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医学文化中,有一部关于针灸的名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它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对世界医学事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甲乙经》是由皇甫谧撰写的。
皇甫谧祖上是东汉的名门望族,地位显赫,有权有势。后来家道中落,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十分贫苦。皇甫谧自幼父母双亡,只好过继给叔父。他虽然寄人篱下,却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会下地劳动,更不爱读书,只是终日游荡,消磨时光,人们都笑话他是“傻子”。
叔叔也很贫困,靠几亩薄田过着穷困的生活。叔叔离世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差了。看着皇甫谧年届二十,还是整天东跑西奔,喧闹嬉戏,游荡无度,婶母心里非常忧虑。
一天,皇甫谧兴冲冲地将玩耍时采摘来的野果献给婶母。婶母见了双眉紧锁,沉默了好久,才长叹一声,对皇甫谧说道:
“静儿,难道我做长辈指望于你的,就是这些野果吗?你年纪已经不小了,为何如此不长进呢?叫你努力读书,并非图你日后有什么报答,而是为了你自己能有所作为啊!”
皇甫谧听了婶母这番话,深受感动,在婶母耐心帮助和教育下,他含着热泪向婶母发誓,定要改弦易辙,发奋读书。
后来,皇甫谧不再去游玩,而是白天种田,晚上读书。但是,玩儿惯了的他,灯下读书,思想不集中,读着读着便睡着了。然而,自己对婶母的承诺、20年来自己虚度宝贵青春年华的教训,又使他精神振奋起来。他努力克服懒散的习惯,拖着疲劳的身体,苦心读书。没有钱买书,便到处借书、抄书阅读。越读书,他的视野就越开阔,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但是,光靠自学要想取得很大的进步,毕竟是很难的。为此,皇甫谧又向父亲的至交席坦虚心讨教。席坦看他聪明勤奋,又有上进心,便悉心指点。几年以后,皇甫谧终于成为一位当地很有名的学者了。
魏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病魔突然降落在皇甫谧身上,他大病一场。这场病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促使他对医学产生了兴趣,从此专心钻研医学。
这年,天气不好,雨水很多,终日不见太阳,屋里潮湿。42岁的皇甫谧,忽然感到半边身体酸痛不已,行动不能自主。家里人赶紧请人给他医治。医生经过切脉、按摩,告诉他得的是风痹病。风痹病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疾病。
患风痹症对皇甫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半身不遂,不仅严重地影响他的生活,而且给读书带来很大不便。但他是个有毅力的人,一方面坚持用针灸治疗,一方面开始学习针灸。他熟读诸子百家的典籍,知识渊博,又研读《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为了证实医书上说的是否有道理,他多次在自己身上试针,有些穴位自己扎不到,就叫家里人帮忙。坚持数年后,病情有所稳定。他对治病的信心越来越强,对医学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但是就在这时,他又遇到了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因为服用一种名叫寒石散的药,他得了一场大病。这寒石散包括5种石性药物,又称“五石散”。当时大官僚和读书人普遍认为,服了这种药,人可以像金石那样坚实不朽,以致“心性开朗,体力转强”,甚至可以长寿成仙。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毒的东西,长期服用会送掉性命。皇甫谧原本是半身不遂,再加上新病折磨,一度意志消沉,准备自杀了事。最后,还是研究医学的责任感,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皇甫谧的声望也越来越大。地方官请他出来当官,并准备推荐他为孝廉,他没有接受;极有权势的司马昭,亲自请他出来当官,他也予以拒绝;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后,又屡次下诏请他当太子的老师,他还是不答应。他这样坚决地拒官,主要是受疾病的打击,一心要学医的缘故。
晚年的皇甫谧,以全部的精力从事医书的著作。他长期患病,主要用针灸医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所花费的力量最多,也最有体验,自然而然地要著一部有关针灸的书,这就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针灸术是祖国医学对世界医学的特别创造与贡献。它的起源很早,秦汉前治病以针灸为主。所以,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都擅长针灸,重要医学典籍基本上都有对针灸的介绍,只是到了皇甫谧的《甲乙经》问世,才第一次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针灸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对针灸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皇甫谧根据《素问》、《针经》、《内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中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撰写而成的《甲乙经》,共12卷。这部著作根据针灸的需要,将有关材料按脏腑、诊断、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书中对人体总共确定了654个穴位,对每个穴位的治疗作用、禁忌症、操作方法以及其他必备的知识,作了详细的说明。
皇甫谧在书中,又根据病理,说明哪种病应针灸,哪种病不宜针灸。比如,他指出九种热病不宜针刺,如果针刺的话,就会导致死亡等等。凡属过去对穴位确定有错误的,他也一一予以纠正。
皇甫谧的《甲乙经》,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代的针灸学著作,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的,唐、宋时代中央的医学机构,都以该书作为针灸科教材。因此,后世一直把这部书看作是中医针灸学之祖。公元5世纪,《甲乙经》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后来,日本天皇仿效唐制设立医学校时,也以此书作为针灸科的教材。至今,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把这部著作定为确定穴位的参考书。可见它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