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8180600000119

第119章 陈延年的“错误”

远东局使团回到上海,于1926年9月12日写了《关于对广州政治关系和党派关系调查结果的报告》。一方面,维经斯基等人承认,陈延年等人的客观条件是极其困难的。一年前,广东省的中共党员只有四百名,落后形势的需要。在中央会议批评后,广东区委发展了大批党员,特别在三·二〇事件以后,党员被驱逐出国民党的机关,转到群众中,所以党员发展更快,现在已经是四千名,几乎增加了十倍。

广东区委(或两广区委)领导的地区,除广东、广西外,1925年冬天扩展到福建南部、云南以及南洋一带。党员人数由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提到的1922年6月的三十二人(占当时全国共产党员总数的16.4%),发展到《中央局报告》中提到的1926年9月的五千零三十人(占当时全国共产党员总数的27.1%)。

另一方面,维经斯基等人认为,在这样困难的环境里工作,更需要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布尔什维主义的领导。由于位置偏僻和地方条件限制,在广东没有可能建立起这样的领导,这就涉及到广东区委犯错误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问题。此外,陈独秀等中央领导也有责任,因为他们没有警告广东区委的错误,从而导致了广东国共两党关系的彻底破裂,进而导致三·二〇事件的发生。

这个报告把三·二〇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的责任,归结到陈延年等广州区委的身上,说他们“打算让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彻底夺取整个政权机关,以便迅速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措施。他们的这一愿望自然不可能对国民党其他派别保守秘密,因而造成了‘三·二〇’事件的后果和后来的一切”。

此外,陈延年等还犯了一系列其他的错误,如:“(1925年)12月底,他们对全国形势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没有看到反动派发起的总攻,而期待着不久就会出现国民革命的高潮……正当整个的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巧妙地应付中派,使他们跟右派发生分裂进而孤立右派的时候,我们同志和汪精卫的方针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中派和右派的联合,把中派推向了右边,把他们开除出中央……导致了左派和中派的彻底破裂和蒋介石的武装发动。”

在组织原则上,维经斯基等人也不得不承认,尽管陈延年等广州的同志不赞成中共中央上次全会的精神,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作为党员,仍坚决贯彻执行这一决议的所有具体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区委领导人还是在按照中央的精神办事。

9月16日,远东局委员与中共中央执委会委员举行联席会议。维经斯基、拉菲斯、曼达良、福京、陈独秀、瞿秋白、彭述之、任弼时、王若飞出席。曼达良(1901-?),1923年起在红色国际工作,1926-1927年在红色工会国际驻华代表。

维经斯基发言结束后,陈独秀同意远东局对广东同志的批评,并反驳了儿子陈延年等对中央的批评。他说:“广州人认为,同右派进行谈判导致了‘三·二〇事件’。但要知道,在上海这里的谈判没有结束,因为我病了。孙科去广州是右派召他去的……中央采取的让步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在5月15日作了更大的让步。广州人根本否认有必要对国民党作出让步,他们希望有一个左的国民党,他们希望恢复3月20日以前的局面。但这是全国共同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广东的问题。”

这里的“广州人”,主要指陈延年。陈独秀不否定与国民党右派谋求妥协。最后一句话,是陈独秀帮助陈延年说话,强调他们的情绪在全国有普遍性。

彭述之支持陈独秀的观点,并认为鲍罗廷是陈延年犯错误的因素。他说:“广州的错误部分是由于‘英国人’(鲍罗廷)的论点造成的……蒋介石是‘英国人’的坏学生。”

对于彭述之在批评陈延年的同时,把矛头转向“英国人”鲍罗廷,维经斯基虽然为之一振,但没有表态。在陈独秀发言记录后面,维经斯基写下了批语:“老头子认为广州同志受‘英国人’鲍罗廷的影响犯了错误,这种看法表现在哪儿呢?”他希望能寻找到这一结论的可靠证据。

9月15日,《中央政治通讯》第三期摘要刊登了瞿秋白关于广东之行的报告,部分内容涉及鲍罗廷和维经斯基关于国民党问题的分歧。不懂汉语的维经斯基后来通过莫斯科才知道这回事,生气地要陈独秀以后发表任何秘密材料之前,都先让他知道。

11月6日,维经斯基给共产国际执委写信,抱怨说:

谈一谈广州争论的记录。出乎我意料,中央刊登了这场争论的摘要。无法跟踪观察中央刊登的所有东西,因为我们不懂中文。在收到列,米(加拉罕)的第一份电报后,我坚持要求把所有通报都收回销毁,只留一份给委员会。陈独秀肯定地说,这些记录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即使落到蒋介石手里,他也没有理由生气。因为那里谈的是共产党人的总的策略,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他认为,不让积极分子了解党的策略,就无法在国民党内正确地进行工作。

这几天我将收到通报的译文,那时我就能作出判断,陈的意见是否正确。不过从此以后,中央在发表任何秘密材料之前都将先让我知道,因此我可以有把握地说,不会再发生这类事件了。

尽管瞿秋白与陈、彭、张有分歧,在中央局处于孤立状态,维经斯基追究瞿秋白的文章时,陈独秀仍然表示,即便蒋介石知道,内容上也没有什么,替瞿秋白扛了担子。另一方面,《中央政治通讯》作为中央局的刊物,出了问题,陈独秀作为中央委员会书记,要负主要责任。他替瞿秋白讲话,也同时是替自己讲话。由于陈独秀和瞿秋白的观点一致,这场风波很快平息,维经斯基没有再深究此事,但他要求陈独秀以后出版这样的内容,需要事前告诉他。

在《中央政治通讯》第三期上,陈独秀还发表了以《守常政治报告》为题的李大钊来信。9月8日,躲避在苏联大使馆的李大钊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谈到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事,认为武汉局面一旦稍固,国民政府就应该迁到武汉,可以进逼北京政府,树北进之声威。他在信中说:“此策所关甚巨,幸锺兄祥加讨论决定之。”此时,李大钊在北方处境十分困难,他和赵世炎、陈乔年等都希望北伐迅速发展,影响北方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