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粟裕珍闻录
8251700000036

第36章 两军配合作战:“要愿意受人家指挥”(2)

胡琏的十八军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也是中原战场的劲敌。但粟裕并非畏惧它如何骁勇。当年堪称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他就压根没放在眼里,在孟良崮痛痛快快一锅端,从师长张灵甫到马夫甲乙丙丁,一个也没有溜掉。

他担忧的是,如果胡琏北上,再来个“第三者”插足,自己手里就再无多余的一兵一卒可以阻援。

窘迫之下,他只能求助南边最靠近胡琏的中野了。

因此,早在开战之初的6月27日,粟裕就致电中野司令部并报毛泽东,说:“华东野战军可能集结的兵力已全部用上,无法抽出部队对付南面援敌,恳请刘陈邓以有力一部钳制胡琏、吴绍周北援。”

毕竟牵涉到两个野战军,粟裕很是诚恳,用了“恳请”一词。

中野司令部十分爽快,当天就回复:“我们决心以一部监视整编第十八军,主力进攻北进之吴绍周兵团,吸引十八军回援。”

这是第一次对话。

粟裕似乎不放心,当即又连发两电给中野司令部:“请令陈锡联纵队(属于中野建制)监视并迟滞张轸、胡琏两兵团,以有力一部钳制第十八军。”

“有力一部”自然是说要能真正阻住胡琏的得力人马。

毛泽东也在关注十八军的动静。就在同一天,他致电中野司令部并告粟裕,说:“粟部在现地有随时歼敌机会。只要十八军不过黄泛区向东,机动地区是宽大的。”

言外之意当然是粟裕的恳请是合理的。

最高统帅明确表态后,中野司令部再次致电粟裕:“我监视并吸引十八军回援,以保证粟部作战。”

这是第二次对话。

三天后的6月30日,粟裕吃掉了区寿年兵团一大坨,估计全歼得等到7月2日。因此,他电告毛泽东以及中野司令部,又一次恳请:“因我兵力已全用上,对胡琏北援顾虑甚大,恳请尽力滞留。”

他还在担心。

毛泽东当天就致电中野司令部:“现在是打歼灭战役好时机,粟陈唐正围歼区兵团五个旅于睢县地区,吴绍周必兼程北上,如果你们集中全力于运动中围歼该敌,可能打一大胜仗。”

中野司令部也当即复电:“拟于明东(7月1日)夜发起战斗,以调动十八军回援。”

中野司令部已多次表态,粟裕总在担心胡琏,似乎有些多余,毛泽东在7月1日致电粟裕,叫他放心:“十八军距离你们尚远,本日刘陈邓发起对吴绍周作战,吸引该军援吴,故南面顾虑不大。”

这是第三次对话。

7月3日,东边的援军黄百韬兵团一路狂奔,扎进了豫东战场,成为送上门的又一块“肥肉”。粟裕也不客气,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将蒋介石的急先锋黄百韬也包围起来。

他的胃口已经大到要同时吃掉蒋介石两个精锐兵团了。

四天,只要有四天时间,他就能够痛痛快快吞下这些“肥肉”。真能如此,后来的淮海战役也就省事多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就是围歼黄百韬兵团)。

但预料中的胡琏已经迅猛动作了,粟裕的担心正逐渐变成现实。一旦胡琏和这几路人马合拢,粟裕和他的华野就成了蒋介石的盘中餐,建树“盖世之功”的将不是粟裕,而是蒋介石与他的将领们。

因此,他致电中野司令部并报毛泽东,说战斗需要到7日才能结束,得悉胡琏指挥十八军等部经商水北来,企图解邱清泉兵团之围,并夹击华野部队,“恳请以有力一部钳制胡琏部敌军,使其在8日以前不能到达太康地区”。

依然是恳请,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个词,自然有望穿秋水的心情。

一次吃掉两个兵团,蒋介石再如何“富有天下”,也能有几个这样的重兵集团?毛泽东的欣喜之情自不待言,他在7月4日致电中野司令部,望“决心不失时机寻歼吴绍周,借以拖回十八军,保障粟陈唐张取得完全胜利”。

他还告诉刘陈邓,蒋介石企图从各方面增援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因此阻止胡琏、吴绍周两兵团北援,以保障粟裕部南边安全极为重要。胡琏所部今日已到商水,四纵(中野陈赓部)既已追上,应该从正面阻止胡琏北进。

毛泽东的意思是,中野原来一直准备拖住胡琏,但“老牛”死不回头也不是办法,最稳妥的招数还是正面全力拦阻。

一个友邻不停地“请”,一个上级则不停地“望”,中野司令部也不容易,电文也越来越短。他们当天致电粟裕:“我全力保障粟部作战。”

这是第四次对话。

但第二天,中野司令部就感觉到了难处,他们致电毛泽东:“我们原定部署是按粟陈请求,使胡琏在虞日(7日)不能超过太康,此着仍属可能。唯全部拉回胡琏,恐已困难,当尽力争取之。”

