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出品
在我看来,就整个默片时代来说,唯一能够与《摩登时代》相提并论的影片,只有那部《淘金记》了。而它的作者,同样还是卓别林。
——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林奇
要选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也许答案会有很多,但如果要选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喜剧表演艺术家,那么查理·卓别林这个名字将毫无疑问会成为举世公认的唯一选择。
出生于英国、成名于美国的卓别林,确实是这个星球上最著名也最受欢迎的喜剧表演大师,也是从1914年以来的90多年里能够不问断地吸引观众欣赏兴趣的唯一一人。他的一生为电影艺术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以至于每每提起他的名字,许多人就会立刻在第一时间里想起那个身穿肥大裤子、脚踏大头皮鞋、头戴破烂礼帽、留着毛刷般胡子的流浪汉形象。早在电影的无声时代里,卓别林就已经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了。他多才多艺,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现微妙的讽刺,不仅精通哑剧、表演、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而且还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乐了他的大部分影片。而这在整个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他凭着自己的卓越才华,使他的影片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精美和完整,并成功地走进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达到了每部影片平均拥有3亿观众的绝代佳绩。
对于这位空前绝后的电影大师的评价,显然任何的溢美之词都不嫌华丽。对此,美国电影史学家们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谈论卓别林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当他笑的时候,许多民族和国家都跟着他一起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响起悲伤的哭泣。”前苏联的著名作家库卡尔金也曾由衷地称赞道:“他对人天性的认识,可以跟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相比;他讽刺的尖锐性,则可以跟伏尔泰匹敌。”另外,法国批评界称卓别林为银幕上的莫里哀和博尔舍,一代大师萧伯纳也认为卓别林是电影界的唯一天才。
至于卓别林在1936年推出的这部无声片《摩登时代》,则通过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吃人本质作出了最为形象的描绘和最为有力的控诉。
巅峰献映 DIANFENGXIANYING
原本对于有声电影持坚决的抵制态度的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最终却由于想在影片中对当时横行世界的法西斯政权提出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强烈抗议,而放弃了他最最擅长的无声电影。于是,便有了被后人称为不朽杰作的那部影片《大独裁者》。1936年问世的影片《摩登时代》,则是这位电影大师的最后一部无声影片。因为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他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为这些处于苦难中的人们振臂呼喊。尽管此时的电影已进入了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还是坚持认为采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那些无聊且苍白的对话,于是他只是在《摩登时代》中加入了适当的配乐和少许的音响,就创作完成了这部同样堪称大师手笔的经典影片。
影片《摩登时代》中的故事发生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当时正值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不仅大批的工人因此失业,而工厂对于本已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工人们的剥削也更加残酷。故事的主人公查理,就是在一家大工厂的流水线上拼命工作的一个钳工。这个原本生性怯懦的小人物,却在日复一日的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中彻底地变得精神失常了。失常后的他先是大闹工厂,接着又被送进了医院。等到出院后,他已经被工厂无情地解雇,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失业的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了罢工首领被抓进了监狱。在监狱的生活本来衣食不愁,可他偏偏又遇上了监狱暴动,并因此被提前释放重获自由。出狱后的查理在一家造船厂找到了工作,可是由于自己出现了纰漏,于是不久之后他又一次被辞退了。已经无路可走的他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流浪女,并从此与其患难与共。尽管接下来的查理曾先后在百货公司做过守夜人,又回钢厂干过几天,还在酒馆里当过侍者兼歌手,可是最后为了搭救流浪女,两个人不得不再次流落街头。可是面对如此的人生境遇,乐观的查理仍然信心十足,并鼓励流浪女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在影片的结局里,查理与流浪女勇敢地相爱了。他们一起开始了浪迹天涯的人生旅程……
经典礼拜 INGDIANLIBAI
永远的卓别林和永远的《摩登时代》
