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学会热爱集体的故事
82633200000002

第2章 天下安危,乃为己任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鲁迅

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哥白尼

大禹治水

原始社会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灾难,许多地方上降暴雨,江河湖泊涨溢肆虐,洪水冲毁了农田和房子,家畜大多也死于非命,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黄河流域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大禹治水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四岳首领们和众大臣都推荐鲧担此重任。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治水采取了修堰治坝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急流大川沿用堵围之法,花了9年时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撤销了职务,把他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大禹注意汲取前人特别是其父治水的经验与教训,先四处跋涉,摸清了每条河流特别是黄河的变化习性,再针对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以疏通河道为主,再辅之堆堰修坝的措施,对洪水实施综合治理。在大禹的正确领导之下,洪水泛滥的局面有效地得到了控制,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他的手磨去了指甲磨起了老茧,腿上磨去了汗毛,生了偏枯之症,但仍不停地工作。

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牛贩子弦高犒师救国

公元前628年冬春之交的一天清晨,马蹄得得,一封十万火急的密信送到华丽的秦宫。它是秦国的一位将领杞子从千里之外的郑国派人飞马送来的。3年以前,秦、晋两国的军队进驻郑国,能说会道的郑国人烛之武利用这两个国家存在的矛盾,说服了秦穆公。秦国和郑国单独讲和,从郑国退兵,派了杞子等3个将领协助郑国守卫北城。但雄心勃勃的秦国亡郑之心不死。恰巧在前一年冬天,晋文公和郑文公先后死去,杞子以为这是极好的机会,便差人密告秦王:“郑国北门钥匙在我们手里,若派兵偷袭,来个里应外合,不难马到成功。”

秦穆公立即把大臣们召来,一块商量偷袭郑国的事。会上,老臣蹇叔和百里奚不赞成出兵。他们说:“偷袭郑国,害多利少,还是不去为好。郑国离秦国很远,我军长途奔袭,路遥日久,难免走漏消息。郑国如有了准备,以逸待劳,我们怎能取胜呢?”

秦穆公称霸心切,不但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还批评他们前怕狼,后怕虎,成不了大事,决定任命盂明视为大将,西乞术和白乙丙主副将,出动3000名精兵和300辆战车,去攻打郑国。

秦国的军队从都城出发。行军途中,不打旗,不击鼓,十分谨慎小心,很快通过晋国的崤山,悄悄地进入了南接郑国的滑国境内。孟明视等以为秦军的行动极其秘密,眼看兵临城下,而郑国却还蒙在鼓内呢!偷袭北城灭亡郑国的计划马上就要实现了。

恰巧这时候,郑国有个叫弦高的牛贩子,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做买卖。走到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遇到一个从秦国来的人名叫蹇他,两人就攀谈起来。

弦高问:“秦国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情?”

蹇他道:“我在那里听说,秦王派了3个将军,带领了军队去攻打郑国。”

弦高问:“真的吗?”

蹇他又答:“哪会有假,两三天后可能就从这儿经过,你也许会看到呢!”

弦高听了,不禁大吃一惊,心想:“秦是虎狼之国,而郑国国君新丧,毫无准备,怎能抵挡住强大的秦军侵犯呢?我是郑国人,国难当头,一定要设法解救。”于是,他急急忙忙回到了客栈,但赶回去报告,时间已来不及了。

弦高在客栈一面火速写了一封信,把这事报告国君;一面把自己装扮成郑国的外交使者,穿上华丽的衣服,另外挑选了12头大肥牛,前往迎接秦国的军队。

弦高到达延津(今河南偃师县南),遇见了秦军的前锋。他拦住去路,神色自若地高声喊道:“郑国的使臣求见!”士兵当即通报孟明视。孟明视忙派人接见郑国的使臣,还亲自问他:“你贵姓?到这儿干什么?”使臣回答道:“我叫弦高。我们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敝国来,特派本使臣赶快带上12头肥牛,在此敬候将军,这一点小礼物不能算是犒劳,不过给将士吃一顿表表敬意罢了。我们的国君说,敝国蒙贵国派军队保护郑国的北门,我们不但非常感激,而且自己更加谨慎小心,不敢懈怠,请将军放心!”孟明视随机应变说:“我们不是到贵国去的何必如此费心,你就请回吧!”弦高这个“使者”交上肥牛后,再三拜谢孟明视,从原路返回。

但孟明视万万没想到,上了弦高的大当。他和副将西乞术、白乙丙商量:“郑国派使臣来犒劳,这证明人家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现在秦军偷袭郑国的计划已被识破,再去强攻,结果凶多吉少。我军既然远道来了,总不能空着手回去。”于是,他们改变行动方向,下令向滑国发起进攻。滑国是个小国,又没有防备,不久便被秦军灭亡了。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报告,便派人去探察杞子、逢孙和杨孙的动静。果然,秦国驻军正在紧张准备,厉兵秣马,一片大战前气氛。郑穆公当机立断,派人对杞子说:“将军在敝国可够累了。孟明视的军队已经到了滑国,你们怎么不跟他们一块去呀?!”杞子等听了,自知军机已经泄漏,不宜久留,就连夜带着人马溜走了。

弦高这个普普通通的贩牛商人,舍财纾难,计退秦军,保卫了自己祖国的安全。郑国国君为了嘉奖他的卓越功劳,决定赏他一些土地和白银,但弦高婉言谢绝,仍然做他的贩牛生意去了。