这自然是在说,胡琏这头比邱清泉还“疯”的牛,已阻不住了。这也意味着粟裕最担心的一步将成为现实,一切也将功亏一篑。毛泽东当然着急,他在这一天电示中野司令部:“为保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吴绍周。以上方案择一而行。如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7月10日)前不超过睢杞。”

这一电报的最终任务是,7月10日前,必须保证胡琏兵团不能越过睢杞。

毛泽东的语气十分坚决,不容犹豫质疑。中野司令部自然感觉到了,马上复电:“我以坚决的进攻作战实现拖住敌人,否则即全力尾敌北进。”

这是第五次对话。

胡琏虽然只是黄埔四期生,与豫东战场别的国军将领比,是晚辈人物,却也的确够“牛”,一时间成为中共两个野战军司令部与最高统帅部一起“牵肠挂肚”的人物。

阻住他北上也的确不是一个好差使。

数十万人马的大兵团作战,主攻和阻援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但主攻部队不仅缴获多,还能享有善战的美名,老兵们戏称为“吃肉”。

阻援部队则处于配合位置,不仅缴获很少,费力不讨好,有时候还需要有拼光了也在所不惜的精神,被老兵们称为“啃骨头”。

宋时轮也有牢骚的时候:“不能让我们的部队光啃骨头不吃肉!”因此,济南战役中,粟裕给了他主攻的任务,让他吃一回“肉”。

但宋时轮是华野的将领,军令如山倒,关键时刻还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后来在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中,他就高高兴兴奉粟裕之令,重操老本行,阻击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达十昼夜之久而岿然不动,受到了粟裕当面的嘉奖。

问题是现在牵扯到了两个野战军。

因此,毛泽东还不放心,又电示粟裕,为防备万一,让华野自己自力更生,也尽可能抽出人马阻击胡琏:“望粟(裕)陈(士榘)唐(亮)以一部进至淮阳地区,协同匡斌四个团阻击十八军,如无正规军可派,可派地方军。”

这时候的粟裕,手里只有贴身的警卫员没有上前线了。

他只好如毛泽东所说,电令冀鲁豫独立旅这支地方部队火速向南开进,并叫他们伪装成主力番号,虚张声势,以延缓胡琏北援。

一个野战军都未能阻住胡琏,何况一个旅的地方部队?粟裕此举,也只能是死马当成活马医,聊胜于无了。

这自然不是保险的办法,数十万华野将士的性命也不是儿戏。为防备万一,粟裕专门安排了一个侦察营,随时监视胡琏的动向。

老话说,越怕鬼就越有鬼。粟裕很早就最担心胡琏能否被挡住。尽管中野曾叫他“可勿顾虑”,但胡琏这个“鬼”却偏偏出现了,而且来得那么快,那么猛。

就在7月6日16时45分,侦察营紧急报告,胡琏十八军已越过淮阳,进入太康境内。

粟裕和他的数十万大军,当然不能真做了蒋介石的“饺子”。他只好忍痛放弃到口的“肥肉”:被包围的区寿年残部以及打瘫的黄百韬。当机立断撤出了战斗,神速跳出了蒋介石的大包围圈。

胡琏虽然最终白忙活一场,但这命悬一线的险境,不能不令粟裕刻骨铭心。

如今就要打响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也靠近了战场,如何使两支野战军拧成一股绳,发挥最大的整体威力,再无豫东战役的遗憾,是粟裕颇费踌躇的一件事儿。

毛泽东曾在1947年8月11日电令转战中原、“策应刘邓”的华野西兵团“统一归刘邓指挥”。

同年9月22日,为统筹中原战场刘邓、陈谢、陈粟(即华野西兵团)三路大军的后勤供给,“以利部队补给及地方工作之统筹”,毛泽东又电令华野西兵团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归刘邓的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

但这些电令均并未实行,华野西兵团对内对外依然称华东野战军,直接上级也还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豫东战役即如此)。

而且这时粟裕统率的是华东野战军全军(除西兵团外,还有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党内序列属于华东局;军内序列属于华东军区。中原野战军则分别属于中原局与中原军区。

两支野战军的最高上级,都是中央军委与毛泽东。

对即将投入战场的两个野战军指挥关系,毛泽东却没有任何指令,他大概想依旧采取豫东战役的指挥模式。

而事实表明,这种难免“两边划船”的模式似乎不是最恰当的。

作战部队倒有个沿袭已久的老惯例,在一次战役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员。

粟裕恰恰都是前者。

但即便如此,也还不是十全之策。

他慎重思考之后,最终的决定是,向毛泽东建议:“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

毛泽东自然也想到了豫东战役最后的遗憾,何况如今比它规模大得多的淮海战役,因此欣然复电:“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两个月后的1949年1月,淮海战役圆满收官。

粟裕意气风发地召开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在他做的报告中,似乎可以窥见他提请别人指挥时的心路历程。他说:今后在作战中,我们要与兄弟野战军很好地配合,向“兄弟野战军虚心学习。此次,有些同志认为中野打黄维兵团打了多少天未打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以后配合作战中,大家要愿意多吃一点亏,愿意受人家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