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不仅能在政治上高瞻远瞩,而且颇有识人之能。他在沛县做官的时候,慧眼识英雄,结交了一个普通老百姓,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刘邦。
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沛县丰邑中阳里村,生活着一户姓刘的农民,主人刘公,主妇刘氏。刘家世代务农,加上刘公夫妇吃苦耐劳,所以世虽艰难,但依靠祖上留下来的田亩,却也过着一种自给有余的日子。
普通的人家,普通的人,然而一件神秘的事情降临到了他们身上。
一天,刘氏因事外出,因走路时久,自感脚下乏力,恰到河旁堤上一柳树下,于是坐下休息。谁知困意袭来,正当似睡非睡之时,忽见一披甲神人从天而降,立在身旁,略停片刻,便向自己走来……以后之事,就昏然不觉了。
刘公在家,见妻久出不归,心中惦念,正要离家相迎,见天色突变,一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四处一片昏暗。刘公更加着急,忙拿了雨具,奔出家门,向大泽方向赶去。临近大堤,远远看见妻子坐在一棵树下,对天气的变化没有任何反应,更奇的是妻子周围的云雾越积越浓,云雾中金光浮动,好像有蛟龙腾跃。见此,刘公惊恐万分,不敢前往,停步观望。不久,云气渐散,天气转晴。刘公忙跑到妻子身旁,见她睡意方解,问起刚才情况,她只说:“我走路乏了,在此休息,蒙眬中见有一金甲神人来到身边,以后的事情就记不清楚了。”刘公听后,心中暗暗称奇,忙扶起妻子走回家中。
不料刘氏从此有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下一个男婴来。此婴高鼻长颈,左腿上长有72颗黑痣。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帝王——刘邦。
传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中华子孙是龙的子孙。龙为玉帝的臣子,能腾云上天,能翻身入海,能布云行雨滋润人间。所以,中国古代帝王,都将自己和龙联系在一起,称作真龙天子。再加上史家的附会杜撰,造成了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尤其像刘邦这样一位出身布衣的皇帝,上述史书中的记载,不仅冲淡了他的贫贱出身,还罩上了一种天播龙种,治理人间,王权神授的天命理论。
刘邦,原名刘季,“季”为排行最小之意。称帝后,才将“季”改成了“邦”。刘邦同母兄弟三人,长兄伯,次兄仲,两人自懂事起,就随父亲在田间劳作。刘公一家数口,就靠土地为生,因风的吹打,泥土的薰陶,农家“耕”“播”“耘”“灌”“收”“打”“扬”“储”等活计,刘公样样拿得起来,成了村里有名的庄稼里手。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刘邦已20岁,长得一表人才,方颜圆目,长颈隆鼻,身长七尺八寸。因读了几年书,加上太公对小儿的偏爱,此时的刘邦外不下田,内不顾家,每日饭后四处闲逛。时伯、仲都已有了妻室,天长日久,哥哥们没说什么,可嫂子们的怨言就出来了,什么“大家出力养懒汉呀!”“坐吃山空耗家财呀!”太公耳闻心亮,怪就怪邦儿越大越不争气,索性分家,让伯、仲携妻眷迁出另过,刘邦没娶妻就留在身边。
家分了,但刘邦并没有从分家中吸取教训,习性仍旧不改,还在外边交了几位酒肉朋友,不是在外边胡混,就是把朋友带到家中来吃喝。为此,刘太公经常劝诫刘邦,然而,劝语犹如耳边风,不起任何作用。太公急了,一次把将要出门的刘邦拦在室内。
“邦儿,你不能老这样东游西逛、不务正业。”
“正业,什么是正业,您指的是种庄稼?”
“不种庄稼你吃什么?老父已一大把年纪,还能供你吃几年?”