屈原遭贬未敢忘忧国

每逢阴历五月初五,我国人民都有包粽子的习惯,南方有些地方还举行龙舟比赛,据传这都是为了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屈原是战国后期思想家和诗人。当屈原20多岁时,就参加了当时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朝政,不久就出任楚怀王的“左徒”,仅次于宰相。楚怀王经常与他共商国事,命他起草重要文告,接待来往宾客,深得怀王信任。屈原想通过辅佐怀王来实现其统一中国的愿望,主张对内举贤任能、彰明法度,对外东联齐国、西抗强秦,让楚国强盛起来,从而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但是,屈原在怀王面前的得宠和其才能却遭到了一些贵族官僚的嫉妒,他们想方设法挑拨离间,使怀王免去了屈原“左徒”的官职,改任三闾大夫,只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忠心爱国的屈原虽遭贬,仍关心楚国的前途。当时另一个强盛的国家秦提出秦楚两国联姻,并要楚怀王到秦会面。屈原识破了秦的阴谋,恳切劝告怀王不要到秦国去。然而,怀王不听屈原忠谏,一意孤行,一到秦国即被扣留,楚被逼割地,丧权辱国,不久楚怀王忧愤成疾,客死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朝廷内的官僚们更加排挤屈原,屈原被削职流放。

在当时,有才能的人如果在本国得不到重用,其抱负不能实现,就往往周游列国,去寻找开明的君主。屈原有时也想索性离开楚国,但一想起楚国人民的灾难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还以“狐死必首丘”(狐将死时,其头朝向生身地的小山)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宁可死去也不离开祖国的爱国情操。

流放期间的屈原并没有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伤感,而是经常因感到楚国政治腐败和国运危殆而暗自伤神,但他并没有绝望,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向腐朽的势力妥协,还一直盼望楚王重新起用他来整治危亡的楚国。在20余年漫长的流亡日子里,他走遍了楚国各地,广泛地接触了大众,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章。在长达370多句的长诗《离骚》中,尖锐地揭露了楚国腐朽的官僚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他追求崇高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屈原哀怜人民艰苦生活、不懈追求真理的千古绝唱。

忠臣被贬,奸臣得势,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公元前278年,秦兵攻下了楚国之都郢。消息传来,屈原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悲壮的诗篇《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意思为:我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为了追求真理,我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他为自己强盛祖国的伟大政治抱负终难实现,祖国的危亡终难挽回而感到绝望。

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长沙附近的汨罗江畔,屈原面容憔悴,心潮起伏,这位楚国的爱国忠臣深怀忧国忧民之情,投身江中,以表达自己永远热爱祖国故土的一颗纯洁之心!当滚滚的江水吞噬掉这具伟大身躯的时候,屈原才刚过花甲之年。

楚国人民永远热爱屈原,当他们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纷纷划着船去抢救,但为时已晚;楚国人民又不忍心让汨罗江的鱼去吃屈原的五脏,就赶回家去包了很多味道精美的粽子投向河里——鱼儿吃饱了也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了。当然,这仅是传说,但这些传说不正表达了人民对屈原爱国主义情感的肯定和褒扬吗?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诗歌像日月一样高悬天际,楚王的楼台馆阁却变成一片荒丘)。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的崇高品格依然被人们怀念和敬仰。

卜式捐财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多次与匈奴作战,并决心解除其对汉朝的威胁。河南有个叫卜式的人,主动向当地官府捐献钱财,支援对匈奴的战争。武帝很惊奇,以为他有什么要求,于是派使者去问他道:“你三番五次给国家捐款,是不是想求一官半职呢?”

卜式回答:“我多少还有一些田地和牲畜,家人足以糊口,再说,我自幼耕种放牧,感到很满足、很快乐。对于做官那一套,我一点也不熟悉,并不愿做官。”

使者又问:“那么,是不是你家有什么冤枉,想以此引起官府注意,加以申诉?”

卜式又摇头道:“我在乡间几十年,从未与乡邻发生过争执。乡邻中贫穷的,我给他钱财;有不好行为的,我教他学好,所以乡邻都与我友好相处,我又哪里受过什么冤屈?”

使者越发奇怪,问道:“那你为什么捐款?”

卜式说:“天子决意消灭匈奴,我以为有才干的人应当到边关冲锋陷阵,为国效力;而像我这样有一点财产的人,则应在钱财上大力支援。这样,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匈奴就会被消灭了。”

使者回报武帝,武帝对卜式很赞赏,决定给他很高的荣誉,以此带动百姓的爱国热情。于是任命卜式为中郎,赏赐良田十顷,布告天下。

苏武北海牧羊难移爱国志

自汉朝建立后,北方的匈奴不断向南骚扰,汉对匈奴进行了繁频的战争。公元前101年,新单于(匈奴最高首领)且鞮侯继位,表示愿意同汉朝和好,并将送回战争期间扣押在匈奴的汉朝使者。为了酬答匈奴和善的姿态,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出使匈奴,以示和好。

这个使者就是苏武。他于公元前100年协同副使张胜,及100多名士卒浩浩荡荡地向北开进,去执行西汉王朝光荣的使命。

苏武怀着和好西汉与匈奴关系的美好愿望,出长城、踏荒原、过沙漠,来到了匈奴,先是拜见了且鞮侯单于,转达了汉武帝的问候,然后献上礼品,递交了释放匈奴使者的名单。当苏武一行完成这光荣的使命,正欲返回西汉故国时,一场大灾难降临到这位爱国者身上。

原来,汉朝有个官员卫律,背弃汉朝投奔匈奴后,被匈奴单于封为丁灵王。卫律的一个部下同卫律有矛盾而同苏武的副使张胜是老朋友,他同张胜商量准备射杀卫律,挟持单于之母逃归汉朝。正当苏武一行打点行囊准备返回汉朝时,张胜他们的计划败露。且鞮侯单于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囚禁了全部汉朝使者。

卫律受单于的指派受理这个案件,并劝苏武投奔匈奴,苏武义正言辞:“我是汉朝使者,若屈辱了国家的使命,活着也没有意义。”说罢愤然抽出佩刀自刎,鲜血喷涌,晕倒在地。苏武自杀未遂,伤愈后,卫律再次劝降。卫律和颜悦色地“现身说法”:“我原来是汉朝的臣子,现在归顺匈奴,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单于很赏识你,何乐而不为呢?”苏武听了,怒不可遏:“你这个背叛祖国的无耻之徒,还有什么脸来见我?”

