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出品
能够把商业与艺术元素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拯救大兵瑞恩》确实堪称是一部杰作。
——美国电影工会
据不完全统计,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推出的那些电影作品,仅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44.65亿美元,全球票房收入更是达到了将近7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这一举世无双的骄人成绩,不仅使他成为美国人在电影领域内最为尊崇的超级偶像,同时也让他作为美国电影工业中诞生的一个奇迹而享誉全世界。正如同香榭丽舍代表着法兰西的某种气质一样,时至今日,在世人的眼中,斯皮尔伯格已经成了一个标志着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的同义词,或者说是好莱坞这艘世界电影领域内的航空母舰的超级执舵者。
一个可以十分肯定的事实就是,在全世界数不胜数的导演当中,斯皮尔伯格无疑是一个最具有商业意识的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不仅是因为由他创作的《侏罗纪公园》系列影片曾经创下电影史上全球票房成绩的最高纪录,更是由于在全球10大卖座片中仅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
然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意味着作为导演的斯皮尔伯格就只会拍摄一些空有其表而毫无内涵的肤浅之作。恰恰相反,他的那些经典之作除了包含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华丽的电影特效外,还往往在有意或无意间流露出一份难得的童心和一种优雅的气质。尤其是在他于1993年推出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对于生命本身的那种深沉而又凝重的关照与挚爱,就更是让观众的心灵无法不为之深受触动和震撼。
虽然也许有人会认为,在商业上取得如此成功的导演是无法在艺术追求上真正实现那种卓越成就的,但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这样的一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甚至是荒谬的。他在商业成绩上当然是最成功的,但他同样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正是他把电影变成了造梦的工厂,也是他在银幕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奇观。当然,也许这一切还不是什么空前绝后的奇迹,因为他对电影的狂热与执著还将继续赋予他不竭的灵感与无限的创造力。可以说是电影造就了斯皮尔伯格,也可以说是他重新定义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正是这位集商业与艺术于一身的电影大师,让我们开始相信一件事情:原来幻想与真实的距离竟然可以这么近。
巅峰献映 DIANFENGXIANYING
事实上,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并非只是一部靠着特效与宏大场面取胜的纯粹商业电影。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也就不会拥有如今的经典地位了。这部注定会在世界电影史上写下重重一笔的杰出力作,实际上却在残酷的战争场面中寄托了一份深深的人文思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的关键时刻,米勒上尉却率领着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受命去战区寻找一位在101空降师服役的名叫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奇怪的任务,是因为詹姆斯·瑞恩的3个哥哥都已经相继在战争中阵亡,为了不使他的母亲失去这个最后的孩子,盟军总部才做出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他寻找回来的决定。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每向前一步,就离敌占区近了一步,也就意味着危险增加了一分。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越来越多的德军,甚至还可能会有大量的坦克!出发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近似于荒唐的行动以及有可能因此带来的一系列伤亡是否值得?难道真的应该为了救一个人就派8个人以他们的生命去冒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战士们的陆续阵亡,这个问题被越来越频繁地摆在了参加此次行动的人面前,其中当然也包括小分队的领袖人物米勒上尉。关键时刻,米勒上尉以军人的神圣使命感,以及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关照,最终说服了大家——在他看来,这次行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詹姆斯·瑞恩一个人,而是为了他的家庭,以及千千万万个和詹姆斯·瑞恩有着相同境遇的美国人的家庭。这场战斗不仅是为了救回詹姆斯·瑞恩,更是为了正义和自由。
于是,8个人就是抱着这样的一种目标和理想,才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他们上路了,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因为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人性在这样的一场战争中受到了最深沉也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终于,米勒上尉率领的弟兄们在历经艰险后找到了詹姆斯·瑞恩。可是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下来一起参加保卫桥头的战役。因为力量的对比毕竟是悬殊的,所以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也曾一度阻止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威力很大的坦克,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位于桥头的最后防线里,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里的子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却又决然地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坦克被摧毁了!就在此刻,盟军的轰炸机也已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也陆续地赶到了。看着这即将到来的胜利,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在弥留之际对詹姆斯·瑞恩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经典礼拜 INGDIANLIBAI
当诺曼底登陆时
时光可以流逝,岁月可以飘过,但是经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感,这样的一次大无畏的行动。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力作,重温经典,感觉依旧如此强烈,既慷慨又激昂。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20世纪那场为自由而战的战争的惨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领士兵去敌占区寻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为线索,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用几个人的性命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同时,影片也着力刻画了以米勒为代表的一系列为自由而战的士兵的形象,并使得影片的主题变得愈加鲜明和积极向上。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时的血腥场面,以至于许多观众都因受不了这样的视觉刺激而提前退场。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此时则显得如此的脆弱……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了罕见的真实程度。而气氛烘托浓烈之余,导演也精明地做了铺垫,即为日后把8人小分队深入德军后方的巨大危险性做了全面预告,观众先在自己心里有了对比,当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艰巨的任务如何完成。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的时候,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