“您放心,不要看我现在这样,到时我会挣给您吃的。”说完,刘邦拂袖就走,气得太公须髯乱颤、周身抖动,指着刘邦的背影吼道:“你有本事就挣个家业给老子看看。”
刘邦积习难改,有时气得太公不让归家,刘邦自有他的办法,不是到朋友处借宿,就是到哥嫂家吃住,虽然嫂子不欢迎,但碍于情面也不好说什么。不久,长兄伯不幸病亡,其妻带着儿子孤寡度日,刘邦不管嫌憎与否,照往不断。
一天,时当晌午,刘邦约了几位朋友到大嫂家吃饭,刚进大门,就被正在做饭的大嫂望见,心中感到十分厌烦。自己孤儿寡母,柴米油盐来之甚难,小叔子自来吃不算,还带来一些狐朋狗友。自己越想越心酸,不觉落下泪来。她转身拭泪,忽然看见一口空锅,于是计上心来,忙拿起炊具涮锅,故意弄出声响。
刘邦携友进门后,忽然听到涮锅声,后悔来晚了。几位朋友倒也知趣,相继辞去。刘邦送走朋友后,来到厨房一看,饭、菜还有大半锅,正在冒着热气。此时刘邦才知,大嫂怨恨自己之深,长叹一声,转身离去。
天意人难测,人生多坎坷。刘邦行为虽不端,但其嫂如知将来他称帝,也不会为了一顿残羹剩饭,耽搁了自己儿子被封侯。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大将军王翦攻灭楚国,在沛地设立泗水郡,刘邦被萧何推荐当上泗水亭的亭长。亭是秦时在与“乡”同级的交通要道上设立的一种行政机构,负责接待过往行旅的食宿、公文传递和维护社会治安等事。“亭长”是“主亭之吏”,直属县令管辖。刘邦当亭长时期的政绩,史书上记载得不多,但有两件事情,描写得十分详细。
第一件事是“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薛”是古县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求盗”是官名,为亭长手下的副职,负责追捕盗贼。刘邦对自己的衣冠服饰十分讲究,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精心设计了一种帽子,高七寸,宽三寸,上顶略平,下部稍宽,要求用当年长出的嫩竹皮编织而成。刘邦打听到薛县的手工编织工艺非常高超,有许多能工巧匠,便特地派求盗带上他绘制的图样,风尘仆仆地赶到薛县,寻找名师制作。帽子做好了,刘邦十分喜爱,起名为“刘氏冠”,经常戴着它漫步于通衙,招摇于街市,神气十足地展现自己的杰作。沛县起兵时,竹皮冠成为他的重要装束,以后当了皇帝,还专门颁发诏令,规定只有达到一定爵位的人,才有戴这种帽子的资格,并把它列为汉朝的定制。
第二件事是常从王媪、武妇处“贳”(赊欠的意思)酒,但只“贳”而永不清账,赖钱赖得心安理得。
王媪、武妇是泗水亭上的两位妇女,各开了一个小酒店。刘邦嗜酒如命,成了这两个店主的常客。他熟门熟路,或是一人独饮,或是邀友共酌,不管是喝多喝少,从不现付酒钱,只是吩咐两个妇女记到他的账上,一年到底,却始终不提还欠清账之事。刘邦是当地的头面人物,由于他的频频光顾,使得这两个小酒店顿然增辉,生意格外兴隆。两个小店因此多赚的钱,除抵消刘邦的赊欠外,还绰绰有余。王媪和武妇惹不起这个地方长官,不敢向他讨账,干脆顺水推舟,当着刘邦的面,“折券弃债”,表示将过去的旧账,一笔勾销。为了顾全刘邦的面子,再落个人情,她们对别人解释说,刘邦酒醉睡熟后,头上常常有神龙出现,她们觉得怪异,才主动这样做的。刘邦听了,心里更是十分得意。
这些话越传越远,刘邦竟因此而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神。
刘邦年轻时行为放荡,却在放荡中散发出一种豪侠仗义的英雄之气,令人钦佩。所以,许多人都主动亲近他,把他视为最可信赖的知己。
在沛县,与刘邦关系最好的,当首推萧何。
在萧何的心目中,刘邦却是一个超凡脱俗,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暗暗把刘邦当作自己的首领。刘邦平时不拘小节,常常惹出些违法犯禁的麻烦,萧何总能施展出刀笔吏的神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刘邦不至于吃官司。以后,萧何又极力推荐,让刘邦当上了泗水亭的亭长。《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叙是:“高祖(刘邦)为布衣时,(萧)何致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刘邦在沛县官场中的朋友除了萧何外,还有当狱掾(管理监狱的官吏)的曹参,当狱吏的任敖,管理车马运输的夏侯婴以及泗水亭的亭卒周苛等。这些人尽管身份各异,地位不同,但他们都乐意唯刘邦之命是听。刘邦一旦遇到什么危难,他们会不顾一切,鼎力相助,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夏侯婴的案子,便是一个例证。