单于和卫律无计可施,就把苏武幽禁在一个地窖里,不供饭食,以使苏武屈服。但苏武想到自己的使命,决不屈服,也不应该默默地死去,他饿了用嘴嚼身上裹着的氈毛,渴了就伏在地上吞食雪块,几天大雪漫卷的冬日过去了,苏武仍顽强地活着。单于见这种办法仍不能制服苏武,便交给苏武一群公羊,将他单独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今贝加尔湖附近)去放牧,并交代苏武:“等到公羊产出羔来,你就可以回去。”要想公羊产羔,岂不比登天还难?

辽远的北海,人迹罕至。苏武孤身只影在荒原上牧羊,既无粮食,又无衣被,是那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使他奇迹般地在北海渡过了19个寒暑。

单于劝降不成,又让苏武北海牧羊,他认为苏武渡过一段牧羊的苦难之后会回心转意,便令苏武的旧友李陵(原来是汉朝的武将,后降匈奴)再去劝降。李陵劝苏武道:“现在你回汉朝的路已经断绝了,徒然葬身异国旷野,纵有一片爱国之心,又有谁知道呢?”苏武马上声色俱厉地反唇相讥:“臣民之于祖国,犹如儿子之于生身父母,儿子为父母而死,虽死无憾!”李陵听后喟然长叹,这位西汉故臣竟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公元前87年,汉昭帝继位。又过了几年,匈奴发生内乱,新单于知道匈奴已无力南进,便又派出使者出使汉朝,表示愿意议和,汉昭帝也派出使者到匈奴去,要求放还苏武。后来经过重重曲折,匈奴才将苏武放还。

公元前81年春,被匈奴羁留了19年的苏武回到了久别的故都长安,原先带去的100多位使者,只剩下9个了;19年前苏武还是一个强壮的青年,现在已须发皆白了。人们可以看出,苏武的身体经过近20年的苦难岁月衰弱了很多,但他那颗爱国之心却依然在强劲有力地跳动着!

朱伺为国不顾家

朱伺是晋朝人,60多岁了,任职竟陵内史(相当于太守,掌一郡民政)。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他随同荆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王廙讨伐杜曾。杜曾原是晋臣,任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府的幕僚)。东晋刚建立,政局不稳,他便趁机起兵,割据一方,称王称霸。此次,他见官军势力强大,表示愿意投降,并表示愿意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来将功赎罪。王廙信以为真,便放过杜曾,向荆州方向进兵。

朱伺曾和杜曾共过事,深知杜曾的为人,他提醒王廙说:“杜曾是个十分阴险狡猾的家伙,他外表表示屈服,骨子里其实另有打算。他分明是想引诱官军西上荆州后,袭击官军的后方扬口镇。最好将计就计,重新部署,主力暂时不可西上。”

王廙是个刚愎自用的人,根本听不进朱伺的劝告,反而认为朱伺年老胆小,一家大小都在扬口镇内,不愿离家远行。因此照旧带兵西上。朱伺唯有摇头叹息。

王廙走后不久,杜曾果然重新叛变,向扬口镇进击。王廙这才知道上当,急令朱伺还救。朱伺不敢怠慢,带了一部分人马,十万火急赶回,刚进入扬口镇,杜曾大兵已到,把城团团围住,水泄不通。

有个叫马隽的人,在杜曾手下为将,也来参加攻城。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扬口镇内。有人把他们抓来,要剥了脸上的皮,在城头示众。朱伺不同意,说:“杀掉他们,又不能解围,不过更激怒马隽罢了,没有什么好处。”下令放掉。抓的人本已拿出明晃晃的利刀就要下手,现在只好泄气地把利刀插进鞘里。不过人们都怀疑,朱伺是否要以此讨好马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杜曾发动进攻,很快打进北门。朱伺拼力组织抵抗,身上多处负伤,后仓促退入船中。不料水道又被叛军封锁,船开不出去。叛军大喊投降,一些人见无路可走,束手就擒。朱伺却凿穿船底,钻了出去,不顾伤痛,在水中潜行50余步,终于逃脱了敌人的追捕。然后找了一匹马,向王廙大军驰去。

杜曾派人在后面追赶,大叫着劝说朱伺:“马隽非常感激你保全了他的妻子儿女,现在我把你一家大小百余口全部交给了他,他已收下,并尽心保护照顾,安然无恙。欢迎你也来吧!”

当时,天下动荡,许多人轻于去就。朱伺却回答说:“我已经60多岁了,不能和你一起做贼,落个不忠不义之名。我即使死了,也是晋朝的鬼。至于老婆孩子,你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断然拒绝了杜曾的诱降,回到王廙大军,不久即因伤势过重而死。但他为国不顾家的精神却长久记在人们心里。

祖逖“闻鸡起舞”一心北伐

祖逖,生于266年,死于321年,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雅。他是东晋名将,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民族英雄。《定兴县志》载,他的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祖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

“喔,喔——”公鸡的啼声,划破了大地的寂静。

正在沉睡的祖逖被唤醒了,慢慢睁开惺松的睡眼,他望了望窗外,用脚蹬了一下刘琨,说:“喂,鸡叫了,咱们快起来舞剑,锻炼身体去吧!”

刘琨翻了个身,揉了揉模糊的眼睛,埋怨道:“该死的公鸡,怎么半夜就叫起来了?”当时是东晋时代,半夜鸡叫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儿。祖逖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信那个干啥?半夜鸡叫有什么不好的,它可以提醒咱们别睡过了头,耽误了宝贵时间。”他们一边说着,一边起床穿衣服,然后各自操起宝剑,来到外面空旷的草地上,便开始了舞剑。星光闪闪,晨风习习,两个人在不遗余力地苦练着,早已是汗涔涔的了。

由于他们怀着为国献身的远大志向,所以坚持天天闻鸡舞剑,这样,既炼就了一身武艺,也增强了身体素质。

西晋被匈奴灭亡后,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了小朝廷。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于是,他率领队伍过了长江,打了胜仗,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陆游的戎马诗情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浙江山阴(今绍兴)镜湖旁的一所宅院的常犀里,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艰难地从床上挣扎起来,让家人拿过纸笔,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一首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纸上的墨迹还潮润欲流,老人便合上泪眼,与世长辞了。

