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粟裕珍闻录
8251700000051

第51章 元帅知己之与刘伯承的交往(2)

粟裕虽然统领一个方面军,也曾以代司令代政委的名义发过许多命令与布告,但更多的时候,华野统帅部署在最前面的是他人的名字,因此,他还远不被世人所知晓。

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各路记者们蜂拥而至,对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尤感兴趣。

早就驰名军界的刘伯承,特意向他们介绍粟裕,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想必诸位早有耳闻吧!”

刘伯承推崇的人,当然非同一般,何况粟裕本身就是三野的代表团团长。《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去后,写了《常胜将军粟裕》一文,盛赞粟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裕是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并引用了刘伯承介绍粟裕的一段话。

不过,刘伯承尽管是由衷称赞粟裕,将他推为“第一”将领的位置,却似乎有“犯忌”之嫌,因此《人民日报》最后定稿时,在他的“最优秀的将领”后面加了“之一”的尾巴。

开国大典之后,刘伯承与邓小平率二野出征大西南。多路开进时,他们的第五兵团途径粟裕的老家湖南会同。

五兵团的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也曾一度归粟裕指挥,算是他的老部下了,他们便派专人到粟裕的家里,看望了他的老母亲,告诉了她粟裕现在的情况。

儿子终于有了消息,而且在南京做了大官,老人当然认定是自己天天跪拜的菩萨显灵了,高兴不已。她已二十二年没见过儿子,也不知缺胳膊少腿了没有,便泪眼婆娑地向来看望的人说,想到南京见见儿子。

杨勇、苏振华马上报告刘伯承、邓小平,请他们将老人的意愿转告粟裕。

刘伯承知道后,当即让作战科长章安翔负责办理。但章安翔拖了好几天才给三野司令部发电报,刘伯承十分生气,严厉批评了他的办事拖沓。

后来二野进入四川,朱德、杨尚昆、聂荣臻等总部和兄弟野战军的“大老”们的老家都在这里,刘伯承叫章安翔派人到他们的家里探望时,特意给他写了便笺,重提当初没有及时转告粟裕母亲意愿的事情,要他以此为戒:“凡关于各区来的电报,必须重视,要回电,不可拖沓给以不理的态度。前次我托你查问给粟裕为其母到南京之复电即此意。”

尽管是区区小事,一向温和的刘伯承却少有的大动肝火,两次批评手下,其实也是对粟裕的尊重。

粟裕得悉刘伯承的兵看望了母亲后,很是感谢,思乡之情也得到了些许慰藉。

1950年冬,刘伯承果然办了一所军校——南京军事学院,他“把部队都交给粟裕”的宿愿也很快得到了实现,粟裕进入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成为负责作战的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统领全国解放军的征战事宜。

南京军事学院一次开会时,有位主持会议的部下客气地说,请常胜将军刘院长讲话。

刘伯承连忙说,我不是常胜将军,常胜将军是粟裕。

这时候的粟裕正痛失抗美援朝挂帅的机会,待在遥远的苏联治病,但刘伯承还是不曾忘记这位自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或许是心有灵犀,粟裕其实并不恋栈位高权重、人事复杂的军委总部职务,也想和刘伯承一样,平平静静去办一所军校。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治病回国。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接待了粟裕,并传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粟裕留中央参加党的一个会议。随后,他安排粟裕住进了中南海甲区,也就是毛泽东、朱德的住地。

不久,毛泽东最先接见粟裕。他笑容可掬地握着粟裕的手,说:“很好,你健康地回来了,我们等着你进京呢!这个恩来和你谈吧!”

粟裕有些纳闷,不知周恩来会同自己谈些什么。

次日下午,粟裕路过中南海庭园,正巧碰到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人在树荫下休闲聊。

粟裕还未来得及打招呼,周恩来一眼瞥见了他,早站起来热情地招呼他过去坐。朱德和董必武也都起身和粟裕握手问好寒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大家坐定后,周恩来对粟裕说:“主席和我们研究决定,要你到总参来工作。这个事我们酝酿了好久,大家认为还是你最合适。”

事出突然,粟裕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稍稍怔了一下,而后谦虚地说:“我水平有限,到总部来恐不能胜任,请中央另行考虑吧!”