夏侯婴的官衔是“厩司御”。这是一种较低的官职。他除了管理县里的车马外,还要经常赶车出城给县令办事。每次办完公事,夏侯婴都要绕到泗水亭去找刘邦,或是喝喝酒,或是说说知心话,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这种亲昵关系,引起了别人的嫉妒。
过了一段时间,夏侯婴听到消息,他将被提升为“试补县吏”。“试补县吏”属于县里的高级职员。夏侯婴乐得一蹦三尺高,连家也顾不上回,一口气赶到了泗水亭,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刘邦。
刘邦也为自己老朋友的荣升而万分高兴,亲手做了几个小菜,打开一坛存放多年的陈酒。两人相对而坐,你一盅,我一盅,欢欢喜喜地畅饮起来。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坛老酒很快见了底,二人都有了几分醉意。但是,话却越说越投机,精神越来越亢奋,以至于乐得忘掉了一切,两人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孩童时期,你推我一把,我捅你一拳,拉拉扯扯,滚打在一起。刘邦猛一用力,只听夏侯婴“哎哟”一声,胳膊脱了臼。
这件事被刘邦的一个政敌知道了,到沛令那里告了刘邦一状,说刘邦是“吏伤人”。按照秦朝的法律,做官吏的人犯了法,要从严惩处。刘邦身为泗水亭亭长,负责维护地方上的治安,结果自己却打伤了人,这事一旦落实,刘邦轻则免官,重则要作为刑徒,发配到边疆去修长城。
沛令本来看刘邦就很不顺眼,如今得了这个机会,打定主意,要重重地惩治刘邦。他迅速传齐各方,公堂会审。
大堂上,刘邦矢口否认,夏侯婴更是极力辩白,说是他自己不小心摔伤了手臂,与刘邦没有关系。萧何也尽量向着刘邦说话。刘邦的那位政敌只为耳闻,并未眼见,结果以“诬告”的罪名,挨了一顿板子。
原告变成了被告,那位政敌觉得窝火,又多方探听,了解到责任确实在刘邦身上,进行翻案。沛令也不死心,以升官发财为诱饵,让夏侯婴如实招认。夏侯婴绝不出卖朋友,第二次升堂,又没有问出什么结果,只好给夏侯婴加了个“责任心不强”的罪名,打了几百板子,又蹲了一年多大狱。“试补县吏”的职位也泡了汤,但“终以是脱高祖”。他用自己的身体和前程,保护了刘邦。
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中,刘邦也结交了一批热血朋友。比如周勃、樊哙、周绁等。他们尽管出身贫寒,可一个个侠肝义胆,身手不凡。在刘邦当亭长期间,这些人虽然没有做出值得史书记叙的特殊贡献,但是,在刘邦以后的事业中,他们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人“木僵敦厚”的周勃,在沛县以编织苇箔为业,为了养家糊口,别人办丧事,他还去充当吹鼓手,在那个时候这种职业是最为下贱的。但是,刘邦却不以职业取人。沛县起义,周勃被任命为“中涓”(本来指主管宫廷清扫工作的官,以后也指最亲近的侍臣)。此后,无论是推翻暴秦的作战,还是抗击匈奴的入侵,乃至平息诸侯王的叛乱,周勃总是冲锋在前。刘邦临死时还一再嘱咐,要给周勃委为重任。刘邦死后,周勃果然不负重托,粉碎了诸吕的叛乱,保证了刘邦的事业不致中断。
樊哙是个杀狗卖肉的屠户,目不识丁,可为人豪爽,极讲义气。刘邦不但和樊哙交好,而且还与他结成连襟。鸿门宴上,樊哙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慑服了不可一世的诸侯上将军项羽,使刘邦死里逃生;两军阵前,他总是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斩将夺旗。特别是樊哙总能在关键时刻,对刘邦直言相谏,成为一位难得的骨埂之臣。
周绁对刘邦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体贴入微,始终如一。《汉书·周绁传》上讲,周绁当初以舍人(战国、秦汉时对王公、贵官左右亲近的随行官员的称呼)身份跟刘邦在沛县起义。刘邦西入蜀汉、还定三寨,周绁一直充当“参乘”(与刘邦同乘一辆车,当贴身警卫)。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周绁主动要求去最危险的地方,率兵切断项羽的粮道。无论局势多么艰难,周绁对刘邦的事业从未动摇。《周绁传》称颂他:“战有利不利,终亡(无)离上(刘邦)心。”刘邦当了皇帝,为了褒奖周绁的忠信,特赠其“信武侯”美称。高祖十年(前197年),深受刘邦宠信的陈豨在代(今河北省代县)造反,刘邦怒气冲天,要亲自领兵平乱。周绁担心身为至尊的刘邦的安全,拦住马头,痛哭流涕地劝谏。刘邦被他说得鼻子发酸,情不自禁地感叹:“还是当年在沛县结交的那批朋友可靠!”