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的《示儿》,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童年时,金王朝女真族大举南侵,祖国山河,四分五裂,中原人民,妻离子散。陆游还在襁褓之中,就随同全家逃避兵乱,流离转徙,困苦万状。他的父亲是一个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官,曾和广大军民一道进行过反抗侵略的斗争。后来,宋王朝偏安江南,屈膝妥协,苟且偷生,主张议和投降。而广大的人民和许多忠臣义士,坚决主张抗击侵略,收复中原。绍兴十年,岳飞大败金兵,赵构、秦桧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调回,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致死。看到这种情况,爱国志士痛心疾首。陆游的父亲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总要谈到人民生灵涂炭、金人残暴肆虐的情景,常常气得咬牙切齿,谈到秦桧的卖国行为,更是个个怒发冲冠,拍案痛骂。客人走后,陆游的父亲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坐着,黯然落泪。这一幕幕动人肺腑的情景,给陆游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陆游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决心长大了雪耻御侮,收复失地。

为了效力国家,陆游和其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也走上了科举的道路。29岁时,他到当时的京都临安科考,被取为第一。谁料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考试,名列第二。秦桧一心让孙子当状元,看到这个名次后勃然大怒,竟公然把陆游的名字抹掉,还要办主考官的罪。秦桧死后,陆游直到34岁时才开始做官。他一心想亲临前线,直接做些抗战的工作,可是由于当时主和派在朝廷占了上风,他长期被派到遥远的南方福州宁德县任主簿。后来,又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起草法令、文件。他一有机会就上书朝廷,苦谏北伐。后来由于北伐失利,加之他又揭发了皇帝亲信大臣结党营私的罪恶,引起了孝宗的不满,便把他调到建康、镇江任通判。这时主战派张浚正在镇江操练军队,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敌人的南侵。陆游同他过往甚密,积极为他出谋献策。可是,腐败的朝廷,为向敌人表示议和的“诚心”,罢免了张浚。陆游愤然上书,那些卖国贼乘机给他加上了一个“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了他的官。陆游在家闲居了4年,才又调到四川夔州任通判,接着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部下任干办公事。王炎是一个抗战派的领袖,对陆游十分器重。他们的驻地南郑,同金人占据的关中地区仅一岭之隔。陆游来到前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他苦读兵书,演兵习武,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亲临前线,视察军情。他曾身披铁甲,提刀跃马,横渡渭河,去奇袭敌人。但是,正当他们积极准备抗战的时候,朝廷却把王炎调回了临安,陆游也被调到成都任参议官。他依依不舍地离开战场。

陆游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是他在几十年的风雨生活中,却把自己雪耻御侮的理想,收复失地的决定,对投降派的痛恨,对广大人民的热爱,对抗战将士的崇敬,对中原父老的同情和怀念,都写进了他的诗篇。他慷慨悲歌,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的诗,内容丰富,爱国情切,触及到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达了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如:“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他还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书志》一诗中,他甚至表示,生不能歼敌,死了肝心也要化为金铁,铸成利剑,来除佞臣、清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有的诗倾泻了他“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如“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有的诗记叙了劳动人民盼望朝廷出师北伐的殷切希望。如“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万里河屡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有时,一缕烟尘,一声雁唳,也勾起他的无限感慨:“自恨不如云际雁,来时犹得过中原。”有的诗是对投降派的血泪控诉、无情揭露和谴责。如“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东,新亭对泣亦无人!”

陆游的诗词,不仅饱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他一生写过近3万首诗,其中流传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人。

诗画寓意爱国志

南宋末年,出了一个爱国的画家,名叫郑所南。宋朝为元人灭后,他弃官隐居江南,耕种薄田为生。

郑所南擅长画兰草。在宋朝亡后的日子里,他心中积满了忧愤,为了表达自己思国思民的痛切感情,他画的兰草全部离地露根。起初,人们不解其意,感到惊奇,不知这位画家为何画出这样荒唐的兰草。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画的兰草不长在土里呢?”所南悲愤地答道:“地为番人所夺,哪还有土可长?”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他是以画寄志。他所以要画露根的兰草,表明自己誓死不当亡国奴,因此,就连笔下画的兰草,也不愿扎根于宋朝亡后的土地上。

不仅如此,郑所南还坐则面朝南,卧则头向南,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腊日,必南向而拜。他在《心史》一书中,又通过诗句抒发自己的思国之情,书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纵使圣明过尧舜,

毕竟不是真父母。

千语万语只一语,

还我大宋旧疆土。

郑所南的画和诗,真切地反映了一个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品德。

销烟雪耻壮国威

林则徐,清末政治家,是我国近代史上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铭刻着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的壮丽场面,就生动地记录了由林则徐领导的,在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国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犹闻洋泊逞天骄……珠海何年蜃气消”。这是1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面对烟毒泛滥,民生凋敝的景象,为抒发自己愤懑的心情而写的诗句。

1838年,以英国为主的外国商人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4万余箱。鸦片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健康肌体,同时使中国的大量白银流向国外。对这杀人不见血的鸦片,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痛斥鸦片为“妖烟”,鸦片贩子为“番鬼”。大家坚决要求扫净烟患,发出了要跟英国侵略者算账的吼声。

这时,身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毅然上书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的危害。他指出:“鸦片流毒天下,为害甚矣,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看了奏章后,用朱笔在上面加了圈。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军队是坐天下的命根子,士兵没有战斗力,怎能抗击敌人!粮饷是维持统治的基础,基础不牢,也是不堪想象的。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他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决定禁烟,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禁烟斗争的最前哨——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注重深入调查,充分掌握了广东方面有关走私鸦片的情况,便下令查封了广州所有的烟馆,并传讯垄断对外贸易的洋行商人,命令他们将禁止走私鸦片的布告立即带到洋馆,向外商宣读。在布告中林则徐严正斥责外商贩卖鸦片的罪恶行径,要求他们报明存烟实数,限3天内缴出,不得有丝毫偷藏。要求每个外商写下“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书面保证。

各国鸦片商从未见清朝官员表示过如此坚决的态度。英国烟贩先是采用搪塞敷衍,欺骗贿赂,甚至恫吓手段,想迫使林则徐屈服。然而,他们的种种阴谋均未得逞,无奈,才陆续交出鸦片。

18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晴空万里,海滩上人山人海。虎门滩上两座50米见方的大池子里灌满了卤水,池边堆放着2万多箱洋商交出的鸦片,价值白银800多万两。下午2时,林则徐登上虎门海滩的礼台,在隆隆的礼炮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震撼世界的虎门销烟壮举开始了!

