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74

第74章 作文中间接经验的转化

作文取材于生活,就大方向来说自然是明确的,但也曾有过狭窄的理解,即局限于个人所能接触到的现实,且往往是扁平化的。如此反映到作文中,多是大同小异,甚而不无雷同。其实作文除了直接经验外,也可写间接经验,尤其是书本材料。从间接经验中取材,作文可写的范围就广阔多了。间接经验既可弥补直接经验之不足,又可拓展空间,提升境界;且就作文具有练笔性质而言,更可借助间接经验来多加操练。至于间接经验如何转化,在议论文中主要是充当论据;而在以记叙为主的作文中,则有诠释、化用、再现、演绎、新编及想象等。这里结合一些高考作文,来看一看记叙方面的转化。

先说诠释,或者说解释。“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我想握住你的手》)这里依据对鲁迅的了解,对手作了诠释。那双手虽然干瘦枯黄,却依然流淌着热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再看化用,化用不同于引用,是一种有机的整合。“惶恐滩头,零丁洋里,涛声依旧,叹息不再。然而,时间只侵蚀了一个人的物质存在,却无法风化那煌煌诗句中的记忆,谁能忘记文天祥的辛苦遭逢,干戈寥落?谁又能忘记那个闷热的雨夜,矮小的地牢中挥笔走龙蛇的高大身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他正是借天地正气哺育自己,‘睨柱吞赢,回懿走旗’,用一颗丹心书写青史,翻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每一个人都会从记忆深处被这个踏过七百六十年的生命震撼,时间或许会淡褪了文字,磨损了书卷,却无法抹去那一片回忆。”

翻开《史记》,看秦王一统天下,项王自刎乌江,廉颇负荆请罪,屈子怀石投江……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从眼前浮现,那些故事也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时间只能销毁一本又一本《史记》的版本,却永远风化不了那宏伟的气魄,机敏的谈吐,磊落的人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这本书能传之后世,绽放其应有的光辉。而今,他的梦想已然实现。“时间风化掉了那些卑俗的记忆,却让一位史官的形象愈发不朽。”(《贝壳·划痕·记忆》)这里写的是“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化用了文天祥及司马迁的事例,表明他们的精神长留于民族的记忆中。

比化用更为具体的,是再现,且大都落实到一些细节及场景上,从而情景化地再现出来。比如,“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濮水边。清幽的月光下,一位孤独的老者,徐徐的背影。只听到一句:‘宁拽尾于涂’来回答请命的使者。他那无所待的逍遥游,他那如大鹏般的志向触动着我的心灵。荣华富贵尤可舍,权势名利尤可抛,这就是庄子,做着‘蝴蝶梦’的庄子。醒来之后,物我已两忘,不知是‘我’变成了蝶,还是蝶化成了‘我’。这棵孤独的守候月亮的树永远竖立在我的心中。”(《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文中写到庄子,有其形象感。月亮树的比方,也是具体形象的。

又如,“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载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人与路》)

这里再现的是阮籍穷途痛哭的典故,细节描写甚为生动,写出了阮籍心中的郁闷。

化用与再现的手法,大多还是局部的运用,若是整体地呈现出来,就是演绎了。演绎,一般以文化名人或文学形象为载体,借助于相关的背景材料,且叙且议。比如: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抹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支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浏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这篇《北京的符号》,便以老舍为载体,关联其生平及作品,从而展现出老北京的韵味来。就手法上说,虽有化用与再现,但就整体而言,则是以人物为主的演绎。老舍的事例,原本是可当做一个材料来使用的,但若加以扩充,就有载体之义,至于压缩一下,仍是一个材料。此种构思,大致是本着题意优先的做法,又吸收了文化散文的一些写法,可谓调和而成。作文中不管化用、再现还是演绎,表达上有叙有议,大都趋于散文化。

同演绎一样,颇具载体之义的,还有新编故事或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只是一种写法,借助于故事的蓝本,再发挥想象,从而添加上一些细节及场景等。此种写法大都在原有的框架上加以改造,用以阐明题意。而对于阐明题意来说,故事也就成了一个载体。