对于刘邦,其实也并非萧何及其朋友有此感受,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说的就是当时刘邦被有识之士所欣赏的故事。
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吕公与当时沛县的县令是老朋友,因为在家乡与别人发生纠纷结了仇,为了躲避仇人的报复,便全家秘密迁到沛县,在县令的帮助下在县城里安下了家。
沛县县令见老友吕公迁至本县居住,便决定摆酒宴为吕公接风。县令此举,从表面上看是不忘故友,重叙旧情,以交友之道为重,而实际上是借此向他的下属官吏索取钱财的一次机会。县令有意事先将设酒宴款待吕公一事张扬出去,待到举行酒宴的那天,沛县府中的属吏及当地豪杰名流,闻知县令在家中设宴接待贵客,哪一位敢不前往凑趣助兴?既然前往县令家赴宴,又会有谁不备一份“礼物”便空手前往?
县令在家中设宴接待贵客,刘邦怎能不赴宴往贺。但是,他既无朝廷俸禄,又不肯搜刮百姓,连饮酒都是欠账,哪有钱备礼物?然而,刘邦又怎肯错过这场盛宴?踌躇了一会儿,便两手空空而来。当刘邦来到县令家门前时,客人早已来了大半,县令与吕公已在堂上分宾主落座。在门前,刘邦听到萧何对前来的贵宾们说:“贺礼不满千钱的,坐于堂下。”
闻知萧何主持收纳财礼,刘邦心中不禁一阵高兴,也就不为两手空空前来而犯难了。可是对于贺礼不满千钱坐于堂下的这一规定,刘邦却有几分讨厌。灵机一动,刘邦便于门外在名帖上写道:“泗水亭长刘邦贺万钱。”而实际上他手中连一钱也没有带。负责招待的家客见刘邦在帖上写道“贺万钱”,大吃一惊,便立即高声向门内喊道:“泗水亭长刘季贺万钱。”
随着,接待人员便导引刘邦入门到堂上入座。这时,坐于堂上主宾席的吕公,闻听有贺万钱的贵宾到来,大吃一惊,不知是何方贵客,便急忙起身迎接刘邦到堂上就座。
萧何在门内闻听接待人员高喊刘邦贺万钱,不由一怔。他心里清楚,刘邦哪里会有什么万钱充当贺礼,肯定是在欺诈,在心里暗自骂道:“这小子今天又到这里来耍鬼把戏,这不明摆着是给我出难题嘛。”萧何素知刘邦的为人,彼此又是莫逆之交,此刻也无可奈何,只得暂且为他遮掩一下。
刘邦在门客的导引下步入堂上。萧何在堂下见刘邦在堂上受到吕公的敬重,便走上堂来,面对吕公说道:“刘季好说大话,很少能说到做到。”
萧何对吕公所说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对刘邦发出警告,诈称贺万钱已使萧何有苦难言,他哪能容得刘邦在吕公面前再次口出狂言,惹出麻烦来。刘邦当然知道好友萧何的用意,但他装作没听见的样子,在他素来瞧不起的县府一班官吏面前,刘邦毫不客气,大大方方地坐在上座,一点也不谦让。
酒宴进行期间,刘邦在吕公的一旁神态自若,谈笑风生,与吕公谈得很是投机。酒席临近尾声,客人们已开始离座告辞,吕公一一答谢。当刘邦也要离座时,吕公向刘邦使了一个眼色,刘邦心领神会,知道吕公是要他暂且留住,也许有话要说。
刘邦待客人都已离去后,自己却留在后面。这时,吕公在送走全部客人后,转身面对刘邦请他坐下。吕公落座后对刘邦说:“您相貌非凡,我家中有个亲生女儿,愿意嫁给你为妻。”
此时刘邦已年近40,仍未娶妻。他见吕公是一位不平凡的长者,又是县令的故友,心里有意答应这门亲事,但口上不得不回答说:“后生蒙大人赏识,实属三生有幸,只是婚姻大事,容后生禀告父母后再作答复。”
“应该,应该。”吕公连声点头允诺。
刘邦向父母禀告吕公之意,父母也很高兴。多年来父母一直为刘邦的婚事操心,怎奈儿子对此事总是借故推托,使得父母也无可奈何。在儿子禀告此事之前,父母对三儿子的婚事问题,早已心灰意冷,不愿再过问了。令二位老人喜出望外的是,这次是他的儿子主动禀告此事,从谈话的口气中,二老知道儿子心中有意与吕公女儿成婚,况且吕公又是县令的故友,不是寻常人家,当然没有任何异议。只是刘老太公在高兴之余,想起三儿子的婚事令他操心多年,心中难免还残存着怨气,便向三儿子说道:
