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四年(1865年),左宗棠以闽浙总督衔离浙入闽。由于胡雪岩的罚捐和捐官计划得以实现,左宗棠入闽人马的粮草供应有了保障。左宗棠牢守曾国藩“不慌不忙”的作战政策,一步一步把太平军败退入闽的余部赶到了闽粤交界的大山之中。
不过胡雪岩远隔千里,身在杭州。左宗棠感到身边幕僚,有才之士不少,但是能像胡雪岩那样善出主意,并且经常出人意表,行人所不能行的人甚乏。所以他在奏折夹片中,奏请授胡雪岩布政使衔,调福建候用。朝廷正仰赖左宗棠出力,自然一奏即准。
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信函,自然十分感激左宗棠的知遇之恩。不过他一时还不想离开杭州赴闽。一则他手头有丝茶、钱庄生意,可以就近照顾;二则主持赈抚局,“收养难民,招商开市”的工作刚刚做了一半,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办。依胡雪岩的想法,他除了设置施粥厂、难民局之外,还想设置善堂若干、义塾若干、医局若干。这些事办下来,可以从根子上为杭州这座古都恢复原貌起到作用。
有这些公私两面的考虑,胡雪岩便迟迟没有动身赴闽。左宗棠连番去信去人邀请,胡雪岩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闽境剿逆战事正紧,左宗棠交代的筹饷、购械、办粮之事也不敢丝毫放松,一时又找不到合适人选。所以还是等战事稍宁,又能物色到合适人选时再交卸差事,动身赴闽。
借口找得合情合理,左宗棠也无可否驳,只得回信嘱咐他赶紧物色人选,一待方便即速来闽。
不久太平军大部被逼无路,出闽入粤。左宗棠在追敌过程中又连打了几个小胜仗,闽境气氛一时轻松下来。胡雪岩这时已经没有理由继续留杭,该办的事情也基本办妥。胡雪岩心想,与其让左宗棠一催再催,还不如自己主动前往。于是搭了洋人的定期火轮,动身前往福州。
这火轮是洋人用来运送货物的,从上海到广州,每六天发出一班。中途经靠宁波、福州、厦门。胡雪岩先由杭州去了上海,办完一船军械,向档手交代了钱庄经营事宜,与旧友作了告别,方始登船。
这小火轮胡雪岩已经坐过几次,此番乘坐仍有不少感慨。上海到福州,陆路要走上一个月,沙船要走上半个月,五百里加急也要走上近十天。小火轮“嘟嘟嘟”不停,只用了两天三夜就赶到了。怨不得道光、咸丰年间,从广州到北京,五百里加急的廷寄,一路上的驿马都跑断了腿,洋人的船只边走边停,等到廷寄到了北京,人家洋人也已经到了大沽口。缓急之间,不知有多少事已经被耽误了。
到了福州,胡雪岩事先写给左宗棠报告他要入闽的信还没到。左宗棠一听说胡雪岩已到,大为惊喜,特意设了宴为他洗尘。胡雪岩又着着实实把小火轮的速度夸赞了一番。
胡雪岩对左宗棠说道:“我看这洋人有此恃仗,恐怕我们自己人不免时时蒙羞。”
左宗棠道:“我原来读书,也坚信只要国人守了勇气信心,个人有了志气,就绝对不会蒙受别人的羞辱。现在看来错了。先儒的道理固然可信,不过也必须是在两方实力相当时方才可信。”
胡雪岩道:“王大人在时,我也曾经听他说过‘养吾浩然之气’,我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他给我讲了半天,也算有点儿明白。就问他:‘一个人志气自然重要,要是他办不了这事时怎么办?’”
两人的心思对上号了,都有意使用外国的船炮。使用外国的船炮,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直接购买,二是自己制造。购买一途,胡雪岩早就尝试过。自胡雪岩主管采备军械以来,凡泰西军械,他已经采购不少。但现在左宗棠与他都开始转到自己制造这方面了。
左宗棠想让胡雪岩主持这件事。
“叫个什么名字呢?”