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影片高潮的部分了……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40分钟左右,可见导演对于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拿捏得既大胆又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这样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
结构合理之外,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我在这里想要详谈的则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那个大兵瑞恩。
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出现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当然,他也绝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等待他去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而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给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通过瑞恩的嘴,说出了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生活,而战斗打响后的每个人也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在美国,可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的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力,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利落地切来切去……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同时,也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地试着躲一颗子弹一样。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和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时,却是他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
当影片结尾处米勒上尉死去的时候,朗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沉重分量。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荣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的话语,我一直记得这部影片,记得了汤姆·汉克斯,记得了这次大无畏的行动!(佚名)
艺术人生 YISHURENSHENG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这个星球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在这里,他象征着巨大的力量、深厚的内涵和难得的童稚之心。他就是好莱坞这个海洋中的一只鲨。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里弗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47年12月18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母亲过去曾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在斯皮尔伯格4岁的那一年里,他的父亲买回了第一部8毫米家用型电影摄影机。而这一行动无疑也激发了儿时的斯皮尔伯格对电影拍摄工作的最初兴趣。至于制作第一部剧本完整的电影,也不过是在他14岁时发生的事情。
当然,成长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他的犹太血统,整个学生时代他都不得不在一种充满了蔑视甚至是敌对的氛围中度过。尽管他也曾因此而憎恶过自己的血统,但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他最终还是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血统问题,也由此对20世纪40年代的那一段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在他后来的许多电影中都得到了直接或是间接的体现。
高中毕业后,因为热爱拍片导致成绩并不理想的斯皮尔伯格,虽然没有得到进入电影学院的机会,但他却利用读书之余学习和积累了更多关于电影拍摄工作的技术和经验。当他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拍摄了一部22分钟的实验短片后,不仅凭借着它在亚特兰大及威尼斯影展上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份来自环球电视部的一纸为期7年的合约。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正式迈入了渴望已久的职业导演生涯,掀开了自己辉煌事业的第一篇章。由于生性喜欢幻想的斯皮尔伯格一直就希望自己也能拍摄一些与鲨鱼、太空人和蛇之类东西有关的影片,所以当他在1975年真正得到机会去拍摄自己的首部大制作影片《大白鲨》的时候,他的那份无比喜悦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着,斯皮尔伯格又结合自己的个性,抓住了人们追求幻想和刺激的心理,从1977年开始,陆续执导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E·T外星人》、《回到未来》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等诸多大成本大制作的巨片。其中《E·T外星人》不仅使他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也标志着他那充满幻想的导演风格的基本确立。尽管此后的传记类影片《紫色》和历史题材影片《太阳帝国》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失意之作,但斯皮尔伯格并不在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他动用将近6亿美元的巨额成本制作了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从首映至今,这部影片已经创下了票房近10亿美元的骄人成绩,并打破了此前由他本人凭着《E·T外星人》一片所创下的票房最高纪录。
更令世人惊奇的是,仅仅在数月之后,斯皮尔伯格又推出了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完全不同的,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史诗战争片《辛德勒的名单》,并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一种真实感、历史感与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影片一经推出,不仅赢得了高票房,还与《侏罗纪公园》一起,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奥斯卡之梦。
至于斯皮尔伯格在此后执导的《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以及再次以二战作为题材的这部《拯救大兵瑞恩》,也都是他延续自己在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这两方面成就的经典之作。当时间进入21世纪后,对于这位早已功成名就的电影大师来说,已不再需要用什么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在相继推出了《A·I人工智能》和《少数派报告》等影片后,他的最新作品又回到战争题材上——与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合作完成的影片《世界大战》。
◇世说心语◇
没有人会关心他有没有取得什么学位,他们只关心他能在银幕上展现出什么。
——环球公司负责人查克·西尔维斯
◇辉煌瞬间◇
★ 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奖
★ 第56届全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 第5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音效、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