“不成器的东西,都是年近40岁的人了,还没有个家室。当父母的还能陪伴你们几天,也不愿为你再操这份心了。这件事只要你自己愿意,我和你妈也就不想再说什么了。”
刘邦从父亲的谈话中,知道二老心里对这门婚事是满意而高兴的,只是多年来对自己心中有些怨气,话不能不这么说。见父母答应这门婚事,刘邦心里很是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要做新郎啊!
吕公把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这事在家中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却说吕公赴宴后回至家中,把将女儿许配给刘邦一事讲给老伴儿,谁知吕老太听后大怒说:“你这个老糊涂,从前总是对我说咱们这个女儿与众不同,一定要嫁给个富贵人家。来到沛县后,县令想把女儿娶做儿媳妇,这是多么好的一门亲事,门当户对,年龄也相般配,我有心答应,可你却说不合适,坚决不肯,我也依了你。可你今天却事先不向我说一声,竟稀里糊涂地把女儿许配给刘季。他刘季是什么人,都年近40了,家里又没有什么产业……”
吕公见老伴儿唠叨没完,心里有些不耐烦,心想说不定还要说出什么令人烦恼的话来,便打断吕老太的话,生气地说:“这不是你们妇道人家所能懂得的,难道我能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将来受苦遭罪吗?”
吕公是吕门的一家之主,他向吕老太说了这句话,这门亲事就算是这样地定了下来。
刘邦与吕雉结婚的那天,很是热闹。作为一名亭长,刘邦在远近也算是小有名气,加上他待人仁慈和善,人缘很好,又有县府里的一班同事和朋友,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很多。不消说萧何等人是宴席上的贵宾,就连县令也派人送来了一份贺礼。婚礼这天,刘邦感到平生从没有过的畅快,比平时多饮了许多酒,待到客人散去,他与妻子吕雉进入洞房时,早已醉得不成样子了。
刘邦自从娶吕雉为妻后,夫妻俩日子过得很和谐。吕雉长得虽然算不上是美人,但也五官端正,正是妙龄少女,豆蔻年华,又有良好的家教,举止有礼,为人还很要强。过门后,吕雉把家里家外都操持得井井有条,就连田间的农活,也都大多由她来劳作,对丈夫更是关心备至,很是敬重。刘邦对自己这位年轻的妻子从心眼儿里感到满意,对妻子体贴入微,吕雉劳作一整天所带来的疲乏,在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瞬时间便消失在幸福温情之中。
刘邦结婚后,吕雉为他生下一个女儿,这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一年多后,又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盈”,这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刘邦年过40,喜得贵子,当然高兴万分。夫妻一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二人之间的恩恩爱爱自不必细说,其间,曾发生一件与后来似乎有关的事,《本纪》里有所记载。秦时的亭长不算是帝国在编的官员,官府也不发给俸禄,只是拨给一块田地,由官府派人代耕。虽说是有人代耕,也主要是播种或收获的农忙季节有人代劳;田间管理期间的除草等多项农活,仍须由家人劳作。吕雉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刘邦当亭长,在外的时间多,在家的时间少,家中里里外外的活儿,都落在吕雉的身上。嫁鸡随鸡,吕雉既不理怨,也不后悔。农忙时忙地里,农闲时忙家里,手脚不闲,辛勤耕耘。夏秋季节,吕雉怕来回走路耽误地里的活,常常带些干粮和一罐饮水,带着两个孩子,早早出门,中午在地头吃一顿饭垫垫饥,天黑了方才回家。
