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鸿商富贾:千古流传的大清巨商
8184800000032

第32章 诚信经商,赚取第一桶金

叶澄衷,浙江镇海人。原名成忠,上学后私塾先生更名为澄衷。

叶澄衷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6岁那年,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家中留有兄弟姐妹共五人,都还年幼,全靠母亲一人白天到田里耕种,晚上在油灯下辛勤地纺织,才勉强地维持着这个家庭。叶澄衷6岁时,母亲曾送他上过私塾,但不到半年,因为贫穷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途辍学了。这一经历给叶澄衷幼小的心灵很大的刺激,是他日后办学济贫的一个主要原因。

叶澄衷11岁时,母亲为了使家中减轻负担,将他送到了邻近的一家油坊去帮佣。在这家油坊中,叶澄衷干一年的活只得钱一缗,外加柴薪一捆。但油坊的老板娘凶悍无比,动辄对叶澄衷欺凌辱骂,使他受尽了委屈。过了三年,叶澄衷实在忍无可忍了,一次,在老板娘又破口辱骂时,他愤然地回答道:“我以后宁可饿死于沟壑之中,也决不受你的侮辱了!”一气之下,他跑回了自己的家。

离开油坊之后,叶澄衷在家无所事事。一个经常往来于宁波、上海之间的乡邻倪先生,眼见叶家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便对叶的母亲说:“你家的澄衷年已渐长,还是让他跟我去上海滩混混吧,兴许能有碗好饭吃。”

叶澄衷的母亲早就听说上海是个“好地方”,便用田中的秋谷做抵,借了2000文钱,给叶澄衷做了出门的盘缠。1853年初春的一个中午,在浑黄的进潮中,一艘从宁波方向开来的航船缓缓地驶进了黄浦江。船舱中,一个浙东乡土装束的少年张大着眼睛呆呆地望着越来越清晰的、犹如连绵起伏的小山岗一般的外滩沿江洋房出神:这就是上海?多少人说过的可以落脚谋生、可以发大财的上海滩吗?这个少年就是后来成为沪上名商的叶澄衷。就这样,14岁的叶澄衷一文不名,只是带了希望跟随着倪先生踏进了上海滩。

上海自1843年对外开放为商埠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渗入。黄浦江中挤满了洋船,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各式各样的冒险家、投机者纷至沓来。外国人在上海先后设置了英、法、美租界,在租界中他们开洋行、办银行,建造了大量的码头、仓栈,并开设了一些工厂。上海商市大开,繁华日甚,成了国内的通商大港。

叶澄衷到上海后,倪先生将他推荐到法租界的一家杂货铺中去当学徒。杂货铺老板每天叫他黎明出门,驾着一只小船载货到黄浦江上向来往的船只兜售叫卖,傍晚返回店中。

叶澄衷年纪虽小,但人很聪明,在黄浦江上没过多久,他已能和洋船上的外国水手打交道,并学会了一些洋泾浜英语。

但这家杂货铺的境况却并不好,店主是一个无能而不治事的人,使店业日益衰败。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澄衷越来越清楚地觉察到这家铺子所处的困境。这样过了三年,在上海滩已经开了眼界的叶澄衷各方面都比以前成熟多了,他决定离开这个没有前途的铺子,以自己的力量独立地在上海混饭吃。

脱离杂货店后,17岁的叶澄衷自立门户,仍然驾着一叶扁舟往来于黄浦江中叫卖杂货,他的事业也从此开始了。

叶澄衷起早摸黑,不避风雨寒暑地干着。黄浦江中外轮上的水手经常听到他熟悉的声音,又见他一副敦厚勤勉的样子,都很愿意买他的东西。叶澄衷又非常留心并琢磨着生意兴隆之道,因而与人周旋的本领越来越强,诀窍越来越多。他赚的钱也相当可观了。

一天,叶澄衷用船摆渡一个外国人,那人匆匆上岸后,把自己的皮包落在了船上。叶澄衷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大量的外币、支票和各种证件。叶澄衷暗暗为他着急,便把船划到岸边,耐着性子等他回来。

外国人回来后,见到这一情景,分外感动,要拿出一部分钱作酬谢,叶澄衷说什么也不要。外国人自我介绍叫哈里,是英国一家洋行的经理,他留下自己的名片,叮嘱叶澄衷以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可以随时找他。

后来,叶澄衷想开一家五金店,便到英租界找哈里,说明自己想做洋行的代理,经营五金用品。哈里非常支持,并资助他一笔钱。

1862年,叶澄衷结束了黄浦江上的漂泊生涯,将“生意”移到了陆上。他筹措资金在虹口美租界开设了一家小店,主要经营食品、洋烛、洋线及五金等杂货。

虽然叶澄衷不再到黄浦江上去摇舢板兜售生意了,但他仍然经常跑到码头上去,登上外轮去承做“一揽子”的交易。凡是洋船上所需补充的食物,以及绳索、漆料、五金工具等零星添置的一应杂货,统统由他承包办理。外国船只初来上海,人生地不熟且语言又不通,乐得图个方便,把船上一应需要添置的物件,都交给叶澄衷去办理。同时,洋船上不用的新旧五金工具杂物,也都交给叶澄衷换取或收购。

叶澄衷的小店生意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赚取的利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862年冬天,叶澄衷将小店迁往虹口的百老汇路口,扩大店面,商店取名为“顺记”,专门售卖洋货杂物、五金零件、废旧铜铁等。

叶澄衷仍如以前一样节衣缩食,刻苦耐劳,亲身经营店中的大小事务。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到楼下的店堂里,和伙计们一起,从后面库栈中搬出沉重的五金货物,陈列于店堂,并安排一天的进货出货任务。有时,店里伙计忙不过来,他会毫不犹豫地亲自拉起板车,将货物送到客户那里。安排好店里的一切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跑洋行,去茶楼,接洽生意,招揽业务,往往要忙到掌灯时分,才拖着精疲力竭的身子,回到顺记洋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