“这个我已经想好了,就叫船政局。”左宗棠说,“你先去上海见一见洋人,早一点儿把事情定下来,我这里就出奏,估摸有三个月也该批准下来了。”
办起船政局,先得理出一个头绪。
首先得请洋技师。
其次就得招一批能干实际工作的,这些人倒可以从国内直接招。只要头脑灵活,身强力壮,又有耐心,在洋技师的指导下,他们自然会很快适应工作。
最后就是专门筹设一个技术学校了。按照左宗棠的意思,这洋人不能久聘,早晚这造船事业还得中国人自己干。办法就是招一批愿意学习工艺的学生,跟着洋技师干活,同时请洋技师指导,学习他们的技艺。
很快,胡雪岩回到上海,找到古应春。古应春比较熟悉洋务,跑了几天。洋人听说有人要购买造船机器,而且还要聘用技师,都很感兴趣,纷纷报了价,希望自己能揽下这活儿。
那就只好在几个国家挑。挑来挑去,委决不下。这时有一个叫日意格的法国人却主动上门了。
按照日意格的说法,他的几个表兄都在造船厂干了20多年,经验丰富,而且他也愿意报个合适的价格,双方都不太为难。他还说他们法国现在就有一只小火轮,愿意跟着胡雪岩一起,到福州演示给左大人看,保证左大人满意。
胡雪岩见日意格对中国的情况相当了解,而且通达人情,什么事情都愿意妥协,觉得与这样一个洋人打交道还算可以,就答应下来,要他一同前往福州。
左宗棠见有洋轮到了福州,十分高兴,亲自登船,命技师开动轮船。那船“突突突”地往海中驶去,与周围扬帆结网的大渔船一比,果然快了好多倍。
双方满意,就商定由日意格回国,购买机器设备,招募技师。钱款由日意格所在的洋行代收。
日意格办事很快,八个月后,他已经由法国返回,运来了一船机械。
这时胡雪岩却有些着急,催促法国技师日夜加班,赶快把机器组装起来,以便早日开工。
胡雪岩这是用心良苦,目的是让左宗棠能亲眼看到造船。
因为朝廷已下了调令,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催他早日交了闽浙总督的差使,走马上任。
左宗棠调沈葆桢来,推荐他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他希望自己开创的事业,能够结个果,不至于半途夭折。
胡雪岩被任命为船政局提调,兼管浙江转运局。一切安排就绪,左宗棠才迤逦北上,入陕平定捻之乱。
五年以后,福州船政局造出轮船十余艘,成为中国第一家新式造船企业。后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南洋水师。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甲午海战中牺牲的管带刘步蟾、林日升等,都是福州船政局时期培养出来的人才。
左宗棠因为福州船政局办出了成绩,感到甚是得意。所以一到西北,他就有意把外洋的机械也引进到西北,让他辖属的这片疆域也感受一下西洋的坚利技术。
就在福州船政局造出的十余艘轮船陆续下水时,左宗棠给胡雪岩来信,说要胡雪岩代买织呢机器。
胡雪岩成功购进了50台机器。中国最为内陆的心腹之地有了现代工业。
光绪三年(1877年),由于西北遇大旱,左宗棠以工代赈开凿泾河。他早就知道外国有开河机器,就把买机器的任务交给了当时任上海采办转运委员的胡雪岩。胡雪岩向德国购买了一套机器,还聘了几个德国技师。光绪六年(1880年)的秋天,德国技师用机器在泾源工地先开了一条长200里的正渠。由于渠底布满坚石,用人开凿十分困难。为了把渠挖宽加深,提高工作效率,德国技师建议再买开石机器。胡雪岩接到左宗棠的命令,又买了几台。虽然现在我们无法从史实上知道工程情况如何,但胡雪岩帮助左宗棠引进机器,用机器在西北高原上开河凿渠,在当时可是第一家。
左宗棠所办的洋务事业不但抵制了外国侵略者,还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大西北。这自然少不了胡雪岩的功劳。左在给胡雪岩的一封信中谈到船政局事宜时,称赞胡“阁下创议之功伟矣”。两人在创办洋务上思想统一,经常通书信来交换看法,如左宗棠在给胡雪岩的一封信中说过:“中国枪炮日新月异,泰西诸邦断难挟其长以傲我耳。”
兴办洋务,胡雪岩出力甚勤,获利甚少。左宗棠也深知胡雪岩的勤勉与克己,进而对胡雪岩的看法又深了一层。胡雪岩倒也不愿从这些事情上捞油水,他的钱庄和丝蚕生意已经为他提供了足够的利润。他之所以仍勤恳办洋务,一为知遇之恩,二是雄心使然。
在清朝,商人尽管富可敌国,但政治地位不高,很容易受人轻视。胡雪岩原本已经捐了个官位,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左宗棠感谢胡雪岩的帮助,决计为他谋个红顶戴戴。红顶子是高官才享有的身份标志,清朝尽管开了捐班之门,但红顶子一直对捐官说不。
左宗棠平定西北,胡雪岩立了大功。论功行赏,在左宗棠的力保下,胡雪岩得以为正一品,戴上红顶戴,成为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朝廷又赏他穿黄马褂,骑上马绕皇城转三圈儿。
胡雪岩在杭州城内元宝街的住宅也能重新起门楼,连浙江巡抚到了胡雪岩的家,在大门外也得先下轿。像胡雪岩这样既有红顶子又穿黄马褂、享有至高殊荣的人在杭州城是找不到的,难怪这位特殊的官商被人称为“异数”。
胡雪岩既是官又是商,要地位有地位,要实惠有实惠。但他并不真正想做官,而仍以经商为职业,为的只是提高身份地位,增强自己在商业中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说:胡雪岩利用红顶、黄马褂来更好地做生意。
左宗棠成了胡雪岩在官场的后台,他的生意又获生机,迅速地发展起来。短短十年,左宗棠凡购置弹药,筹借洋款,拨饷运粮,都由胡雪岩一手操办,胡雪岩也从中获取了巨大利润,事业亦如日中天,财产从十几万发展到了数千万之巨。
左宗棠收复杭州,而胡雪岩献米献饷,帮助左宗棠处理了杭州战后事务,他的所作所为获得了左宗棠的极大赏识和信任,使胡雪岩在王有龄死后又找到了左宗棠这座靠山。有了左宗棠这个后台,胡雪岩的生意在战事过后全面恢复,而且越做越红火,左宗棠要西征新疆,他以“红顶商人”的身份,为左宗棠筹办粮饷;创办轮船制造局,代表朝廷借“洋债”,自此与洋人有了金融上的来往。到这时,胡雪岩在官商两界都获得了成功,前途一片光明。左宗棠为感谢胡雪岩,光绪四年(1878年)春,他会同陕西巡抚谭钟麟,联衔出奏,请求朝廷“破格奖叙道员胡雪岩”,把他所有的功绩都上奏朝廷。
胡雪岩的母亲七十大寿,不但有高官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朝廷重臣送礼道贺,就连慈禧老佛爷也特为其颁旨加封。至此,胡雪岩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