拍摄于1932年的影片《摩登时代》,在1936年才得以与世人见面。它是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最伟大和最著名的影片,也是世界电影经典宝库中的喜剧圣经。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显示,这部影片不仅是有史以来欣赏人数和次数最多的电影,显然也受到了来自不同民族、肤色和国家的最广泛的观众的喜爱,而且至今也再没有任何一部同类影片能够拥有超越本片的价值。
影片《摩登时代》描写了身处在工业时代中的穷困工人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处境除了无情的贫困,就只剩下绝望地去承受这种贫困了。至于卓别林饰演的查理在片中以各种形象出现的情景(如组装生产线工人、码头工人、更夫和酒店服务生等等),以及那种哪里有活儿干、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的小人物式的人生悲剧,则完全是对于所谓的“美国梦”为大众提供了无限机会的论调的一种最为贴切的嘲弄与讽刺。
在这部不朽的杰作中,导演卓别林试图通过场景的不断切换(比如查理一会儿做苦工,一会儿又被关进牢房),向当时深受剥削与压迫的工人们暗示着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最为残酷无情的一面,同时也揭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里,一切都体现为一种缺乏理性的疯狂(比如查理竟然因为手里拿着一个施工现场的小红旗,就被警察当成了共产党人士逮捕起来)。那种时不时出现的组装生产线上的劳动场面也带有一定的寓意。那就是在一刻不停的沉重工作中,正常的人也变成了机器人,变成了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一个不断被剥削甚至是自我剥削的零部件。
与此同时,统治阶层的遥控统治也在通过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使这个世界变成了一片人吃人的丛林。对于像查理和流浪女这样的穷苦百姓来说,他们只能为了生存而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地挣扎,并自我麻痹般地拥有一份盲目的乐观。尽管在他们看来,能够拥有一间带白色木板篱笆的小屋、有个勤快的小妇人和干净的窗帘,就算是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但这一切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现实中,却只能作为一个遥远的理想而在梦境中出现。《摩登时代》这部影片是电影大师卓别林对资本主义本质所作出的最深刻的揭露和最尖锐的挖苦,同时也是卓别林在喜剧方面最有创造性的一部经典之作。据说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典型场景与福特汽车公司首创的“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极为相似,以至于影片在推出后遭到了来自福特所指使的某些美国议员们的大加非难。他们甚至为此提出了一种近乎于荒谬的主张,那就是认为这部《摩登时代》对美国的工业文明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破坏作用,应该立刻被禁止播放。(佚名)
艺术人生 YISHURENSHENG
他的影片曾经是我们这一个世纪的光明,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
——法国著名诗人阿拉贡
查理·卓别林
这个名叫查理·卓别林的英国小个子几乎代表了整整一个电影时代,这个在银幕上永远戴着一顶破礼帽、拿着一根破手杖、穿着一双大得离谱的皮鞋的流浪汉,不仅是20世纪之初整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角色,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旧是电影精神的最佳代表。他坚持一种纯粹的艺术性,也坚持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们忘不了他拿自己的一双皮鞋当午餐的情景,忘不了他迎着狂风设法走出一扇门的窘态,忘不了他被卷进巨大的齿轮里时仍旧执著地拧着螺丝的神色,也忘不了他扮演的那个元首的举手投足。卓别林用他的电影给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无休止的笑声,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泪来。然而,人们却无法说清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笑,是发自内心的欢乐;哭,则是流淌着真诚的泪水。别人只可以让观众发笑,卓别林却可以让观众笑完以后深思,这是同时代的任何喜剧演员不能做到的。这种笑中带泪的效果,来自于天才喜剧大师对人生和幽默的理解。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开创者,一位真正具有古典主义美的留守者,并因此在好莱坞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伦敦的卓别林,从小就在同样也是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如何去体验生活和观察他人的言谈举止,从而在最初的成长中就有意或无意地丰富了自己的表演创作经验。可是不幸却很快降临到了这位喜剧天才的身上。在卓别林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的时候,由于年仅30岁的父亲因酗酒过度而病逝,以至于受到严重打击的母亲也在不久后因精神失常而住进了疗养院。于是,卓别林与同母异父的哥哥从此流浪街头,还一度被送进了孤儿院。为了谋生,两兄弟后来不得不开始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里演唱、跳舞,做着各种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沉重杂活。
1913年,当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时,被当时一家电影公司的著名制片人兼导演看中,并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生涯。就在1914年的时候,卓别林从他的第11部影片《20分钟的爱情》开始,决定保持一定的服饰、一定的胡子式样和一定的典型姿势,并给角色取了个固定的名字:查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常常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个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的流浪汉的形象,而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角色也由此诞生了。
