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前568),春秋时鲁国正卿,谥曰文子。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他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有一天,他有公务出门,让他的侄儿备车。等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就径直向马厩走去。
刚走到马厩门口,他看到他侄儿慌慌张张将青草盖在马槽上,显出不安的样子。季文子很纳闷,问他在干什么,他侄儿吱吱唔唔说不出话来。季文子上前一看,原来马槽里有粮食。季文子十分生气,说:“我已经说过,不许用粮食喂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为现在还有许多穷人缺吃少穿!”
他侄儿点点头,说:“您说的道理我懂,我只是怕别人耻笑我们,说我们小气。”
季文子微微一笑,说:“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错,就不必去管别人说什么。”
他侄儿备好了马,季文子在车上坐好,他们出发了。马车很旧,一边走,一边发出使人心烦的吱嘎声。季文子的侄儿低着头,怕别人认出这是宰相家的马车。而季文子泰然自若,时而观望民情,时而皱眉沉思。
当马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季文子下了车,与百姓们交谈。这时,走过来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年轻人向季文子请安。季文子转身一看,认出了这个年轻人是大臣孟献之的儿子,名叫仲孙。
季文子问:“你父亲可好?”
仲孙点头说:“很好,他刚才还在这里买东西。”
季文子抬头一看,果然有辆豪华的马车正向西驰去。他说:“你们家好气派啊!依我看,要适可而止,还是以俭朴为好。”
仲孙不以为然,带着几分耻笑的口气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入入连一件像样的绸缎衣服都没有。喂的马,不给粮食,只给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说您太小气了吗?您这么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认为我们鲁国人穷成了什么样子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话没有道理,这是因为你没有懂得节俭的意义。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百姓齐心,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你怎么能说节俭丢脸和使国家衰败呢?”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话,说得仲孙哑口无言。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后来,季文子听说,仲孙真的想通了,他一改过去铺张浮华的缺点,重新做人了。