例文:《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

话说愚公虽然是个老实的粗人,但在移山之前却深思熟虑了一番。

“两座大山把我们与外界的发展机遇隔绝。山,正是山,让我们看不到富庶与繁华,让我们得不到机遇与发展。”想到这里,愚公更加精神抖擞。

“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无论多大的山,我也不怕。即使是让我一个人去做这件事并且苦死累死,我也心甘情愿。”愚公自言自语道。

同村的智叟是当地有名的零售商,赶着骆驼队一趟又一趟地把山里头买不到的生活必需品从山外的城市运进来,然后高价出售给乡亲们。乡亲们由于出山不便,为了生活不得不接受智叟的高价物品。智叟靠着两座大山一天天暴发。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落户安家,让自己不再是穷苦的山里人,不要再和那些臭乡巴佬打交道。

愚公为了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他自动工以来,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而智叟也为自己的理想穿梭于山间,他挣钱的劲头不比愚公移山的差。由于二人都是在山间工作,碰头的机会也比较多。哎,你看他们不是聊上了吗?

“傻瓜,多向我学学吧,挣那帮乡巴佬的钱让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你这样拼死拼活,对自己有多大好处?”智叟用一种智者的口气“教育”着愚公。

“为了咱的乡亲们,我顾不上自己的好生活。乡亲们来帮忙移山的也渐渐多了,我愈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愚公很认真地说道。

“哦,还有,乡亲们对你的意见很大,有的甚至骂你贪得无厌,自私自利。作为同乡,我奉劝你好好改改。”“笨蛋!聪明人只会对自己好。”智叟驳道。

“对大家好,才算真正对自己好。”愚公很沉稳地说道。

“你我人生准则不同,所以话不投机。不过我希望你还是改改,好自为之。”

随着十几个春夏秋冬的更替,山里面与山外面已经由一条大道相连。乡亲们自己到城里买自己所需非常容易。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愚公常在村头的路边看来往的行人,一脸满足和高兴。而智叟在两年前已被乡亲们赶跑了也骂臭了。

第二年的春天,愚公就离开了人世。也许正如他所说:“我顾不上想自己。”大家的事刚办好,他就这样去了。村里人为纪念他,就在村口边立了块碑。碑的上面是愚公的头像。下面刻着一段话: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

这篇作文对应的话题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选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无疑是符合的。文中先写愚公的内心独白,即自言自语,再侧重于对话来表现不同的人生观,相应的,则有一些场景的安排及细节的补充。愚公自是看到了别人,才为别人着想;智叟则除了对愚公的讥讽外,还是一个只看到自己的零售商人。不过既然是新编故事,就得有些改动,以符合题意的需要。那就是愚公虽不曾把山移走,却开通了一条通向山外的路,从而连起外面的世界来。这个题意的开掘,颇有现实的意义。要致富,先修路,愚公的想法有了现实的参照,就更合乎情理了。

故事新编的写法,往往不只是简单地记叙一件小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叙事能力,可以说是小说化的。比如高考作文《珍珑》,文中写的是古有善弈者留一残局,帝弘历好弈,欣然前往。但也未能破解,只好认输。至于原因,就是未能在心中“留一点空白”。这篇作文就写法而言,主要靠的是想象力的发挥,可谓想象作文。但从叙事上说,又颇有小小说的意味。从文体上看,很接近古代的笔记小说,且基本上是用文言写就。至于主人公不再是某生,而换成了帝弘历,这当然是现代人的大胆设想了。

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讲到间接经验的转化。“间接经验原非作者亲身的经历,可是作者把它写入文章中去的时候,普通常和直接经验同样处置,也像写自己的经历一般写去,仿佛都是亲眼见过的样子。”这里强调的,就是间接经验也可以记叙性地展开。一个方向是叙议结合,且叙且议或夹叙夹议;另一个方向是转变为叙事,讲究事件的进程及角度的选择等。且就提升而言,前者可以形成散文化的笔调,后者则趋向于小说化。

例文一:《我想握住你的手》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如你的手触进人生和历史最深最重的一页?

