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孙云锦一道到江宁的时候,经孙云锦举荐,张謇认识了当时淮军四大将之一的吴长庆。吴长庆觉得张謇确非凡才,当他得知张謇离开发审局后,亲往惜阴书院拜访张謇,同时盛情邀请张謇到他的军营中小住。这让张謇感动不已。
吴长庆为人仗义疏财,礼贤下士,他的幕府中学者、名人可以说不可胜数,颇得当时清议的好评。张謇受到他的礼遇,心中又涌起了投身于他,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
他在诗文中表达自己的愿望:“骏骨从来能得马,好收骐骥共殊勋。”
他希望吴长庆能够成为朝廷振兴的有为之臣,也盼望自己能在追随吴长庆的过程中,青云直上,“朝鱼而暮龙,功名蜕侯伯”。
在吴长庆的一再邀请下,张謇大约于1877年6月至7月之间投入了庆军,做起了吴长庆的幕僚。吴长庆对张謇入幕非常高兴,他每月给张謇俸银20两,让他参与军中要务,起草重要函牍,又在府宅后为他构筑茅庐五间,让他能静心读书和办理公务。入幕的生活闲适而安定,他除了担任军旅日常文书之外,更多的时间仍然深研古文,在庆军中,他还结识了一干文人,彼此之间常诗酒唱和。由于他才华出众,还得到了两江总督沈葆桢、学使夏同善等人的赏识。
1879年,张謇的生母金太夫人去世,临终时遗言张謇:“科举是出人头地的归宿,为了光耀门楣,一定要追求它,但你性刚语直,最好不要当官。”慈母的遗言,张謇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张謇这时的学问也是日精月深,他已经由经入史,深读《史记》《汉书》,逐渐领会司马迁、班固通经治史的要义,但是他两度乡试却名落孙山。
1880年冬,吴长庆调补广东水师提督,未赴任。时法国与越南交战,沿海戒严,清廷命吴长庆督办山东海防,兼帮办山东全省军务,吴长庆率军到了登州,张謇随军前往。吴长庆到山东后,经常与张謇等人筹划海防,但是和战大计都操于中央,山东的海防计划常沦为空谈,吴长庆名为守边,实是赋闲。
张謇眼看国势渐颓,每日虽与同事漫步海滩,表面上显得清闲,心中却充满着苦闷:
锦衣使节空都护,
墨经临边有上卿;
坐使积薪仍厝火,
牺牲玉帛任寻盟。
他对权臣误国的痛恨之情字字可见,这时候他开始更认真地阅读《老子》《庄子》等黄老无为之学,寻求解脱。
1881年5月,庆军中来了一个新人,袁世凯。他是吴长庆故友之子。
张謇奉命督促袁世凯读书,发现他学无根基,基础太差,教他写一篇八股文,竟然不能成篇,文句之差,张謇竟不能下手修改,袁世凯也觉得学习十分头痛。学习虽然不成,但袁世凯却表现出了较强的办事能力,凡是交他办理一件事情,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不出差错,有时候,张謇和他谈起国家大事,发现他对清王朝面临的危机有着清醒、深刻的见解,同时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张謇这才知道袁世凯的投军并不只是为了混一碗饭吃,而是怀着宏图大志来的,于是与幕友朱铭盘商议,把他向吴长庆推荐。吴长庆于是委了袁世凯一个实差。
1881年,时为中国藩国的朝鲜爆发叛乱,朝鲜政权内部分裂为两派,一派与野心勃勃的日本暗通款曲,清廷对朝鲜的控制岌岌可危,遂派两广总督张树声前往对付局面,他接到朝鲜事态的情报后立即派海军提督丁汝昌邀请吴长庆到天津,会商对日办法,张謇随行。共同商议了对日办法。
8月16日,吴长庆亲率六营大军乘兵轮出发,张謇随吴长庆同舰赴朝鲜。
吴长庆命张謇“理画前敌军事”,这对他这一介书生来说,是一项陌生的任务,他于是要求派袁世凯为佐理,这一年,张謇29岁,而袁世凯只有23岁。可以说是由两个少壮派处置前敌军务的。
部队于8月22日到了朝鲜,吴长庆命某营官率队先行,但是此人推说士兵刚下船还不适应,请求缓行,吴长庆大怒,下令把此人交军法处看管,改令袁世凯代理该营官带,并给予令箭,有不服从的,即行正法,袁世凯奉命后,立即部署,两小时内就绪,待命出发。