后来,卓别林曾经解释过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查理的小胡子象征他的虚荣心,他的那条既皱且烂的长裤就是我们的可笑行为和我们的笨拙举止的写照。那一枝手杖也许是我最幸运的发现。正是由于它,我很快就被人们记住了。千百万人认为手杖是一个纨绔子弟的标记。”尽管其貌不扬的查理只是一个矮小、贫穷的、孤立无援的小人物,看上去完全无法与那些描写开发美国西部的“光荣往昔”的作品中的英雄相提并论,但正是这个滑稽可笑的小人物,却在性格中有着很多令人回味和值得崇敬的东西。在严酷的环境面前,他总是保持着人的尊严,在任何有钱有势的人和威武有力的人面前都没有丝毫的自卑感,相反倒是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平等。
由于卓别林一贯对小人物、失业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所以当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用自己的电影创作为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时候,却因此受到了美国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导致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的他不得不在此后的余生中长期定居于瑞士。直到30年之后的1972年,卓别林才得以重返好莱坞,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做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的艺术成就奖。而在随后的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授予他爵士封号这一极为尊贵的荣誉。另外,因为卓别林对于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反抗以及对于世界和平运动的贡献,所以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授予了1953年度日内瓦国际和平奖。
从1919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制片生涯后,卓别林在他极为辉煌的一生中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电影,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经典之作包括《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影片。这些影片不仅标志着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的成长过程,更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从它的幼年时代带入了日渐成熟的黄金岁月。
1977年12月25日,当一代大师逝世于瑞士沃韦河畔的科西耶的时候,全世界热爱电影也热爱着卓别林的人们都为这个消息而感到深深的悲痛。查理·卓别林生前曾对一位友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的喜剧只需要一个舞台,一名警探和一位美女。”而当这个电影世界中最伟大的角色永远地从银幕上消失了的时候,我们却在永远怀念这位大师的同时,更加坚定地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确实做到了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世说心语◇
(卓别林的电影)如同夏日的闪电,虽不像骇人的雷电那样能够致人以允命,但却可以把黑暗映照出来。
——著名评论家普里斯特雷
时间是最好的作者,它能写出最完美的结局。它能淡化一切。
——查理·卓别林
幕后故事 MUHOUGUSHI
周总理与一代大师的快乐接触
1954年的夏天,周恩来总理曾在日内瓦开会期间,会见并宴请了卓别林。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周总理先是笑着说:“40年前,我就在银幕上认识您了。”接着,他又向卓别林介绍了共产党胜利进入北京城时的盛况,也谈到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非常著名的长征。这时,卓别林也笑着说道:“看来,您现在再用不着走那么远的路了。”接着这位电影大师又说自己曾在1936年的时候到过中国的上海,并亲眼看到了在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还说自己将来有机会一定要看看新中国的崭新风貌。于是周总理就热情地请他访问中国,卓别林也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在随后的宴席上,卓别林又说自己虽然不是一个共产党人,但还是衷心地抱着和共产党人同样的希望,愿中国人民、愿全世界人民都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另外,卓别林还很喜欢中国的茅台酒,并由衷地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喝的酒啊!”宴席结束的时候,卓别林提出自己希望能带一瓶茅台酒回去做纪念,周总理当即就把两瓶酒送给了他,并和他合影留念。在送走卓别林后,周总理还深情地说:“卓别林为人正直,正像他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他不愧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
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930年5月到美国演出时,也曾会见过卓别林。两位艺术大师一见如故,合影留念,并由此建立了真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