这时,搬运工人川流不息地把一箱箱鸦片倾倒进大池里,鸦片被盐卤泡透后,再抛下石灰。顿时,池水翻滚,烟雾腾起。不久,烟消雾散,池水平静下来。随之,涵洞闸门齐开,销化的鸦片渣沫,随着潮水哗哗地泄进了茫茫的大海。此刻,成千上万的民众,迸发出一片欢呼声,而平日趾高气扬的洋商们,却惊讶得目瞪口呆。

销毁鸦片的工作连续进行了23天,到6月25日,230多万斤鸦片全部被销毁。在这23天中,偏僻的虎门海滩变成了闹市,人们激昂的情绪胜过虎门的海涛。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抗侵略斗争的光辉篇章。它一洗列强给予我国的耻辱,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张自忠的民族气节

张自忠

1937年4月,已兼任天津市市长的张自忠奉命以冀察平津军政工商考察团团长身份,率团赴日本考察、访问。这期间,张自忠不忘民族自尊,保持民族气节,体现了一个爱国军人的尊严。有一次,考察团前往名古屋参观。到达名古屋的当天,张自忠接到中国驻日大使馆的电报,称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已回国述职,次日名古屋国际博览会开幕,请张自忠代表中国大使主持中国馆的揭幕仪式。下午3点,张自忠派两名随员先去了解博览会的情况。两人回来汇报说:“中国馆的对面是伪满洲国馆,并挂有伪满洲国国旗。”张自忠一听,火冒三丈,立即派人向日方交涉,明确指出:“东北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不承认什么‘满洲国’,博览会把一个所谓的‘满洲国’馆放在中国馆的对面,是对中国的极大侮辱,必须立即予以撤除;否则,中国考察团将立即回国,取消参加日本天长节的计划。”张自忠的坚决态度,使日本政府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因为中国考察团参加日本天长节的计划早已呈报天皇,如果张自忠届时退出,并率团回国,对日方将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天皇追问下来也难以交待。拖延至当晚8点,日方被迫同意关闭伪“满洲国”馆,降下伪“满洲国”国旗。这样,张自忠才于次日上午主持了中国展览馆的揭幕仪式,并参观了展览会。张自忠维护了中国政府的尊严,打击了日本及伪“满洲国”的气焰。

在日本考察期间,日方曾提出所谓“中日联合经营华北铁路,联合开采矿山”的要求,并企图逼张自忠在中日经济提携条约上签字。张自忠洞察日方的阴谋,断然拒绝,并决定提前率团回国,结束了在日本的考察。

回国后,同年五月,英国领事馆在天津举行宴会庆祝英皇加冕。在来宾席位的安排上,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坚持要当“最高来宾”。张自忠对此大为愤慨,他强硬地对英国领事表示:“英界乃中国领土。日军驻津系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国际场合,不能喧宾夺主。若以田代为最高来宾,中国方面决不出席。”最后,张自忠以“最高来宾”的身份出席宴会,挫败了日方的阴谋,又一次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蔡廷锴为“永安堂”做广告

蔡廷锴

“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其所制‘虎标’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诸药品,治病灵验,早已风行海内,众口同称。此次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书此以留纪念。蔡廷锴”。

这是当年第十九路军军长、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为爱国华侨、缅甸医药巨商胡文虎先生写的一则广告。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名人广告”,因为它不是以金钱为目的的,而是凝结着两位爱国志士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一段袍泽深情。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占领上海并以之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1932年1月28日晚11点3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悍然出兵,向闸北一带发动猛攻。镇守于京沪铁路以北至吴淞宝山一线的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翁照垣旅首先同日军接火,“一·二八”淞沪抗战遂告爆发。在全国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这场局部抗战得到了上海人民的踊跃支援,蔡廷锴指挥十九路军浴血奋战,坚守防线34天,使日军死伤万余人,四度撤换司令官。

就在十九路军与上海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时候,就在蔡军长殚精竭虑组织作战的时候,就在日本帝国主义大兵压境的时候,某些利欲熏心的商人,居然想到利用民众对抗日将领的爱戴之情,盗用蔡廷锴的威名大做广告。有家食品公司竟擅自将蔡廷锴在别处的签名印作一种所谓健胃茶的广告,曰:“民众的前卫一蔡廷锴,民众的福星一麦蒂茶。”当然,此等奸商的狡猾之举,只会招来公众的唾弃。当时军务繁忙的蔡廷锴根本无暇计较。不过,就在这一时期,蔡廷锴倒主动为一位商人作了一则广告,此人就是缅甸华侨胡文虎。

胡文虎生于广东罗定县,与蔡廷锴同乡,早年随父侨居缅甸,在仰光创办了专营药品的仰光永安堂。胡文虎的产业虽然在海外,但他那颗赤子之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九·一八”事变后,胡文虎率先于仰光华商界组织发起了抗日救国活动,向东北抗日义勇军捐款捐物。“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胡文虎正在上海,他目睹了日寇侵略者的凶残和十九路军的英勇反击,被十九路军官兵的抗日爱国精神所感动。他利用自己在上海医药界的声望和关系,多方奔走,四处募集作战急需的药品,在抗战的一个多月中,先后给十九路军前线运送了4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永安堂生产的“虎标”牌药品。民族抗战的大业,使胡文虎结识了蔡廷锴,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随着抗日的炮火而愈发深厚。

