路,还充满了反省及反思。“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情感态度的流露,有着深沉的感喟。至于路的比方,仍表明一种希望或探索。这里情感态度的剖析与主题的归纳,还可以结合起来。
至于细节或场景方面,比如《社戏》,作者先讲都市戏园里人声嘈杂,让人不耐烦,来反衬出乡间空阔地带演出的社戏另有意味,尤其是连带着儿时的记忆。于是作者便写小时候在外祖家看社戏的事,颇有铺垫。一群小伙伴想去赵庄看戏,先是没有船,有了船又没大人来划,然后是小伙伴自己撑了去。作者便以不无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月下的景致:“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对小孩来说,这既是看戏,也是贪玩。于是回来的时候,便又去拔罗汉豆来煮。而第二天六一公公送来大碗的豆,却没有昨夜的好吃,自然此后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小说中所写的对社戏的回味,饱含着对童趣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