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懂得保护环境的故事
82632500000010

第10章 各代的植树情结

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四川剑阁古川陕古道上有很多古柏,一直传说是三国时张飞栽的,旧称“张飞柏”。后经查是明代所植。《剑州志》说:“自剑门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株……”

我国自古即有栽种柏树的传统。柏树材质坚实,是建筑、桥梁、造船、雕刻、家俱的上等用材。但是,柏树寿命很长,生长缓慢,作为用材林来对待,它往往是不能很快见效的。很多园林名胜、寺观祠庙都植着柏树,如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东曲阜的孔林全部是柏树,由孔丘弟子子贡所植,已有2000多年;太原晋祠的周年齐柏已有3000年树龄;台湾阿里山有一株12人才能合抱的红桧,高54米,树龄也有3000年;陕西勉县诸葛亮墓前的20多株古柏,栽于公元262年。这些古柏,主要是为美化环境而栽,并作为风景林而受到历朝的保护。这样的例子,不绝于书。

在我国历史上,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的例子也很多。

在长城沿线,过去有一条非常可观的榆树林带,又称“榆溪塞”。榆溪塞早在战国末年就开始建设,据史书载,共有两条:一条是秦始皇修长城时沿长城发展起来的林带,所谓“垒石为城,树榆为塞”,即指此。长城由今甘肃岷县顺洮河而下,又沿黄河往东,入宁夏遇贺兰山而北,至阴山山脉。今兰州东南有榆中县,在旧长城线上,县名即与植榆有关。西汉时又对榆溪塞进修维护扩展,使准格尔旗及神木、榆林诸县北部亦植了许多榆树。还有一条榆溪旧塞,这条旧塞不在秦长城沿线上,而是斜贯于东胜,准格尔旗次生黄土丘陵区。郦道元《水经·河水注》对旧塞说得很详细:“诸次之水东迳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北,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史辑认为,诸次之水就是现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之间的秃尾河。沙陵指沙丘。龟兹故城,在榆林县北清水河上源处,即今榆林河源头。”“广长榆”是指汉武帝时对这条榆塞县的扩展。由郦道元的具体描写,足见榆溪旧塞在南北朝时还相当可观。这条经过大规模栽种榆树而形成的绿色长城,其纵横宽广却远超过于长城之上。20世纪70年代在准格尔旗瓦尔吐沟、速机沟、玉隆太等地墓葬中发掘出鹿形铜饰件及明器,鹿为林中动物,这就可以知道,其地应当有森林;这些地方都在长城之内,故当地森林不限于长城之外。这个地区在当时不仅榆树成林,还有不少竹树。

从秦汉到明清,前后一千多年,我国北方生态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过度垦伐和放牧,使北方某些地方风沙肆虐,气候恶化。河北宣化西侧的柳川河,号称“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每当秋末春初,宣化城外的景象是:“眼见风来沙转移,平沙莽莽黄入天”。据《宣化县志》记载,宣化城重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5年)到乾隆十九年(1755年)。当时,宣化“城西一带,年久积沙,高与城平,行人乘墉出”。知县黄可润、董其役让民众清除积沙,又为防止风沙再次于积城外,于是在“西门外购地十余顷,种树数万,筑长堤障沙,疏壕凿井,树得水皆成活,一望蔚然,沙患渐少”由于宣化城西城外沿城墙有一道由数万株柳树组成的防风固沙林带,有效地保护了宣化城市环境。尽管春秋起风的时候,城外风沙弥漫,城内却清风习习,不见沙土飞扬。这是我国历史上营造城市环境保护林带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在我国的大西北,在清朝后期,环境严重恶化,其中主要是风沙危害加剧。面对这种状况,当时的有识之士并未无动于衷。清陕甘总督左宗棠,当年率部守卫西北边陲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时,整修了从西安经兰州至乌鲁木齐的驿道,同时下令夹道植树,主要栽植较耐旱的柳树、榆树,以保护路基。从西安西向,顺河西走廊,经过茫茫戈壁荒漠,直到北疆的伊犁、南疆的阿克苏等地几千里风沙线上,栽植了大量树木。后来见甘肃境内童山濯濯,赤地千里,左宗棠又下令在驿道及一切可种树的地方种树,并雄心勃勃地预言:“十年之后,可衣被陇中矣。”1879年,左宗棠的同乡、部下杨昌浚,应左宗棠的约请来新疆访问,一路上见柳荫匝地,诗兴大发,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瑚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至今,兰州、天水、平凉、阿克苏等地仍可看到三围数丈的百年杨柳,这就是有名的“左公柳”。左宗棠曾经镇压过人民革命,但他绿化大西北的历史功绩以及保卫祖国西部边陲的成绩却是巨大的,我们应当给他以正确的评价。

我国古代植树造林源远流长,至迟在夏代(约前21~前16世纪)已开始栽培杏、桃,这可由成书于夏代末年的《夏小正》得到证明。

古代植树首先是营造经济林木。古人对营造经济林木的意义、适地栽树的原则、嫁接、移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由政府规定植树的措施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经验,我们的祖先至少在宋代就注意到选择适宜的树种,栽植薪炭林和用材林,这也是极为可贵的。经济林木的营造,不仅发展了经济,客观上对环境也有很大的裨益。

古代栽植行道树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古代的城市街道绿化久已闻名世界。至于像秦始皇承袭旧制,大规模营造榆溪塞这样的绿色长城及在全国驰道栽植青松的举动,固然给劳动人民加重了负担,但这件事对改善环境的意义,则是不容否定的。至于宣化知县发动群众植柳御沙护城,延亘3000里的大西北“左公柳”,亦是我们的祖先以植树抗风沙,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壮举。不仅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且激励了我们今天开发大西北和征服沙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