周恩来和朱德都说:“我们经过长时间考虑,以前你身体不好,需要治疗,现在好了,相信你一定会胜任的。你回去后,工作做些交代,尽早来京。”

粟裕坚持说:“中央的决定应无条件服从,但还是请总理转告主席,再考虑一下,到总部搞不好会造成全局损失。”接着,他建议说:“让我搞个步兵学校,为部队多培养些干部吧。”

朱德慈祥地望着粟裕,接过话,笑着说:“我们对你很了解,不要谦虚了,快点进京吧!”

周恩来说:“我们五个书记多次研究,全票通过,不要再讲了。”随后风趣地说:“谁叫你是常胜将军呢!要能者多劳,毛遂自荐嘛!”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回住地的路上,粟裕一直低头沉思着,不说一句话。同行的秘书崔协祥有意打开话题,说:“看来首长回南京后,很快要来京报到。”

粟裕说:“陈赓同志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黄埔生,也有理论素养,年龄不大,身体也好,他到总部来更合适。”

崔协祥不解地问:“既然中央认为你最合适,为什么还想到步校去呢?”

粟裕沉吟一会,若有所思地说:“我们打了一辈子仗,锻炼了大批干部,这些同志本质好,经过实践,是军队建设的重要财富。今后保卫国家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家民族的安危要靠他们。但他们文化低,军政素质亟待提高,我有责任、有信心帮助他们。”

粟裕特别提到了刘伯承,十分羡慕他,说:“中央决定刘伯承司令去搞军事学院就很好,所以我一直想去搞步校。”

但粟裕未能如愿,毛泽东最终让他走进了总参谋部,成为建国后四大野战军军事主官(彭德怀、刘伯承、粟裕、林彪)里,与林彪(军委副主席)一起实际最早调中央,担负重要工作的人。

粟裕到总部后,对军队院校建设十分重视,与堪为军事教育家的刘伯承也时有交流。

1952年3月,粟裕向毛泽东提议,请办学很有经验的刘伯承来北京,征求他对军校整编方案的意见,并和他商量南京军事学院的扩编一事。

毛泽东同意后,刘伯承风尘仆仆赶到了北京。

粟裕当然恭敬如仪,热情接待,随即召开了军校整编商讨会。

他在会上对刘伯承深厚的军事造诣十分推崇,坦诚地说:“联合兵种联合作战的一套,我们未学到,在座者只有刘院长学过。”

他谈到了请刘伯承与会的目的:“今天我们特请刘院长来,把我们已经研究的学校整编初步方案,交换一下意见。”

随后,他将自己的院校改革思路、整编方案及办学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他还说打算在南京军事学院增开几个特种兵系与政治系。

刘伯承听后,知无不言,一一谈了自己的看法,完全赞同粟裕所有的设想。

两人再次英雄所见略同。

这以后,粟裕一有机会到南京,便总要前往军事学院,探望一下刘伯承。刘伯承也常常将粟裕从北京请来,给自己的将军学生们作报告。

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期间,刘伯承、粟裕一起参加分组会议,揭露和批判高岗、饶漱石联盟时,有人借饶漱石曾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过“以粟(裕)代陈(毅)”,对粟裕进行批判,试图将粟裕往饶漱石身上靠。

粟裕很不敏感,毫无察觉。

当他起身上厕所时,刘伯承赶紧跟了出来,提醒他注意这一点,粟裕才有所醒悟。回来重新落座后,他只承认对饶漱石“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刘伯承也帮着说公道话,保护了粟裕。

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三年后的1958年5月,粟裕与刘伯承同时落难,成为挨批的靶子,分别是第一个被打倒的元帅和大将,而且生前都未能平反。

两人从此基本靠边站,“无官无忧一身轻(粟裕诗)”,默默度过余生,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辞世,前后相差只有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