1932年2月底,淞沪抗战进入最紧张的阶段。攻占上海的日军又得到了增援,总兵力达9万人,军舰80艘,飞机300架,并改由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大将指挥,而国民党南京政府却不予支援,使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处境更加困难。与此同时,胡文虎的药品生意也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压力,尽管如此,他还是千方百计募集了一大批药品送往前线。利用短暂的战斗间隙,胡文虎在十九路军的司令部见到了蔡廷锴,两位好友面对日寇的猖狂气焰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态度,感慨万千,心情异常沉重。蔡廷锴表明了誓死抗战的决心,说:“我十九路军驻在上海,当有守土之责,于吴淞抗战一月,我军从上到下的态度是一致的——一、但祈战死,不求生还!二、见一敌人,杀一敌人!三、必死一个敌人而后自己死!身为中国军人,别的都不如人家,只有为祖国去光荣地死的机会比别人多。不平等的国际地位要求我们去死,不自由的民族命运也要求我们去死,我们只有用死去争取自由和平等。这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追求!”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在这次作战中殉国的弟兄,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对此,我们没有悲伤,有的只是羡慕。因为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的生命已溶化在整个民族中而获得永生。我们活着的应该追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我们有决心坚守在抗日的最前沿。”蔡将军的一席话,使胡文虎备加钦佩。临别之际,蔡廷锴再三感谢胡文虎的慷慨支援,觉得应该赠送一点什么东西,但环顾四周,除了墙上的地图和桌上的电话纸墨以外,别无它物。于是,他拿起毛笔,沉思片刻,奋笔疾书,写下了本文开头的那段话,并工工正正地盖上了自己的朱红印章。然后恭手递予胡文虎,以表谢忱。

1932年3月3日,十九路军抗战终因政府卖国求荣被迫撤出上海。5月5日,南京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协定》。为了表示对蔡廷锴和十九路军将士的敬仰,胡文虎将蔡廷锴手书的这段话,连同自己经营药品的商标一起,作为广告刊登于1932年的《申报杂志》上,并特意写明:“良药信誉,得英雄一言而益彰”。这既是广告,又是抗日宣传品,足见胡文虎这位华侨的支持抗战的良苦用心。

大战平型关

“七七”事变以后,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扬言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党军队全面败溃,一退千里。就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我英勇的八路军从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开上了抗日前线。八路军所属的一一五师挺进山西东北部,准备迎击进犯山西的日寇。

9月23日,我军进入离平型关30里的冉庄。为了打掉敌人的气焰,稳定战争局面,一一五师师部决定给进犯平型关的日寇板垣师团以歼灭性的打击。当时,我军与国民党友军商定,由国民党军队在平型关作正面防御,我军一二九师掩护雁门关一线,一一五师主力利用平型关天险伏击敌人,等敌人正面进攻平型关时,从侧面和背后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24日早晨,我军侦察员从前方传来报告说,敌人大队人马正在向平型关方向运动。当天晚上,一一五师选定敌人进犯平型关的必经之路——平型关至老爷庙长20里的山沟为伏击地,并下令部队在当晚12点向平型关进发。

平型关

那天夜里,乌云密布。我八路军战士出发不久,倾盆大雨便从天而降。跟着山洪也暴发了。战士们为了不暴露目标,走的全是山沟和石径。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山路崎岖不平,不时还有水流湍急的山溪挡道。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行军,我军终于在拂晓之前按时赶到了目的地,埋伏在平型关以东两侧的山坡上。

25日天刚麻麻亮,山沟里传来了汽车马达声。过了一会儿,只见长长一列汽车队载着日本侵略军和军用物资,沿着山沟里的公路从东朝平型关方向开来。汽车队后面是大车队,大车中间夹杂着骡马驮着的大炮。最后是日本人的骑兵队。只见敌人车马连成一线,车声辚辚,马蹄锵锵,一路黄尘飞扬,好不耀武扬威。这就是由灵邱方向开来的日本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这支敌军共有4000多人,有汽车100多辆,马车200多辆。

等敌人主力部队进入我军的伏击圈内,传来了战斗号令:

“攻击开始——打!”

战士们盼望已久的歼敌时刻来到了。手榴弹、机关枪、迫击炮一齐射向了敌人。充塞在公路上的日本鬼子兵立刻人仰马翻,搅成一团。打头的一辆汽车被我军击中起火,敌人前进不得。后面是几里长的车队,敌人又后退不得。顿时人挤翻了车,马踏倒了人,山沟里一片混乱。

平型关北坡也同时发起了攻击。

山沟里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我军发动突击,勇敢地从山坡上向山沟里的敌人冲去。10多里长的山沟里到处是激烈的拼杀,遍地是战斗的硝烟。敌人东奔西突,无路可逃,眼看着被我八路军分割成几段,成了瓮中之鳖。

陷入包围圈的敌人凭借装备上的优势,负隅顽抗。有一部分敌人向山上冲来,企图抢占一个制高点。我军当即派出一部分兵力,奔上半山坡的老爷庙,从那里居高临下,把敌人重新压回山沟里。

然后,我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发起冲锋。他们以漫山的巨石为掩体,边打边下,一直冲到公路上,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一时间,公路上枪托飞舞,马刀闪亮,刺刀见红,杀声震天。拼杀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敌人终于被我军战士扣得躲到了汽车底下,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这时,天上出现了敌人的飞机。看来,日寇企图轰炸我军的阵地。但是由于此刻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敌人的飞机不敢盲目投弹,只好空转了几个圈子,又无可奈何地飞走了。

激战到下午1点钟左右,我军的增援部队赶来投入了战斗。一场围歼战开始了。我军呐喊着扑向敌人,把分割成几段的敌人一段一段地夹击围攻,彻底消灭在平型关以东的山沟公路上。战斗结束以后,再登上平型关公路两侧的高山上,向夕阳映照下的战场望去,只见10多里长的山沟中,遍地充斥着被打烂的汽车、被烧毁的汽车,到处狼藉着日本士兵的尸体和死马。泛着白光的公路上流淌着敌人的污血,山坡上、公路边、汽车下、大车旁撩着30多个血肉模糊的日本兵。

