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是给文字材料的,也包括图片。有的材料较完整,或者说有其自足性,如故事、寓言之类。既可抓关键词句,又要整体把握。比如:“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文中的关键词句有:“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它也很可爱啊”!无疑地,都是值得捕捉的题意所在。但就整体上看,乌鸦的举动只是一种模仿,而模仿的层次是较低的,所以从境界上看就不见得很可爱。而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则对其不自量力,还有所针砭。至于材料不具有自足性的,大都是一些解释或说明,对题意不无提示作用。
由于材料文字较多,理解不一,因之而有多角度之说。何为角度,材料中涉及的人事及反映的问题就是思考的角度。比如:“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材料中涉及的人事包括三方面:小海龟的侦察乃一种自然求生之道,游客的好心是帮倒忙,至于老鹰的守候则很有耐心。而所反映的问题,仍是求生之道与危机意识等。至于整体出发,则这个帮倒忙的问题就较为突出。
若材料不止一则,还要找出其中关联,诸如比较及对比等。比如:“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治疗了。”“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材料中有对比之意,即一个没有回报,一个是有回报。有回报,当然是值得赞美的。但丛飞施恩不求回报,取义更高。即还可从慈善的角度来看,不必苛求回报。至于受助者之一说这让他很没有面子,面子观显然不是理由,只能说明他缺乏良知。着眼于角度间的关系,有所比较,立意会更稳妥一些。且不同的角度,还可有所结合。立意的层次,也可分出主与次来。
至于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话题作文,大可视为对话题作文的一种反弹。即不要话题,却给出思考的角度,这无疑是降低了难度。比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这里提供的角度多是对诗句的诠释,由于诗句在理解上弹性较大,因而角度都是相宜的。不过所给的角度,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对应于操作,则切合材料内涵的,较易发挥。至于有的角度较偏,就不易操作。新材料作文仍要结合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一个较能发挥的角度。
材料作文落实到操作上,要看自己的把握,或者说思维的擅长。对应于思维,无非是感性与理性或形象与抽象之分,但最好是能兼顾,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谐调。比如漫画材料“摔了一跤”,因小孩摔了一跤,引出家庭与学校及社会的关注,一样都说“出事了吧”。有将材料加以扩展的,添加一些细节及场景,具体地写怎么摔跤之类,这等于扩写。或者改头换面,写一个相似的故事,则为改写。虽说用另一个故事来替代,比起扩展材料来要高明一些,但仍是在题意优先的前提下有所编造而已。且有时为了题意需要,还人为地编造些凄凄惨惨的故事,甚至不惜让亲人遭灾遇难。个中原因,当是由于作文命题甚多,个人那点生活经验不足以对付,便只好编造。不管扩写还是改写,都是程度不等的复制。就思维上说,仍是平行的。其实若要作感性方向的展开,大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剪辑生活经验,再就是发挥想象力,但不要流露出过于模仿的痕迹。且发挥想象,仍要以生活经验为主。朱光潜在《想象与写实》中说:“所谓‘写实’就是根据经验,所谓‘想象’就是集旧经验加以新综合。”想象是经验的重组,也需要生活的观感及阅历,虽说不必照搬生活。其实行文中,除了写一些感性经验外,还可有所拓展,融入一些间接经验,尤其是书本材料,也可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谐调。但若只写个人的那点生活经验,恐怕不足以阐明题意。就操作上说,思维偏于感性,较难适应材料作文的写作,换言之材料作文更适于理性层面的展开。虽说作文命题与操作之间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但并不缺乏对应。就材料作文来说,得基于对材料的理解来阐明题意,因而其操作方式是侧重于评说的。如果不明此理,而只是对材料进行扩写或改写,就达不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
至于具体的操作步骤,又有引、议、联、结之说。引,就是引出题意,可直接引出,也可对材料有所复述,再引出题意。但为避免重复表述,不妨直接一些。议是分析,要结合材料来展开。此种分析大都适可而止,切忌就事论事,只会分析所给的材料。且就事论事的分析,还表明思维上不无限制,或者说不够活跃。联,主要是联系社会及现实,历史文化方面也可,从而找到与材料的结合点。此种关联,表明思维的延伸或拓展。行文中多是找寻一些相似的事例来充实,表明材料所说不是孤立的,而可互相联系。且材料也不止于事例,还可以是诗文名句。只要有所阐发,并找出与题意的关系即可。材料作文的写作中,联的环节甚为重要。如何关联及关联什么,都值得注意。换言之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材料,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结,则是作出结论。可呼应开头,也可有所深化或升华。材料作文的这一操作过程也曾引来非议,说是过于模式化,实则操作上的一些套路,正体现出作文的有序性来。作文的基础训练,本不妨有序可循,但不能说这就束缚了手脚。即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操作模式,而在于做得如何。其实引、议、联、结的套路,大可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相对应,是很有条理的。也可简化为两个层次,即先评后说。先评,就是要对材料先有所点评。后说,则展开言说,从而延伸或拓展所评的内容。既要能在评说中拓开层次,也表明言说的范围有其广度。材料作文是需要有所评说的,广征博引,有助于形成思维的张力。不管角度是否提供,或者说从哪个角度切入,思维上都要能够由此及彼,再回环往复。即发散之后,再有所收拢。材料作文的变化可以降低一些审题的难度,但不等于降低要求,这个要求就是要有展开评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