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意志:激发意志的力量
8243500000020

第20章 在行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行动与思想同等重要。如果每天只是空想,而不付诸实际行动,那么永远也不会成功。现在做,马上就做,是做人要争气的必备品格。

有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几乎世界上主要的语言都把它翻译过。仅纽约中央车站就将它印了150万份,分送给路人。

日俄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俄国士兵都随身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就把它译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务员、军人和老百姓,都拥有了这篇短文。

这篇《把信带给加西亚》目前已被印了亿万份,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这对有史以来的任何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打破的纪录。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袋子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以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这里要强调的重点是: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问题,没有条件,更没有抱怨,只有行动,积极、坚决的行动!”

“只有行动赋予生命以力量。”做了最好的注脚。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是行动最终体现了人的价值。

我国汉代著名学者承宫出生在一个穷苦贫寒之家。父母一年辛劳忙碌,全家人只能勉强糊口。承宫7岁那年,该读书了,但他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左邻右舍的孩子欢天喜地进学堂,而他却不能,饭都吃不饱,父母哪来钱供他上学呢?为这事,他不知偷偷哭过多少回。

同村的学者徐子盛先生开办了一所乡村学堂。承宫每次路过学堂,只敢望几眼学堂大门,竖起耳朵偷听一会儿里面的读书声,然后就赶紧离开。渐渐地,承宫在学堂附近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竟不由自主地来到学堂门口,偷听先生讲课,听学童读书。

有一天,徐子盛先生发现了他。当得知事情缘由后,将小承宫领进了学堂。从此,承宫就被收留在徐先生门下。他一边帮老师做杂活,一边随堂听讲。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数年后,承宫读遍了先生的所有藏书,并写得一手好文章。

最后,他成了一名在学术上名垂青史的伟大学者。

也许有人会说,承宫是小时候就发生了转变,如果已经成年,那现在还管用吗?有一句话叫“过去不等于未来”。其实,这句话是永恒的。一切都是重新做起,一切都还来得及。只是“为”与“不为”的问题,只要起步,永远都不算晚!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英勇善战。虽然深得周瑜、孙权器重,但吕蒙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草莽之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足与其谋事。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派吕蒙去镇守一个重地,临行前嘱咐他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

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

孙权听了批评他说:“你这样说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时间读书,收获很大。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

此后,吕蒙开始发愤读书,他利用军旅闲暇,遍读诗、书、史及兵法战策。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地,吕蒙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周瑜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一谋士建议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高,您不应怠慢他,最好去看看。”

鲁肃便去拜会吕蒙。吕蒙设宴热情款待鲁肃。席间吕蒙请教鲁肃说:“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良谋以防不测,能否让晚辈长点见识?”

鲁肃随口应道:“这事到时候再说嘛……”

吕蒙严肃地说:“这样恐怕不行。当今吴蜀虽已联盟,但关羽如同熊虎,险恶异常,怎能没有预谋,做好准备呢?对此,晚辈我倒有些考虑,愿意奉献给您作个参考。”于是吕蒙献上五条见解精妙的计策,全面深刻。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做人要争气,关键在于,是否能付诸行动,是否能把这一观念真正地用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