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
地方官遇到灾荒之年,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救助灾民,主要以安抚为主;一种是回避,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为的是能够保住头上的那顶乌纱帽。
清朝的乾、嘉年间,“当时吏治积弊,有南漕北赈之说”。当时南方是供应漕粮的基地,而北方急需粮食赈济灾民。由于“南利在漕”,所以很多的南省官员都会找出很多的理由或者是借口加以搪塞,有灾不救,置灾民于水火之中。但有一位知县却是例外,他就是力除民瘼的张吉安。
张吉安,字迪民,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任大挑知县。张吉安上任以后,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尤其注重民心向背。
嘉庆四年(1799),张吉安被任命为新城知县。新城是漕粮重要的输出地,但因为远离河道,新城离官仓的所在地省城又很远,导致百姓需要按时纳赋时很困难,张吉安便采取集中收粮的办法,彻底解决了百姓不能及时纳赋的问题。为此,百姓无不拍手叫好。
张吉安处处为百姓着想,深得上司的赏识,嘉庆五年,张吉安被派到了永康接着当他的知县。这一年夏天,永康遭受了特大水灾,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按照惯例,凡是遇到大灾之年,各级官员必须逐级请示,上报解决救助灾民的办法,经过逐级的审核后才能最后实施。这样一来,往往请示与批复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有灾不敢救,能救也不救的局面来。
张吉安面对如此严重的水灾,看着数以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张吉安心急如焚,他顾不得向上司请示处理办法,立即赶到灾区现场指挥救灾。他组织人为灾民搭起了帐篷,算作是临时的住处,使得很多的灾民暂时有了栖身之所。张吉安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定当地灾民的情绪。他发动人员组织救助被大水围困的百姓,可以先用船给这些人送去可以食用的东西,暂时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对那些溺水身亡的人,妥善处理他们的后事,让还活着的人心里稍有安慰。
张吉安向巡道请示,希望能再拨钱粮赈济灾民,以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恰好,巡道正有一肚子的火没出撒呢,张吉安成了他最好的发泄工具。因为张吉安没有按时向巡道报告灾区情况,弄得巡道很被动,被上司狠批了一顿。这个时候,就算张吉安说再多的好话,也不会起作用,更何况还是伸手要钱的事情。巡道以“偏灾向不查办”为言,拒绝再拨钱粮。张吉安实在没有了办法,搬出了巡抚大人阮元,向他陈述了灾民的生活状况,张吉安的话人情人理,终于说动了巡抚阮元。张吉安的请求终于获得了批准,拨下的赈灾粮及房屋修补费很快分发的灾民手中,灾民们无不感激地落下泪来。
一晃两年过去了,水灾对生活的影响刚刚有所好转,又出现了大旱,灾情最为严重的要数丽水县。巡抚阮元知道张吉安体恤百姓,真正为百姓着想,所以把他调到丽水县,彻底解决百姓在大灾之年的实际问题。张吉安不负重托,马不停蹄地赶往灾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丽水县境内山多,地形险要,张吉安看到许多山民到县衙打官司,既费时又耽误农活儿,于是进山住在到寺院里处理诉讼案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丽水县的问题解决了。张吉安在浙江10多年,所到之处多为灾区,但他能心系百姓,把解决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使得百姓安然度过大灾之年。张吉安去世之后,有许多百姓不惧路途遥远,前来吊唁,为的是能送送这位救百姓于危难的好官。永康县的百姓为他修建祠堂,以示纪念。随后,余姚、新城、丽水等地也建祠纪念。
张吉安与那些在灾荒之年知情不报,或是侵吞赈济钱粮的贪官相比,张吉官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