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坚硬,关节粗大。其实这本应是一双秀气的手,绵软白皙,最适合江南书生踏雪访梅,饮酒邀月。这本是一双翻唐诗填宋词的手,也可以调朱粉点秋香。但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磬的长夜里,你选择用这双手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动腐朽组成的阵营。你用这双手紧握长矛,横立着战斗。你坚定地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

我动容了。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着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我真想握着你的手啊!握住了它就握住了永恒。身体是速朽的,于是追求永恒就成了许多人的梦想。但永恒和权势无关,和财富无关,和生命的长短无关,和欺诈无关。一切的假、丑、恶在时间面前,都露出原形。假饰越多,反差越大。永恒只和爱有关。先生的爱是不要一切装饰一切铺垫的烈火之爱,如奔火而去的飞蛾——爱就要爱得痛入骨髓,甚至粉身碎骨。在毁灭中却又得到永生。历史证明永恒的权利属于人民。当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你选择了用笔说话;当大家都用笔说话的时候,你却选择了沉默。无论你说话还是沉默,都为了人民。心中有了人民的人,人民也将永远记住他。因此人民会庄严地宣告说鲁迅先生是不死的,他是我们的民族魂。

我在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这就是你给我的解释吗?

紧握这双手,在现代的肤浅和喧嚣中,我站成了一棵树,硬成了一块石,凝成了一抔土……

例文二:《珍珑》

古有善弈者,居山林中,生平之战,未尝败绩。世人疑为神也,诣之者甚蕃。然其居无定所,人寻而不得,皆郁郁而返。脾性怪异,不喜人众,好冷清,一入棋,则物我皆忘。年过半百,不欲默默无闻于后世,遂穷毕生心血,布一残局,望后人破之。局成之日,呕血而亡,双目凹陷,发尽白矣。千载百岁后,境随时迁,局已失传,世人寻之,均不得。

时至乾隆十二年秋,局乍现于清觉寺。帝弘历好弈,闻之,欣然前往。清觉寺建于孤峰之巅,终年积雪,鸟兽不至。帝叹曰:“地势且险如此,则复棋局耶?”全寺上下,陈设简陋,人止一老僧耳。僧引帝至局前,见局虽古而不污,莹白光亮,嚼然如纸。帝执白,僧执黑,局开矣。

帝见局中白子似通未通,似死非死,甚怪。思忖良久,落子于“去”位七九路。僧赞曰:“吾皇不争小而争大,不落‘上’位落‘去’位,智也!”遂以黑子应之。帝落子于“去”位八八路,笑曰:“朕君临天下,岂为锱铢必较之人?”僧应黑子,曰:“请恕老僧之韪,吾皇可谓之‘智’者,而不可谓之‘慧’也。”帝曰:“何也?”对曰:“佛祖之修正法门为‘戒、定、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而定,因定发慧。’吾皇之棋,张扬有余而收敛不足,此无‘戒’也。既无‘戒’,何来‘定’,何来‘慧’?”帝不语,颇不以为然,落子“去”位七六路。如此十余回合,“去”位白子尽死矣。僧曰:“《法句经》云:‘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吾皇以为如何?”帝曰:“喏。”

帝低首苦思,反击“平”位七三路。僧赞曰:“不入旁门,直攻要害,妙!”遂应黑子,以攻势化攻势。良久,帝不落子,僧问曰:“吾皇何故踌躇?”帝曰:“若攻,则七三路白子必死;若保,则失先手。是故踌躇。”僧曰:“何不弃此子?”对曰:“此子乃进攻关键,弃之,则攻势不存。”思忖再三,落子七四路,保子。然帝先手已失,止十余回合,“平”位白亦尽死矣。僧曰:“经中有云:‘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此大善也!白子只求自保,此无‘善’。无‘善’,焉能胜?”

帝弃子认输。僧曰:“吾皇非破此局之人。”帝问:“然则何人可破此局?”僧不答,反问曰:“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为人生八苦。吾皇以为,何为最苦?”帝曰:“求不得。”僧笑曰:“八苦之源,皆为人也。人有欲,则有苦;人无欲,则无功。世人求有功亦求无苦,均不得,诚不如其无‘空’也。所谓‘空’者,心中之空,人中之空,世中之空,无张无敛是为空,无胜无负亦为空。留空于心,则明得失;留空于人,则无胜败;留空于世,则无苦有功皆可并存也。破此局之道,盖留‘空’耳!”

帝默然,有所悟。遂回宫,下旨拨款修寺。然峰巅已空,止余白雪。人寻寺,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