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之美
8176300000075

第75章 谈谈再现手法

作文中的材料,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但不管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要结合文体来用。对于间接经验的使用,在议论文中主要是提供论据,而仍以记叙为主的,则可化用及再现。化用不同于引用,是有机地化合各种要素或方面。运用中可先分解,再有所整合。至于再现,主要是再现一些细节及场景,合而言之,也可谓再现的是情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这样说:“间接经验原非作者亲身的经历,可是作者把它写入文章中去的时候,普通常和直接经验同样处置,也像写自己的经历一般写去,仿佛都是亲眼见过的样子。”至于“间接经验无法明了事件的微细部分,是很明白的。而作者在叙述文中为要传出真相,使读者领会,往往非凭了想象把事件的微细部分一并写述不可”,于过程的叙述中发挥想象,突出一些情景,可以使表现更为生动。

例文:何为《贝多芬:一个巨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摆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凌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叫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本文开头先写客人恳求女佣带他去见贝多芬,便通过女佣来介绍,并着重描述了贝多芬工作的屋子。陈设中,突出了两只大钢琴,大可表明与主人的关系。屋子的主人常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摆设的凌乱就与此有关,可视为一种反衬,从而看出贝多芬对工作的投入。)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再现,包括各种细节及场景等。这里的肖像及动作描写,便是文中的重点。先突出身躯,即宽阔的双肩能担负命运的打击。而衣服的陈旧,表明不在意于外表的修饰。有趣的是,助听器已失去效用,却还挂在衣服的后面;或许是觉得仍与工作有关吧,这才没有摘去。至于动作方面,写的是惯常的行为,表明对工作的投入。再回到脸上来,那脸、那头发、那眼睛及嘴等,都表明人物承受着许多愁苦,却又有着坚韧无比的求生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这里写客人与贝多芬通过笔墨来交谈:“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让别人觉得难以接近的大音乐家,在了解到客人的意图后,回答却是善意的,且不无谐趣。接着,贝多芬表白了自己的内心,即不同于外人所误解的厌世,而是有着一个美的音乐世界。音乐家最大的痛苦是丧失了听觉,但生命中激昂着音乐。)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不管贝多芬的抒情独白,还是作者的议论点题,都说到大音乐家厌恶别人打扰,为的是要得到孤独与宁静的生活,但同样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就是情景再现中所要表达的主旨。而“永恒”,即音乐。在那里,不仅沟通着社会,还关联着自然,是由社会与自然及人生合奏出的一个世界。文中的情景再现,写出了贝多芬的孤独,也启示了一种精神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