这一仗,我军缴获野战炮1门,机关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掷弹筒20多个,战马50多匹,其他军用物资不计其数。

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开始以后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它粉碎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挫败了日本侵略者进攻的锐气,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使八路军的威名声震全国。

高志航与杭州空战大捷

1937年8月14日,是中国空军史上值得骄傲的一天。这一天,年轻的中国空军搏击长空,与入侵中国的日本空军进行了第一次较量,开创了中国空军对日作战6:0的首捷记录。创造这一记录的就是高志航率领的国民党空军第四航空大队。

高志航

高志航,原名铭久,字子恒。1907年5月14日生于奉天省通化县(今吉林省通化市)的一个农民家庭。自20世纪初以来,东北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高志航从小就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罪恶,萌发了长大后与外敌决一死战的志向。为了实现报国的意愿,1924年,他考入东北陆军军官学校炮科,开始了军旅生涯。入学不久,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决定从军校抽调一批高材生赴法国学习航空,以组建东北军空军。高志航被选中了。他欣喜若狂,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志航,以表达自己立志航空飞行、捍卫祖国领土的决心。这年8月,高志航进入法国莫拉诺高等航空学校,后又转入伊斯特陆军航空战斗学校学习飞行技术。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终于练就了一身飞行高难动作的本领。1926年毕业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东北航空处少校驾驶员。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高志航怒不可遏,带领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飞行员赶往东北军司令部请缨出征,得到的却是令人心寒的“不准抵抗”的命令。高志航和他的战友默然相对,心中充满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他对东北军失望了。为了寻找报国之路,他登上了南下的列车,不久,被南京国民政府航空当局分配到杭州西子湖畔的笕桥空军总校接受训练。

在笕桥空军总校,高志航的飞行技术更加娴熟,空中打靶几乎百发百中,成为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甚至连观看过他表演的蒋介石也赞不绝口。1936年,国民党空军统一编为5个航空大队,高志航升任第四航空大队大队长。这是个驱逐机大队,装备全是刚从美国购买的霍克-3型驱逐机,高志航率领第四大队的飞行员投入了紧张的作战训练。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8月13日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抗日军民被迫自卫还击,开始了伟大而又神圣的全民族抗日战争。高志航和第四大队的勇士们个个义愤填膺,严阵以待,盼望立即冲上蓝天,与日本空中强盗决一死战。

8月14日下午,杭州上空阴霾密布,烟雨霏霏。日本空军“王牌”木更津航空队的7架轰炸机企图偷袭笕桥机场,妄图一举歼灭我空军主力。机场四周顿时警笛长鸣。刚刚由河南周家口飞抵笕桥的第四大队的飞行员们怒火中烧,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也不能让日本空中强盗肆行无忌,残杀自己的战友和同胞了,为死难的同胞报仇,为危亡的民族雪恨的时候到了!高志航虽然尚未接到最高指挥部的作战命令,但情况突变,形势危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他紧握双拳,迅速作出迎战决定,下达了升空作战,迎击来犯之敌的命令。

中国空中健儿凌云直上,以无比英勇的气势冲上3000米高空。骄横一世的木更津航空队做梦也没想到会突然遭遇中国驱逐机的拦截,一时慌了神。不过,他们毕竟是老牌飞行员,有实战经验,很快又稳住了阵脚。一场空中恶战开始了。

这时,天气越来越坏,雨越下越大。中国空军驾驶的霍克-3型是双翼单座战斗机,风挡只有一半,雨水迎面扑来,直往机舱里灌。高志航和他的战友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满腔的仇恨,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功夫,时而直上云霄,时而俯冲追击。他们在广袤的云层里搜寻目标,一旦发现敌机,就死死咬住不放。

突然,高志航发现。一架敌机躲开我机的追击,准备向笕桥机场投掷炸弹。他立即迎了上去,扣动扳机,愤怒的枪弹向敌机射去。敌机受了伤,慌乱中扔下几颗炸弹,掉头就想溜。高志航猛踩油门,紧追上去,一阵急射,敌机剧烈地摇晃起来,失去了控制。高志航又是一阵点射,敌机终于发出悲哀的嘶鸣,拖着长长的黑烟,随着一声爆炸,坠落在地。

大队长首开记录,第四大队的飞行员无不欢欣鼓舞,更加奋勇地追击、围歼敌机。素称“空中王牌”的木更津航空队却失去了昔日的威风,一架架飞机像无头苍蝇在空中乱窜。中国空中健儿们众志成城,互相配合,乘胜追歼。几分钟后,第二十二分队长乐以琴也捕捉到战机,机枪急速又有节奏地喷吐着火舌,又一架敌机应声冒着黑烟栽了下去。紧接着,李桂丹等也纷纷传来捷报。敌机除一架逃窜、回去报丧外,其余6架全被我空军健儿击落,我军却无一损失。这场空战前后仅用了30分钟。中国空军第一次迎战日本空中侵略者,就创造了6:0的惊人记录。

年轻的中国空军健儿怀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一举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爱国高僧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本名吴昌发,生于1878年,原籍福建省古田县。1896年在福州鼓山源泉寺出家,法名宏悟,字圆瑛,别号韬光。1914年“中华佛教总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为参议长。1928年中国佛教界全国性组织“中国佛教会”成立后,圆瑛法师担任过7届中国佛教会的主席和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大师又与赵朴初、虚云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当选为第一任会长。