次日黎明,袁世凯率兵登陆,吴长庆与张謇率全队殿后,行程25千米,袁世凯飞骑来迎,报告前锋已在前面5千米扎营,请大军在此住宿,一切安排就绪,吴长庆见袁世凯指挥若定,年轻老练,大喜过望,对张謇说:“慰亭真不错,不负张先生的识拔,我应向张生道谢。”袁世凯听到是张謇密保的他,向吴长庆请安后,向张謇请安说:“谢老师的提拔。”张謇感到不安,连忙说:“这是大帅对你的特识,希望你不要辜负了大帅,多替国家出力。”袁世凯连连称是。
在袁世凯与张謇的合力之下,朝鲜局势很快就回到了正轨,日本对朝鲜的图谋暂时受到重创。
吴长庆到天津述职,张謇也与吴长庆一道回国。
朝鲜内乱的暂时解决,挫败了日本企图吞并朝鲜、进攻中国的计划,但是列强吞并朝鲜的野心并没有破灭。朝鲜之行,使张謇清醒地看到了保护朝鲜的重要性。
张謇作为吴长庆的幕僚,参与了庆军重要事务的决策,他以自己的学识先后撰写了《壬午东征事略》《乘时规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其中尤以《朝鲜善后六策》治论最为深刻。在这篇文章中,张謇检讨了朝鲜问题的来龙去脉,提出了根本解决朝鲜半岛危机的多种策略计划,文章指出,彻底解决朝鲜问题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按照汉朝的方式,建置玄菟、乐浪郡;二是按照后周的方式,设置监国;三是驻扎重兵于各海口,改革内政,除旧布新;四是让其自行改革,为其训练新军,增强其防卫能力;五是与东三省联为一气,互相声援;六是分路出兵、规复琉球,打击日本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敢对朝鲜轻举妄动。
张謇在极短的时间内拟就了《朝鲜善后六策》,他希望张树声在代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期间,能够选择几个方案,让政府批准执行,定为中国对朝鲜永不变更的政策。
谁知这篇由张謇起草、吴长庆代奏的呈文,因为交通不便,旅途耽搁,送到天津的时候,张树声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李鸿章已经假满回任,张树声只好把善后六策交李鸿章。李鸿章看了这篇呈文,认为是多事,就把它扔在一旁。
张謇以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谁知张树声的儿子张华奎当时在天津休假,他在父亲的军营中看到了这篇文章,就把它抄录下来,带到了北京,很快京城都知道了这篇文章,有几位重要官员到总理衙门和军机处询问他们对善后六策的看法,而两个部门没有接到李鸿章的上奏,根本不知道有这篇文章,一时间京城舆论大哗。
南派清议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立即支持这篇文章,并由侍郎宝廷把文章抄录上达皇帝和太后。慈禧太后没有采纳这篇文章的观点。
这事让李鸿章非常难堪,从此冷落、疏远吴长庆。张謇看到吴长庆已经是艰难度日,自己在庆军中前景黯淡,遂决定逐步归退。1883年秋,他把自己的哥哥引入庆军,自己提前告假回乡。
1884年,李鸿章把吴长庆调防奉天,把他的部队一分为二,庆军终于被李鸿章瓦解。5月,吴长庆一病不起,吴长庆这时非常想念张謇,他去函催请张謇,张謇接信后从上海乘船到金州,发现吴长庆已经病入膏肓。7月13日,吴长庆去世。他手下的幕府宾客这时都向粮台索取金银,不达目的,就恶声相向。
吴长庆对张謇可以说有知遇之恩,他的去世使张謇对世道人心颇感失望。他后来写道:“观人于不得意时,于不得意而忽得意时,于得意而忽不得意时,经此三度,不失其常,庶可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