七月里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天上,地皮被烤得发烫,吕雉和两个孩子除草锄禾,累得汗如雨下。已经干了大半天了,两个孩子又饥又渴,眼巴巴地盯着干粮和水罐,用央求的目光看看吕雉。这两个孩子,是吕雉的心肝宝贝,吕雉爱孩子,但从不娇惯孩子,她知道孩子的心思,但抬头看看天,还不到吃饭的时候,又狠了狠心,埋下头,继续干地里的活。
这时候,从远处走过来一个老人。老人70多岁年纪,穿着一件褴褛的长衫,手里拄着一根木棍,嘴里念念叨叨的不知说着什么,径直来到吕雉耕作的地边。
老人伸手向吕雉讨水喝,吕雉打量了一下老者,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须发皆白,清癯的身子里透出一股仙风道骨的神韵。吕雉暗暗称奇,估计这位老者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她望了望孩子,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把水罐送给了老人。老人似乎渴极了,捧起水罐,咕嘟咕嘟地就喝去了一大半。老人又问吕雉要吃的东西,吕雉想了一想,毅然取出干粮袋,送给老人。
老人吃饱了,喝足了,却坐在那里,仔仔细细地端详起吕雉。吕雉被看得有点不好意思,正想走开,忽听老人说道:“夫人的相貌很了不起,以后一定是天下的贵人。”
吕雉的权势欲望本来就十分强烈,而且早就自命不凡,现在听老人这么一说,正中下怀。她不但深信不疑,还把刘盈和鲁元叫过来,让老人给这两个孩子也相相面。老人又仔仔细细地看了刘盈一阵,说:“夫人之所以尊贵,就是因为这个孩子的缘故。”老人又指着鲁元对吕雉说:“这个女孩儿,也是一脸的贵人相。”几句话,便把吕雉说得心花怒放,刚才的饥、渴、疲倦,全都扔到九霄云外,千恩万谢地向老人行礼。
老人又继续摇摇晃晃地赶路。一会儿,刘邦办完泗水亭的公事,到地头来给吕雉帮忙。吕雉兴冲冲地把方才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刘邦听。刘邦觉得很有意思,忙问:“这位老者现在哪里?”吕雉用手指了指老人离去的方向,说:“离开这儿不久,想必还未走多远。”
刘邦一听,立即放下手里的锄头,撒开两腿,急急忙忙往前追赶。追了一里多路,果然看见一个老人正缓缓而行。他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前边,深深地给老人鞠了一躬,虔诚地说;“老人家善于相面,请您为我也相上一相。”
老人一听,知道这准是吕雉的丈夫,也不推辞,煞有介事地看看刘邦的脸,又看看刘邦的手,面上露出惊异的神色,说道:“刚才给你的夫人和孩子看相,他们的相貌都非常高贵,从你的面相和手相上看,简直是贵不可言!”
几句话,把刘邦说得热血翻涌,两眼放光。他赶紧向老人再施一礼,喜滋滋地说道:“我日后真要能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决不会忘记您老人家的指点之恩。”
战国秦汉时代,社会上占卜相面的人特别多。一方面,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文化不发达,人们的迷信思想重,不少人便以此为职业,骗取钱财糊口度日;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看到社会矛盾尖锐,对当时统治者不满,便以“相面”作为宣传、动员群众的手段,鼓励人们起来斗争。刘邦和吕雉遇到的这位老者,应当是属于后者。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像萧何、吕公这样的有识之士都看好刘邦,认为如果天下大乱,必得有所依托,因此他们都暗中把刘邦看作可以托身立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