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一生最鲜明的特点是把礼佛与爱国视为佛教徒最崇高的职责。早在1929年,他就指出:“国民生在宇宙之问,国家领土之内,则爱国一事,就是人之天职。无有一天,不负这种责任。古云:国家存亡,匹夫有责。必定有爱国心,方才可算得有国民资格。若无有爱国心,则失去国民资格。他还要求佛教徒与祖国共命运,共存亡。”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北三省。圆瑛义愤填膺,他以中国佛教界领袖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同时代表中国佛教会致书日本佛教徒,揭露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三省的暴行,要求日本佛教徒和中国人民一道,本着佛陀的大无畏精神,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圆瑛立即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参加抗日救国工作,并决议召集江、浙、沪佛教青年,组织僧伽救护队,60高龄的圆瑛出任“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团长,负责训练佛教青年,在战区担任救护工作。在圆瑛法师的号召下,很快有100多名青年僧侣报名参加,迅速组织了一支僧侣救护队,队址设在上海法藏寺内。救护队一成立,圆瑛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救护方面的训练。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僧侣队即开赴吴淞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在沪战的3个月里,圆瑛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他指挥和带领这一群僧侣救护兵,英勇战斗在沪东战场,不分昼夜,往返于浏行、大场、昆山之间,出入于炮火纷飞的战场,抢救伤员,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写出了新的一页。在救护巾,有的青年僧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敌人炮弹炸伤,终身残废。沪战后期,僧侣救护队在枫林桥抢救出300多名伤兵,这时,各医院已住满了伤兵,无法收容,圆瑛领导上海佛教界人士齐心协力,立即成立佛教医院,聘请医护人员,募集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使负伤官兵很快得到治疗。上海尼庵的尼众,也自动为前线战士缝制征衣,不少尼众在佛教医院看护伤兵。官兵们深受感动地说:“为了抗日救国,你们出家人连性命都不要了,我们军人还能后退半步吗?”他们康复后,惜别僧侣,又投身到抗日的疆场。据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1938年报告书记载:上海僧侣救护队在淞沪战争中,共救护伤兵及租界难民8273人。上海报纸将他们誉为“英勇僧侣”,外国报纸称他们为“战神之敌”。他们的英勇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美,博得中外舆论的好评。上海沦陷后,圆瑛率领救护队奔赴南京,继续从事救护收容工作。

为了在全国各地成立僧侣救护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圆瑛冒着生命危险,以讲经说法为掩护,秘密到南洋各国募捐,对海外华侨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2月上旬,圆瑛在新加坡总商会演讲,号召海内外炎黄子孙,共赴国难。听者无不动容,旋即成立“中华佛教救护团新加坡募捐委员会”,并得到陈嘉庚先生等爱国华侨的鼎力相助。圆瑛将所募集的款项汇到汉口,组织了第二支僧侣救护队。之后,他又到吉隆坡、槟榔屿、马来西亚等地,利用讲经说法的机会,作抗日宣传,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大师每到一地,都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报界人士积极拥护,大力宣传,纷纷报道年已花甲的高僧圆瑛大师为了拯救祖国,远渡重洋,奔走呼号的事迹,使海外赤子热血沸腾,各界人士踊跃捐献。马来西亚一位女佛教信徒听了圆瑛法师的演讲后,连夜找到法师,将家中所有的积蓄和两个孩子交给他,激动地说:“我虽是妇道人家,亦知道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这点钱聊表心意,这两个孩子本是中国人,我现在把他们交给你,请你把他们带回国内,效命疆场。虽死亦是中华之鬼,不枉为中国人一生。”大师听了热泪盈眶。圆瑛又将所得款项汇回宁波,成立了第三支僧侣救护队。1938年7月,圆瑛回上海等地考察佛教救护队、收容所、掩埋队及佛教医院的情况,对佛教界的抗战工作十分满意。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圆瑛再度远涉南洋,向各地侨胞报告国内僧侣救护队情况,继续募捐,将所得钱物悉数汇交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统一分配。

圆瑛法师的爱国行动,引起了日本特务机关的注意。1939年10月19日,上海圆明讲堂莲池念佛会成立,圆瑛正在主持佛事,突然日本宪兵队开来7辆卡车,几十名持枪的日本宪兵将圆明讲堂团团围住,一部分日本宪兵闯进佛堂,以抗日罪名将圆瑛逮捕,关押在四川路桥“日本宪兵司令部”。当天夜里,日本宪兵就对法师进行了审讯。面对宪兵的盘问,圆瑛法师平静如常,一心念佛。宪兵司令暴跳如雷,大声吼叫。圆瑛却镇静地回答道:“我是出家人,我们佛教徒以慈悲为本,爱好和平,戒杀生,你们日本不也是佛教之国吗?你们为什么不按佛祖的教诲去做,根除恶性,利乐众生,贡献世界?”宪兵司令气急败坏,恶狠狠地用手枪顶着圆瑛的胸膛以死相威胁,圆瑛仍镇静自若,从容陈词,宣传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理。

第二天,圆瑛被解往南京日本宪兵总部。在那里,每当夜阑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日本宪兵就对圆瑛进行严刑审讯,刽子手对这位年过花甲的高僧拷打竟达20余次。法师体无完肤,仍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向侵略者阐述佛教慈悲、和平的教义,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民族气节。面对敌人没完没了的审讯和拷打,圆瑛闭日打坐,口念佛经,决心以绝食与日本侵略者作最后的斗争。

日本宪兵队长见法师威武不能屈,就转而进行诱降,他假装恭敬地对大师说:“我久仰你的厚识与功德,现在更为你的精神所动。我们都信佛,何况中日同根同种,本为一家人。日本天皇陛下亦久仰大师的盛名,特意关照,请你出任皇军治下的中国佛教会会长一职,法师意下如何?”大师却结伽趺坐,不予理睬。宪兵队长一再追问,法师才冷冷答道:“吾老病相加,不堪重任。”

敌人无计可施,又慑于圆瑛在国内外的威望和声誉,不敢加害,遂于11月10日释放了他。

圆瑛出狱后,身体衰弱,在上海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这期间,上海虹口东本愿寺的日本僧人藤井草宣几次来请法师出任“中国佛教会会长”一职,都被他以老病相却。汪伪政府也派人来纠缠,圆瑛声称闭门著书,不问政治。但他对国家大事一日未曾忘怀。1943年,他在北京中国佛教学院讲演时。公开指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号召佛教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闭门读经,要对国家的存亡负责,号召佛教青年起来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