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罗桑是在被收养的过程中度过的。她几乎没上过学。13岁那年,她跟一个老头结了婚,而那个老头已经有一个妻子和5个孩子了。
在她第二个儿子降生后不久,丈夫遗弃了她。罗桑陷入了极度沮丧之中,企图自杀但未遂,被送进医院。她和孩子们长时间居住在巴尔贫民区的一间破旧的公共住宅里,她似乎此生注定要陷入贫穷、绝望的生活,甚至走向犯罪。
但是,虽然罗桑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下定决心培养两个儿子取得成功。她规定:每周他们只能看两次电视,其余的空闲时间,他们必须努力读书。
罗桑监督孩子们,每周把读过的书向她复述,并要求他们写读书报告给她听。她还要求两个儿子给她读她感兴趣的读物——《箴言书》,然后向她解释那些内容是什么意思。
后来,她的两个儿子被两所重点大学录取并获得了奖学金,大儿子卡尔迪斯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小儿子本杰明毕业于耶鲁大学。罗桑确信她的美国梦能够通过教育圆满实现,因此,她决定去身体力行她所教的东西。当她的两个儿子升入大学深造之后,她也去学校接受初级教育课程。
在儿子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罗桑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她回忆说:“我会写些文章并请他们帮我纠正。”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后,罗桑成为了一位室内装饰专家。
罗桑的大儿子卡尔迪斯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妻子是一位内科医生。小儿子本杰明·卡尔逊博士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儿科、神经科主任。
罗桑一家的事迹证明,知识有改变生活的力量。罗桑和儿子在身处无法呼吸的困境时都能够读书来改变命运,那么,普通的家庭也一样可以做到。
马修·麦克康奥吉是个年轻的好莱坞演员,他曾担任电影《待机复仇》的主角。因为一本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改变了他的生活。
麦克康奥吉说:“在得克萨斯大学,我的专业是法律,但我在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前两章后,立刻觉得我最想上的是电影学校。第二天,我便更改了主修专业。”
大学期间,麦克康奥吉在一部低成本的影片《意乱神迷》中扮演了一个角色。由于他的出色表演,以至导演根据他的表演特质,修改了剧本,以延长他的表演时间。很快,他便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看得到洛杉矶后,他成功地在几部高预算、大投入的电影里担任主要角色,其中包括《待机复仇》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阿米斯泰德》。
确实,马修·麦克康奥吉很有天赋,人也长得帅气,但对于那些专业学表演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同样拥有这些特质。不同的是,麦克康奥吉利用这些天赋做了该做的事情。
读一本书不可能立刻提高你的知识水平,可是读一本实实在在的书,的确能够使你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通过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马修·麦克康奥吉明白了自己真正的追求,并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发挥得更好,而不仅仅是增加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数字。
读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洞察力产生力量并立即转变你的人生,它还可以积聚使人生发生渐变的知识。无论哪种方式,读书都能扩大你的视野,并用不同的方式使你成长。
哪怕是单独一本书,甚至一个简单的句子,都随时可能改变你的一生。书中的文字会让你停止走向死胡同,使你完全改变人生的前进方向。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我们可以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理。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书籍、杂志、报纸,那么这个家庭就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经常接触书籍,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耶鲁大学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书籍对于一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14岁的少年,利用暑假替街坊修整草坪,赚取一点零花钱。使他不解的是,有些人付酬时总是不够爽快,比如巴罗先生,该他掏钱的时候,不是说口袋里没有比50美元再小的票子,就是说手头的支票暂时用光了,要不就是好几天不见人影。虽然少年很希望得到自己应得的酬劳,但又觉得不宜过于较真。
有一天傍晚,当少年路过巴罗先生家时,被他热情地叫住了。巴罗先生请少年进屋里坐坐,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应该……不过……”少年爽快地说:“没关系的。”“银行在我的账上出了点小差错,不久就会搞清楚的。哦,我想,你也许愿意在我这里挑一两本书看,作为一种补偿。”
少年环顾四周,屋里像个图书馆,几乎到处都是书。见了这么多书,少年既惶恐又钦佩地问道:“这些书您都读过吗?”巴罗先生说:“这些还只是我保留下来值得再读一遍的书。”
少年并不爱读书,为了掩饰,他只借了一本《正义永存》。回家后,硬着头皮读它。谁知道,才翻了几页,就被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少年去归还这本书时,巴罗先生又递给他玛格丽特写的一本关于人类学的经典之作。然而就是这本书,让少年迷上人类学!
35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少年在达特等斯学院讲授人类学时,他才明白:那年夏天,巴罗先生已付给了他最昂贵的报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有一位补习班的英文讲师,后来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缩写本随身携带、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岗位,以便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的做法,慢慢使他走向成功之途。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当然,读书还要会读书,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他还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的涵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个中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不仅如此,朱熹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不甚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真正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而后照着这些义理去做事。
他曾说,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二十岁,只能逐句去理会。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时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本书或某一篇时应读到把它弄懂为止,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掌握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